我理解的庄子外篇——跟着杜保瑞教授学《庄子》

作者巧妙地由儒家制定仁义损人的天性,写到这种价值观影响后人自身也将自己束缚在这种世说的美名中,进一步写到与自然、动物无法和谐相处,甚至制造了乱恶之事,将其追根溯源,得出了“合情合理”的结论:天下大乱是因为儒家提出了仁义。


可以看出,作者理想中的状态其实是使民“无知”,只要不知仁义规定的那些忠孝礼节,就会遵循天性自然的生活,以此获得人生的意义。这看起来逻辑清晰地论述如教授所说的“一般是指爱忽略了几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才得以成立的。”


如果顺从天性,那么饿了想吃东西,而“我”手中没有,别人有的话,“我”是不是会“顺从天性”抢过来吃呢?从作者的想法看,如果那个人暂时没有饿的需要的话,完全不会对自己的东西有占有保护的想法,如果真的是在河阳,那么无可厚非,但如果他也恰巧饿了呢?顺着上面的思路,两个人从必然会因为“顺从天性”而做出作者认为只有仁义观才会出现的争斗,只要两个人不两败俱伤共赴黄泉的话,必定会有一个人胜出,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下还是会逐渐有了等级。


以至于可能会一方的霸主,这一方可大可小,但就算小得不能看作一个意义上的国家,它也是有最厉害的一批人的,以上面的思路,仍会不断地有人与他们产生冲突,战争会有此形成不说,而且这样“上位的高等阶级只是为了自己保命的天性,并不不会对下面的人进行保护治理,反而还会去争夺他的保命的东西。如果没有仁义迫使教化,那这天下不久更乱了吗?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因争斗不过为了“顺从天性”保命而去行盗贼之事不也顺理成章合情合理吗?两个人之间不会止于两个人的斗争,那么人与自然与动物呢?洪水来了,为了“顺从天性”就要活下去,那么就要治理洪水,修堤坝,建水库;动物中不乏亲善无害的,但也存在猛虎毒蛇之类会对我们造成伤害的野兽,“顺从天性”保命就要与之斗争,必然会直接间接伤害它们的性命,但这部是恰恰与作者的想法相背离了吗?


由此可见,作者是将现实构架与理想状态,然后做出的理解,忽略了现实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危机,并将“仁义”这一概念引申扩充,忽略了其在内心修养功夫上的意义,片面狭隘地加以批判。


作者所幻想的是类似原始社会般的生活,但其中矛盾冲突和危机四伏却被一厢情愿地忽略了,且不说仁义对百姓和乐、社会安定、君主治理的价值,仅以作者的思路仔细推敲,都可发现其中的漏洞百出,那么也就是说,在其本家学派,在理论上研究,都会有新的思维,那对作者的理论是否具有可能性存疑。


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另一种作为,其本质人与儒家一样是入世的学问,那么他们提出理论时便会重视社会体制建构,提出具体的措施,但庄子外篇的作者也同样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却选择了出世的态度,文字辛辣刁钻,过于片面却有杀伤力,恰恰说明他们也意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却不免太过埋怨,并不去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只能将理想化的美好世界构建与不食人间烟火的台阁之上,也算是为之做的最后挣扎吧。


听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庄子》心得——嫦芫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理解的庄子外篇——跟着杜保瑞教授学《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