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随想

继续读《寂静的春天》。作为一个非专业读者,对于内含环保、化学、生物学、医术等领域的书籍,尤其到了描述专业知识时,总是迷迷糊糊,各种专业术语,又是烃又是氯,摸不着头脑。不过倒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突破自己的盲区,慢慢开始越来越喜欢它。并且书中对于种种现实的描述,环境被破坏、人体机能被化学物质的侵扰、致癌物层出不穷并难以捉摸,给人类敲响警钟。据说在当时的美国此书一经出版,很多既得利益者都想找作者算账,甚至大有威胁的言语。类似这样的,我愿称之为揭露性的书籍还是挺受读者欢迎的,甚至它的受众应该更为广泛。人都有解密或翻开表面看内幕的好奇心理,作者不仅满足了人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她(蕾切尔·卡逊)所谈及的问题是关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揭示这么简单。读着读着越来越让我喜欢的一本书,尽管通本书都在描述现实,让人悲观的现实。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往往需要先直面和了解真相,尽管真相并不容易显现。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然而看来这就是我们的实际情况。虽然很少有人提及,但人人都可以看到的真实情况是,大自然不是这样容易被塑造的,而且昆虫也能找到窍门巧妙地避开人类用化学药物对它们的打击。”诚如作者所言,我们希望改造世界,也为之付出了行动,甚至有的甚至也看起来是改造成功了。但这就像其中一章谈及癌症一样,有着可能长达几十年的潜伏期。“在我们的世界上,致癌的化学因素已经通过两种途径建立了自己的掩体防线:第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人们追求更好的、更轻松的生活方式;第二,因为制造和贩卖这样的化学物质已经变成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方式中一个可接受的部分。”中国人有句富有默契的名言:看破不说破。记得王朔也说过(大意是)真话是最令人震撼的。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除了化学和环保让我联想最多的是人际。尽管如此(如作者描述出的糟糕的环境问题),我们很多事在表达、公布、行动之前依然要做到谨言慎行的准备,真话是不容易讲的。比如一个人很喜欢染发、化妆,作为身边人也不好说这些东西里含有很多化学药剂容易致癌,毕竟癌症不会立刻显现,甚至可能一直潜伏在体内也不会爆发。尽管书里说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和说今天也没太大差别。各路与之相关的商人和官员依然我行我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诸多问题实质上很大程度上是人情问题。

让我联想到消费/购物。如今的商家想尽办法让人消费,买来的东西当然会有用,他们会绞尽脑汁找到一个和(不管是什么)“用”的角度,让买到的人看起来它很有用,而实际上,当我们一旦理智起来,生活中没有很多商品却也不影响生活。每分每秒的日常很难一刀切的把所谓“虚”的东西都清除掉,但消费和物欲会努力榨干那些购买力强大的人们,以至于从总体氛围上来说,人没了钱就没了价值。尽管教科书里说价格不等于价值,但现实可不敢苟同。

今天的日更时间不多了,写到这儿吧。希望像这样的书能够更多一些,多揭一揭这世间的面纱。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日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