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连载:《闲话三国》(571)

第54回:诸葛亮倚山结寨                  周公瑾借刀杀人(四)

    许攸见曹操透露真言,也放心地献上一计,对曹操说:“丞相,一夜之粮便可尽取河北数郡。”

      曹操听得此话,正中下怀,忙动问道:“有何妙计?”

      许攸说:“袁本初七十万兵所用大粮皆屯集在乌巢。丞相今夜命人去乌巢放火烧粮。袁绍手下将士虽多,皆是无谋之辈,人心涣散。倘见大粮被焚,军心必乱,不战自溃。丞相乘胜而进,河北尽在掌握之中矣!”

      同样一条计,献给曹操,曹操就识货,就用此计。曹操命将士饱餐一顿,整饬军队,遂遣许褚、张辽等十员大将前往乌巢劫粮。

      结果,曹操势如破竹,一仗倾覆袁绍霸业,踏平河北。以少胜多,至今传诵。

      孔明心里明白,周瑜这话的意思是要我自告奋勇地承担下来。我与黄盖讲了曹操屯粮所在,周瑜就在这粮草上谋算我的性命。

      他既然已经开口问我,说明早有预谋,势在必行,不怕我不允。我要动曹操粮草的脑筋,就不象曹操乌巢劫粮那么容易了。

      因此,装得好象不懂的样子,对周瑜说:“都督,曹操用许攸之计,劫乌巢之粮,使袁绍断粮绝草,故而一败涂地。”

      “真是妙计也!本督如今欲劫曹操之粮,先生看来如何?”

      “妙计!妙计也!”只得和他的调。

      周瑜听得孔明连声叫妙,心中暗喜,忙拔令在手,对两旁一看:“哪位将军往聚铁山劫粮?”

      两旁战将听说去聚铁山劫粮,心里都在想,我们长江作战,个个踊跃,若说劫粮,则劳而无功,人人不愿。因此两旁声息全无。

      孔明想,周瑜啊!有话直说,何必转弯抹角。老实说,江东人没有一个大将肯去送死,唯有我肯冒这种风险。

      周瑜早已料到这些大将都不敢接令,因此转过身来,面对诸葛亮:“啊!先生。”

      孔明想,果然容不下我。回答道:“大都督。”

      “两国联兵,还望先生相助一臂之力,往聚铁山劫粮可好?”

      先生想,什么好不好!不好也只能说好,不答应定然作违令论处,被他杀头。孔明回头对鲁肃看看,只见他头摇得象货郎鼓,叫我不可答应。

      孔明明白,今日性命危险,不接令死在目前,接了令不等到明早也要阵亡。还是答应下来,尚可多活一会,所谓“生在阳间一刻,胜死阴府千年”,“好死不如恶活”。

      “亮愿效犬马之劳。”说罢,接令到手。

      “先生要带多少兵?”

      孔明只得在心中苦笑几声。我又不是战将,带了兵也无法冲锋陷阵。你周瑜只调兵不遣将,纵使兵卒再多,充其量也不过是做炮灰,多送一些死尸过江。反过来说,你周瑜假使不发一兵一卒,我也只好去劫粮。我索性做一个外行,看你给我多少兵。

      周瑜他也在动脑筋:我手下的大将都是名将,此去劫粮是专为孔明设下的陷阱,派些兵去,算我周瑜作为孔明的殉葬品,大将无论如何不舍得叫他们去送死。

      就是小兵我也不能多给他,名曰劫粮,实是送死,人死得越少越好。看来至少要有一千小兵,孔明才肯劫粮。

      想到此地,周瑜也不考虑一下劫粮成功与否,便对孔明说:“先生,过江多带三军恐有不便,一千三军够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评书连载:《闲话三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