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清明

  一说到清明,大家一定会想到杜牧两句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

那么清明是怎么来的呢?  时间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饱受摧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流亡途中,重耳因随从背叛失去了资粮,向农夫讨饭又惨遭戏弄,多日腹内无食,奄奄一息。

    这时,随重耳流亡的介子推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肉汤喂给重耳吃,保住了他的性命,这就是著名的“割股啖君”的故事。

  虽然对君王忠心耿耿,介子推却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晋文公发迹后,介子推不求君王封赏,而选择隐居绵山,成为了一名不食君王俸禄的隐士。晋文公求贤心切,以放火烧山的方式逼介子推出山,大火绵延数里,连烧三日,最终,晋文公只在一棵枯柳之下寻得介子推母子的尸体和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感怀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设为“禁火节”,也就是寒食节的来历。而后一年,晋文公又仿绵山,看到枯柳复生,便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立寒食节次日为“清明节”。

这也就是清明的传说。

而我们一般总会在清明前后,给我的奶奶扫墓,会有一包的纸钱,而且好像还要拿一根桃树枝,开车去墓地,给我奶奶上香,而且还要带一些鱼啊,馒头之类的摆在祭坛上,而当一切磕完头烧完之后,我们可以把那些祭品全部拿走。而在之前,在家的时候还是要再请一次,就是把食物放在桌子上,要点两个红蜡烛,找一个专门用来烧香的盆子,在里面放着纸钱然后烧,然后按照年龄先是我爷爷,然后是爸爸妈妈,然后最后是我,给奶奶磕个头,然后把门打开请他们来吃饭,让他们吃完饭之后,就把那些半生的食物全部拿回去,待会儿我们就开饭,我们接着吃。而且除了我们家是这样子做的,江南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清明特色:

扫墓时挑些新土壅坟茔。凡新坟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扫;旧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新媳妇一定要去祭扫祖坟,俗称“上花坟”。扫墓时用荤、素菜肴和酒、饭等祭奠。后用干果糕点等替代。

镇江人除插柳簪柳外,还以柳叶七片泡茶,说喝了可以明目。传有“清明不戴柳,死了变黄狗”的打趣谣谚。吃京江脐儿和馓子。清明前后人们结伴去野外“踏青”。

苏州市场出售青团子、焐熟藕,人们争相品尝。借托扫墓名义乘船出游,并在郊外煮“野火米饭”作餐。

浙西地区清明一早,携带酒菜香烛,至祖坟祭奠,“飘白纸”,并撒以米饭、螺蛳,加墓土,也有去坟头哭亡魂的。吃艾青麦馃。古人认为清明前后吃艾叶,可祛病防疫。


德清地区做清明圆子,裹粽子,食螺蛳,将螺蛳壳抛瓦上,谓可灭瓦剌。折柳插门前,以柳枝荣枯,验桑叶丰歉。妇女、小孩戴菜花、杨柳叶。


皖南家家在门头上方悬插柳条,世有妇女将柳叶插于头上的。清明“上坟”必须在午后,祭祀后在“坟帽子”下压一红纸条,谓之“鬼联”,插上纸剪的钱串,俗称“挂钱”,发“挂钱饼”。此日吃黄花馃,采食野生马兰头,俗谚:“清明吃一根,到老都不昏;清明吃一夹,到老都不瞎”。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南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