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不知何辞|王丞相

在兄弟民心与家族存亡中,王导将如何抉择?


图片发自App

《世说新语•言语》

王敦兄含为光禄勋。敦既逆谋,屯据南州,含委职奔姑孰。王丞相诣阙谢。司徒、丞相、扬州官僚问讯,仓卒不知何辞。顾司空时为扬州别驾,援翰曰:“王光禄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群下不宁,不审尊体起居何如?”

【译文】

王敦的哥哥王含任光禄勋。王敦谋反以后,领兵驻扎在南州。王含就弃职投奔姑孰。丞相王导为这事上朝谢罪。这时候,司徒、丞相、扬州府中的官员都来打听消息,匆忙间不知应该怎样措辞。司空顾和当时任扬州别驾,拿起笔来写道:“王光禄远远地躲开了流言,明公每天在路上风尘仆仆,下属们心里都很不安,不知贵体饮食起居怎么样?”

01 王敦、王含和王导。

王含是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处弘。

王含是王敦的兄长。他累迁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

王敦举兵时,为敦军元帅,与钱凤等率众攻建康。兵败,奔荆州,被荆州刺史王舒沉杀于长江。

王含在晋元帝时为中郎将,助祖逖北伐。

后任庐江太守、徐州刺史、光禄勋等。

王敦起兵反叛,于永昌元年,公元322八月任命他为卫将军。

他转为征南大将军,征东大将军、骠骑大将军。

太宁二年,公元324七月,奉王敦命率钱凤、周抚、邓岳等领兵五万进逼京师,兵败,与子王应投荆州刺史王舒,皆被王舒沉入长江。

相比较为人凶暴贪鄙,不齿于时的王含,王导是王敦、王含的堂弟。

本来王导、王敦兄弟二人一文一武,配合的很好,东晋的初创阶段,俩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元帝司马睿定都南京,南京就是建业,建业是6朝古都,分别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虽然建业是一个虎踞龙盘之地,扼守长江下游出海口要冲,战略位置很重要。

但是建业,也就是现在南京这座城市的最大的弱点就是它受到来自长江上游威胁的时候,基本上是不能防御的。

当初西晋就是这样灭的东吴。

元帝司马睿重用王家兄弟,一半是因为这俩人有本事,另一半也是实在也是当时没有比王导更好的谋臣。


图片发自App

02 王家功过。

但是大权一旦落在一个外姓人手里,总是皇帝不愿意看见的事情,况且,当时王敦扼守长江上游荆州的军政大权,自己任命官员,根本不听中央的指令,说通俗点,就是“窜”过了头了。

于是,王家和元帝的矛盾就出现了。

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的程度,不然会出现极端的解决的办法,于是,一场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王敦在鄂州发动叛乱之后,苦了建康城里的王导。

这让他左右不好做人。一边是他的哥哥,一边是他侍奉的君王。

经过再三的考虑, 王导发表了一个声明,大致意思是说他和王敦划清界限,完全支持中央平息叛乱,诛杀自己家人的伟大的、正确的、英明的、坚决的决断。

关于这个王导同志发表支持中央宣言的问题,历史上很有些争论,有人说是王导自愿写的,也有人说是元帝出了狠招逼迫王导自己写的。

无,元帝后来也顺水推舟,皇帝也发表了一个声明,说:哎呀王导同志不容易大,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人家是分的清楚滴,是大义灭亲滴,是大大的忠臣!王敦从武昌坐船顺江南下,一路顺的很。

前面说过,南京这个地方,虽然城池坚固,但是对付上游的威胁时,总是显得无能为力。

很快,王敦攻占了京城——建康。

然后组织士兵来了个“建康三日抢”活动。

王导吓的半死,你想他堂哥哥做出这样的烂事,他能不怕皇帝砍他脑袋啊,反正战事就这样拖下去了。

王敦也不是一直很顺利的,因为士兵比较放纵,老干坏事,于是激起民愤,前方和后方都不是很稳定,再说了,人民需要和平,叛乱总是不得民心的事情。

后来,王敦病的厉害,传位给王应,这个王应,是王敦的哥哥王含的儿子。

因为王敦自己没有儿子。虽然叛乱不得民心,但是当时民众还是很怕王敦接着闹的。

这个时候,王导听说王敦病重,诈称王敦已经死了,还发丧默哀,号召叛乱者归降。

王敦当时没有死,听了之后气的快死了,于是组织兵马战斗,可惜被击败了。

结果王敦死,王含、王应也没什么好下场了,逃跑的时候被人抓住杀了,这次叛乱可以说是基本动摇了东晋的基础。

本来东晋立国根基就不稳,我前面开篇第一段的时候就说,当时王导辅佐晋元帝的时候,仔细讲过他们司马家族是怎么得天下的,当时元帝羞愧的抬不起头来。

元帝重用王家人,逐步稳定了江南。

王家人功劳很大,终归不能尽善尽美,但功过也都是王家人。

历史上王敦帅兵叛变时,王导是知道的。

他一方面联络王敦一方面有考虑到家族存亡,为了稳住晋帝他带家人全部身穿孝服跪于皇宫门前,以视自己有罪,考虑到王导当时在东晋势力。

晋帝并没采取行动。后来王敦病重,军中也有人反叛。

王导见大势已去彻底和王敦划清界限。

王导此人是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的。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保存家族而考虑!                     

你可能感兴趣的:(27.5 不知何辞|王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