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的西湖 ——风雨人生:晴雨总相宜

文/图/青衣夫子


西湖夕照

我在《山水西湖》开篇说:东坡先生曾说,西湖对于杭州,如眉目之对于美人。我说,杭州就是西湖,西湖就是杭州。女儿一看,脱口道:作者开篇便引苏轼语,足见其对苏轼之喜爱,而又以己语与苏语相提并论,足见其欲效苏轼的志向。

我瞠目:小女做现代文阅读走火入魔耶!
与女儿在苏轼纪念馆前留影

谈及西湖,让人能想到的历代文人名士太多,只沿湖走一遭,前词便不得不修改为“太多太多”,这还不说那些距西湖略远点的地方,单沿湖就数不过来。如果说陕西的土地上一锄下去都有古董的话,那么在西湖,则是每走一步都正踏着传奇的人物和故事。其中最吸引我的当然是东坡先生和他与西湖的故事。

在苏堤南端苏轼像前

苏轼一生钟情于山水,阅尽山川湖海。一生颠沛流离,足迹由西到东,由北而南,几抵大宋版图四极(西自四川眉山老家及出道时任职的凤翔,东到杭州和登州(今之烟台),北到定州(今保定)南则到了海南的儋州)。然而,毫无疑问,杭州是先生一生中最喜欢的地方,那里有他最爱的湖山,那里有他最“晴好”的时光和难忘的人,那里有西湖。西湖,就是先生生命中的一泓清泉,是他酿造词赋的琼浆。
偶然在网上看到这张图片,有点意思


东坡一生到过的地方你最喜欢哪个.jpg

在车载斗量的西湖诗文中,我想东坡先生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最脍炙人口的吧,至少是之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有人评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语),而后两句更是“遂成为西湖定评”(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也就是写西湖的诗中无出其右了,也因这首诗,西湖有了西子湖的雅称。

世人都道这首诗写尽了西湖晴雨相宜的美景,而我想到的却不单如此。我更想到先生坎坷多舛的一生、想到他始终旷达的胸怀与矢志不渝文人风骨——“睛雨相宜”,这不正是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么!

在湖上望苏堤

先生曾先后两次任职杭州,共计五年,那该是他一生中的最愉悦的“晴好”时光吧。杭州几乎是先生的第二故乡(林语堂语),他自己也说“居杭积五年,自忆本杭人。”他初到杭州时便写下诗句:“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也是在这里,苏轼遇到了朝云姑娘,那个最知他“不合时宜”的内心并最后陪伴他到了岭南的女子。然而朝云没有能陪先生北归,她长眠在惠州西湖边上——他们也给那里留下了一个西湖。

初到这杭州时,36岁的苏轼还不号东坡,任通判,便竭力为民,他浚六井,灭蝗灾。第二次到杭州,已是16年后,先生是以龙图阁大学士的身份任知州(太守),这一次他有更多的机会施展其才智。他做到了:他浚湖开河,赈灾治病。世人皆知从此西湖重为西湖,且多了横卧南北的苏堤,有了“苏堤春晓”和“三潭映月”,然而有人却说他此举皆因其喜好山水!殊不知当时西湖几近湮废,杭城洪患。如他言:如若不治理,再过二十年,西湖便不复存在!是苏轼救了西湖。他曾说:西湖之于杭州,如眉目之于美人。我们都不敢想象没有西湖的杭州是何模样,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苏轼救了杭州。当然官方文件中也因他的奏章第一次有了“西湖”的名字。

还有更多人不知的是,世界上第一家官办医院正是诞生于先生治下的杭州,那个叫“安乐坊”的病坊,是先生爱心与智慧的见证。还有好多治理杭州的蓝图未付实施,一道圣诣,苏轼离杭还朝。


冬日的苏堤已露春意

我常想,古今之豪放文人,一个李白,一个苏轼,象两座异峰,令人仰止。李白一生不得志,只留下诗文近千首(书作则只《上阳台帖》,还有争议,这是他的不幸,也是我们的不幸,他的诗文和书作没能更多流传下来)永远的抒写着他的报负,且永远都只是报负,从未实现。

而苏轼则不然。他在文学艺术上留下诗二千七百余首,词300多首并成一代词宗;政论与文赋数十篇,开一代文风;书法则留下“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绘画开创文人画风……以上各类不胜枚举,且无不自成一派,为当世一流。先生何以在其66年的岁月,取得如此亘绝千古的成就?天赋异秉,是自不待言的,然而如若不是其不屈的中国文人风骨与强大豁达内心,先生或早已“江海寄余生”了。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苏轼一生,其坎坷多变也恐怕算得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论是“晴好”之时,还是“苦雨”之秋,他为民治世的精神矢志不渝。他为事之标准不是圣旨,也不是某一派之主张,而是只看是否有益于国于民。王安石变法深得圣意,而先生见其与民争利便反对,等到司马光回归,全盘否定王氏改革,他又觉得王氏有合理成份,这下两边都得罪。难怪朝云说他“满肚子不合时宜”,子由说他不知变通。

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苏轼一生始终热爱生命与生活的本心不改,所以他也研究养身与美食,于是才有那么多以他名字命名的菜肴与小吃。贬谪僻壤,贫病交困之时,虽然也有过“人生如梦”的片刻茫然,也有“死灰吹不起”的须臾死心,但内心旷达,胸怀如海的他很快便会走出阴霾,呤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词章。

苏轼一生先后被贬至那么多地方,这当然是先生之不幸,却是当地之大幸,当时是,直至今天还是。他在所到之处留下一个个流芳千年的功绩,如今依然惠泽当地的百姓。这些功绩中,他治理过的西湖如一面历史的明镜,永耀历史的天空。“苏堤春晓”,位居西湖十景之首,在我心中,也就有了不一样的诠释。

先生进亦乐,退亦乐的旷达胸襟,一如“晴雨相宜”的西湖,永润人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坡的西湖 ——风雨人生:晴雨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