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

大师的爱情故事藏在每个休止符里

齐凤池

  一、贝多芬心中最美的女人

  有人说,全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播放着贝多芬的作品。我认为这话说的这点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在贝多芬57年的人生岁月中,他给人类留下了太多的音乐大餐和精神佳品,多的叫人只能天天享受。

  尽管贝多芬在人间只停留了57个春秋,他却为人类谱写了100多部作品。其中管弦乐几十首,交响曲9部;《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爱格蒙特》等序曲;钢琴协奏曲5首,还包括另外两首,D大调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等等。

  《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全曲一共262个音符,其中几节是重复音符,像是反复诉说爱情。就像俄罗斯一位青年唱的那样:“我的心被你偷偷摘取了,如果你不爱我的话请把心还给我......”

  关于《献给爱丽丝》这首钢琴小品有许多种说法。很多人认为,这首乐曲是贝多芬四十岁时为他的学生伊丽莎白•罗克尔女高音歌唱家所作。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友谊,爱丽丝是贝多芬对伊丽莎白的昵称。

  还有一种说法,贝多芬近四十岁的时候,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

  对于《献给爱丽丝》作品的解释,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的见解是,他在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我认真数了一下音符,全曲一共262音符,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贝多芬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求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莫扎特去世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直到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贝多芬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在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聆听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我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回味着爱的温暖,爱的甜蜜和休止符中泪滴。一生未婚的贝多芬,似乎把生命中的积攒的爱,都献给了他心爱的女人。

  不管《献给爱丽丝》是献给朱丽叶塔•圭查蒂的也好,还是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也罢,这都不重要。我想,爱丽丝只是贝多芬心中爱恋着的女人的昵称。

爱丽丝,就是贝多芬心中最爱的女人。

  二、柏辽兹的爱情

  读《西方音乐史》我发现了一种现象。许多世界一流的音乐大师,他们的妻子或情人,不仅比他们的年龄大,有的大几岁,有的大十岁,最大的,甚至大二十几岁。

  这些年轻风流倜傥潇洒才华超人的音乐大师,为啥偏偏爱上比他们大的女人?

  难道说这些大女人的体内有水质的音符,能流淌出音乐的小溪?

  难道说这些大女人白晰的肌肤上,能弹奏出金质音符产生强烈的和弦共鸣?

  难道说这些大女人的腹部能孕育小音乐家的梦境或者能轮回大师的灵魂?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对这些大女人的身份、家庭进行分析、研究、排列。终于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而且还发现许多不为人知,且耐人寻味、摧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我曾经把妻子比喻成五种形象:在男人面前有时是撒娇时的小妹,在利益面前她们像谦让时的大姐,在男人心情愉悦的时候,她们温柔的更像情人,在男人生病或者遇到挫折时,她们就像体贴慈爱的母亲,在平淡的生活中,她们就是贤慧时的妻子。这些几种比喻,我不仅体验得细腻而且深刻。

  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的音乐大师肖邦,他把自己挚爱的情人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比作最仁慈的大姐和医治心灵创伤最好的医生。这位比肖邦大六岁的法国著名女作家,和肖邦相爱并同居了十年。最后,还是被乔治•桑的孩子们给拆散了。从此,一部爱情悲剧拉开了帷幕。离开乔治•桑的日子,肖邦的生命一天天开始接近死亡。两年之后,年仅三十九岁的肖邦就离开了他热爱的音乐和他酷爱的女人。肖邦死后,乔治•桑的灵魂也开始飘乎不定,第二年,她也乘坐早晨第一颗露珠,去追赶提前走上天堂路的肖邦的身影。

  大女人是仁慈的大姐,大女人是医治心灵创伤最好的医生。没有了仁慈的大姐的呵护,肖邦的日子无法生存。没有了医治心灵创伤的医生,肖邦的心病无法医治。肖邦和乔治•桑的爱情验证了人生、事业、爱情的结论。

  英俊潇洒的李斯特,在二十二岁时就遇到了比他大六岁的达葛尔伯爵夫人。两人一见,就落入了爱河,不能上岸。高傲、漂亮、知识博厚的女文学家达葛尔伯爵夫人,为了爱情,她抛弃了高贵的地位和三个可爱的孩子,同李斯特私奔到了意大利。在与达葛尔伯爵夫人生活的岁月里,李斯特在夫人的指导下,他的创作扬弃了华而不实、软绵绵的抒情格调,音乐趋向和音乐语境开始向思想性、艺术性更强的音乐创作迈进。随后,李斯特创作出了震撼世界的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

  大女人不仅缔造了音乐的翅膀,而且给音乐家注入了飞翔的力量。男人掌握了世界所有的音符,而女人掌握着音乐家的手。勃拉姆斯与女钢琴家克拉拉的故事,更令我感动。

  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在和舒曼学习音乐的时候,在舒曼家里,当他第一次见到舒曼的妻子克拉拉时就偷偷地爱上了她。这位比勃拉姆斯大十四岁,而且已经是七个孩子母亲的舒曼夫人。却被丈夫的学生偷偷的爱上了。但克拉拉对勃拉姆斯的爱情是理智清醒的。而勃拉姆斯把对克拉拉的爱又一直藏在心里,一藏就是四十多年。在克拉拉去世安葬的那天,勃拉姆斯在克拉拉的墓碑前,深情地为克拉拉演奏了一支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曲。他即兴创作演奏的那首曲子叫什么无人知晓,那曲子的主旋律也无人听到,是否流传下来也无法考究。这支曲子,只有静静躺在坟墓里的克拉拉能听得到。

  有人说,勃拉姆斯爱上比他大十四岁的克拉拉的原因,是勃氏家族的遗传。因为老勃拉姆斯就娶了比他大十七岁的女人做妻子。用老勃拉姆斯的话说,大女人是缔造音乐家的女神。

  法国作曲家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他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他创作的《幻想交响曲》,体现了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戏剧结合的理想,副标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自传式地描叙他对于史密森小姐的爱情。

  1832年12月柏辽兹终于见到了他所爱的史密森小姐,10个月后同她结了婚。在此后的几年中创作了一些他笔下最伟大的作品,如《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葬礼与凯旋》和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纪念亡灵大弥撒曲》等。

  但不知什么缘故他们的婚姻破裂后,柏辽兹与歌唱家玛丽•雷西奥开始同居。随后的几年中他经常旅行,访问过俄国、英国、意大利。

  其实,柏辽兹是一个爱情早熟的男人,他十二岁时,就偷偷爱上了二十岁的埃斯特尔•格蒂耶。因为当是年龄小的缘故,柏辽兹没有勇气向姑娘表达爱慕之情。因此他把这份爱一直尘封在心里五十年。

  当柏辽兹六十岁时,他再也抑制不住爱情激素的撞击,他兴致勃勃回到了家乡寻找他心中所爱的人。然而,时过境迁,岁月不动声色的就流失了五十年。当年美貌漂亮的埃斯特尔•格蒂耶,携带着苍老残留的岁月,悄悄地搬到了意大利的热亚那。当柏辽兹了解到她的去向后,不辞千里千里寻爱到了热亚那。终于,在热亚那一座陈旧的宅院里,柏辽兹见到了已是满面苍桑皱纹纵横的年过七旬的情人。

  柏辽兹的突然到来,使老埃斯特尔•格蒂耶激动亢奋不已。这位七旬老人顿时觉得青春,血液中潜藏的情感暗流开始萌动。最终,埃斯特尔•格蒂耶嫁给了柏辽兹。

  我真想象不出,埃斯特尔•格蒂耶,当时是怎样接受的这份迟到了五十年的爱。

  我更无法想象,柏辽兹那天晚上是怎样享用这坛密封了五十年的爱情佳酿。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没有诞生一位像贝多芬、巴赫、舒曼、海顿……这样的大师?原因,可能是中国的音乐大师,在娶妻子时,娶一个,再换一个,一个比一个小,一个比一个嫩。他们默默爱的情人,也比爱情更天真。

  三、舒伯特小夜曲

  仅仅在世上行走了三十一年的舒伯特,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随意即兴谱写的音乐小品,却成了世界小夜曲之经典,一直在世界传唱。

  舒伯特创作的《小夜曲》,是偶然的。

  一天,舒伯特的一个朋友,为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过生日,他为姑娘创造了一首短诗。也请舒伯特创造一首,并请舒伯特为诗歌谱支曲子。

  舒伯特对这位漂亮姑娘一点也不了解,就随便写下几行简约的音符给了他的朋友,然后抱歉地说:“对不起,眼下我没时间写更严肃的东西了。”

  舒伯特的朋友把这支乐曲带回家,在钢琴上试弹了几遍,感觉非常好,非常喜欢。于是,他重新做了安排,请舒伯特和很多朋友,在另一位朋友家里给音乐爱好者亲自演奏。

  到了约定时间,所有的人都到了,惟独舒伯特没来。女主人简直快要急疯了,她马上派舒伯特的一个好友到舒伯特经常喝酒的小酒店去找。终于,在小酒馆里找到了舒伯特。当时舒伯特正在喝酒,就被朋友拽到客厅里。舒伯特十分抱歉的对大家说:“我完全忘记了”。然后,他坐了下来,弹奏那支随意写成的曲子。弹完之后,舒伯特不禁热泪盈眶的说道:“我不知道它是这么美。”这支曲子就是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

  小夜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它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全世界很多音乐家都创作过小夜曲,如勃拉姆斯、莫扎特、肖邦、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德彪西等大师创作的小夜曲都是经典之作。

  我听后感觉,莫扎特的《小夜曲》开始是急速的小快板,之后,是舒缓委婉轻柔的抒情慢板;肖邦的《小夜曲》抒情味道更浓,每个音符似乎都包含着浓浓的爱情成分,甜蜜的味道用反复连音呈现出来,之后更加抒情,似乎把心要掏出来给情人的感觉;巴赫的《小夜曲》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往外蹦,接着是一句一句的诉说婉约的情感。简约明快,富有浪漫色彩,最后是急速的小快板,一下把内心的情感全部倾吐干净;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完全是一股浓浓的俄罗斯风情味道,激昂,明快,是翩翩起舞的画面感;勃拉姆斯的《小夜曲》是一种独特的诉说慢板,就像他深深爱着克拉拉的感觉。不张扬,不动声色,只是默默地爱恋着克拉拉。每个音符都是情,每个音符都是爱,每个音符都是心血,让人听了有一种凄楚酸甜的美;海顿的《小夜曲》是弦乐四重奏,风格独特,更像是表达爱情的一种绝妙方式,在姑娘的身边,起舞求爱,用浪漫的情调诉说表白真情。

  这些大师的《小夜曲》都是世界的经典,都是献给人类的精神极品,让人听了咀嚼回味,让人听了浮想联翩。这些大师的小夜曲和舒伯特的小夜曲相比,就像红酒、葡萄酒,香槟、白兰地一样,各有各的品味各有各的味道。

  舒伯特的《小夜曲》是他短暂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经典之一,也是舒伯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歌词是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

  “我的歌声传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皎洁月光照耀大地/树梢在耳语/没有人来打扰我们/亲爱的别顾虑/亲爱的别顾虑/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吻你亲你我的歌声/带来幸福爱情/带来幸福爱情/你可听见夜莺歌唱/他在向你倾诉/他要用那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他能懂得我的期望爱的苦衷/爱的苦衷/用那银铃般的声音/感动温柔的心/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歌词优美情感真挚,画面感极强。使人听了心情激荡,有一种愉悦,渴望,期盼的感觉。

  舒伯特的《小夜曲》在钢琴的导引和烘托下,呈现出一个青年向他心爱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倾诉。随着感情逐渐升华,曲调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是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

  在抒情而安谧的间奏之后,音乐转入同名大调,“亲爱的请听我诉说,快快投入我的怀抱”,情绪比较激动,形成全曲的高潮。最后是由第二段引伸而来的后奏,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小夜曲的旋律中回荡。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青年所期望听到的回响。

  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他被称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一位学校教师,母亲是厨师。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1813年他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1814年10月19日他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这是舒伯特的第一部歌曲杰作,从此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的《小夜曲》在世界流传后,各种乐器演奏家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这支曲子,他们用小提琴,单簧管,小号,钢琴,萨克斯,口哨,二胡等乐器演奏,再现了《小夜曲》的魅力。同时,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和中国的廖昌永,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也用真情演唱了舒伯特的《小夜曲》。

  音乐评论家认为,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舒伯特最崇敬贝多芬,他曾把创作的四首钢琴变奏曲,题献给贝多芬。1827年3月1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

  如果说,贝多芬是西欧古典乐派的登峰造极者,那么舒伯特就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

  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患伤寒,因没有钱医治,离开了人间。他的亲朋好友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的近旁。在他的墓碑上镌刻上这样的字句:“死亡把丰富的宝藏,和更加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

  在白色的大理石墓碑上,还雕刻着缪斯女神正给舒伯特的头象戴上桂冠,小天使向他敬献花蓝。

  舒伯特是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作曲家,人们称誉他为“歌曲之王”。

  诗人艾略特说,我不希望我的生命走的多长,但我希望我的诗歌比我的生命走的更远。一个人的生命不在长短,关键是他给世界留下了什么。

  尽管舒伯特在世上仅仅行走了三十一年,但他的音乐却比他的生命走的更远,而且会一直走下去。

  四、莫扎特就是太阳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布拉格音乐学院执教时,他曾经向一名学生提问,莫扎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名学生回答了似是而非的问题,叫德沃夏克非常恼火。德沃夏克拉起那名学生的手走到窗前,他指着窗外的天空问:“你在天空看到了什么?”那名学生非常尴尬地说:“我什么也没看到。”德沃夏克非常愤怒地说:“你没看到天空的那轮太阳吗!请你记住莫扎特就是太阳!”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也说过:“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音乐更接近天籁了。”莫扎特的音乐有没有天籁的成分,我们随便听一首他的小夜曲就知道了。

  我感觉他的音乐,不仅融入了天籁的成分,还融入了他的心和灵魂。我听莫扎特觉得他的音乐不是做出来的,就像是从他的心灵里流淌出来的一样。

  莫扎特的人格和作品,就像小溪一样涓涓地流淌,默默地流淌,不动声色的熠熠闪光。他的音乐像小溪,从维也纳的主河流分支若干条小溪,向世界的田原、山谷、林间、丘陵……凡所能及的地方,都有他的音乐再流淌。

  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莫扎特的音乐不像贝多芬那样深刻,他的气势也没有贝多芬那样宽广,但我不喜欢贝多芬,我爱莫扎特却如爱一位音乐的耶稣。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难以企及的美,如果要举一位与耶稣并列的人,那就是莫扎特了。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真正走进莫扎特的心灵世界,就能听到天籁和天堂的声音。

  丰子恺说:“贝多芬的音乐是英雄心的表现;莫扎特的音乐是艺术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人生的艺术。”这话听起来比较接近现实。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被公认为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幼年时就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在短暂的35年人生中创作了754部作品,其中最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和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等等。除了这些歌剧和交响乐之外,莫扎特也创作很多小夜曲。

  莫扎特的《小夜曲》开始是急速的小快板,之后,是舒缓委婉轻柔的抒情慢板;抒情味道更浓,每个音符似乎都包含着浓浓的爱情的成分,甜蜜的味道用反复连音呈现出来,之后更加抒情,似乎把心要掏出来给情人的感觉;又像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往外蹦,接着是一句一句的诉说婉约的情感。简约明快,富有浪漫色彩。一下把内心的情感全部倾吐干净。激昂,明快,每个音符都是情,每个音符都是爱,每个音符都是心血,让人听了有一种凄楚酸甜的美。

  这首小夜曲原本有五个乐章,但是第二乐章的乐谱遗失了,变成现在所知的四个乐章。即使如此,这首曲子听起来还是相当完整,丝毫无损其艺术成就。

  四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快板,是奏鸣曲的形式,曲风华丽典雅。第二乐章行板,简洁的回旋曲式,营造甜美的气氛。有一段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使人联想到情侣在美丽花园里谈情说爱的浪漫,还有中提琴的背景衬托,听来相当惬意。第三乐章轻盈的小步舞曲,像情侣沉醉在自然美景中,翩翩起舞的欢乐。第四乐章兼有奏鸣曲与回旋曲,曲调轻快,描写幸福的情侣踏上归途,全曲在最愉快的气氛下结束。此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管乐器,只是用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悠扬悦耳,优雅清新,洋溢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

  莫扎特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他挚爱自己的亲人,每当他谈起父母、妻子时,脸上都不由闪现出幸福的光彩,语调也格外恬美。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上,他和妻子双双落下激动的热泪。大家深受感染,都跟着一起哭了。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采又不善持家理财,因而婚后的生活非常穷困。为了维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拼命工作,教课、演出、创作,应接不暇,永无休止。尽管如此,日子还是过得相当窘迫。

  莫扎特刚刚三十多岁,身体就开始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是为他自己而作的这样一种念头,他认为自己不能活着完成它了,《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

  莫扎特出殡那天,天空飘着鹅毛的大雪。几位送葬的亲友都中途返回了,只剩下一个掘墓的老人……”

  莫扎特的尸骨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32A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大理石纪念像,坐落在城堡花园,他的音乐在他的墓碑之上,在世界的空间萦绕。

  莫扎特的小夜曲,就像音乐天堂中的一盏明亮的小灯,照亮世界所有渴望爱情的年轻人的心灵。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人间的太阳。

  齐凤池,男,河北作协会员,中国煤矿作协理事,专栏作家。河北沧州河间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