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鲁思·本尼迪克特 | 感恩日记85-100

重新认识鲁思·本尼迪克特

提到鲁思·本尼迪克特,你可能陌生,但是说起《菊与刀》,却有太多人知道了。鲁思·本尼迪克特就是《菊与刀》的作者。

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20世纪初少数的女性学者。今天阅读《设计是什么》的终结篇里「文明的代谢」时,提到作者自创的文化类型论,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论(Cultural Configuration),认为文化如同个人,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征。

由于二战的开始,作者开始对荷兰,德国,泰国,日本等国的民族性进行研究,其中对日本的研究最大,并把研究成果集合在《菊与刀》这本书里,这也是本尼迪克特成就最大的代表作。

文化类型论真是个好结论。其中她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而把西方文化概括为“原罪文化”。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的不同,是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也就是说,日本人的价值观都来自于外在环境导致的,而西方人的价值观则是认为人是生而有罪的(原罪论)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原罪意识,即基督宗教中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的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他们违背与上帝的约定,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这种悖逆带来了罪,也带来了罪恶感和羞耻感。基督教原罪的观点主要由北非神学家奥古斯丁根据圣经内容建立起来,主张人受到亚当犯罪的影响,生来带着罪性,只有相信承担世人罪孽的耶稣基督,才能从罪中被拯救出来。---百度百科

耻感文化:顾名思义,所谓耻感文化便是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特征是这种文化中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故其行为将被以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即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由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从另一个层面讲,在耻感文化下培育出来的人像极了工业生产中从流线下一件件大同小异的产品,缺乏自己的个人主张,更多的心态是一种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百度百科

这两个价值观放在一起对比非常有意思。

对于日本的“耻感文化”,《设计是什么》的作者也提到,日本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被动的文化”,其中以京都的苔寺----西芳寺为例,苔藓是自然的能源(资源)和时间的积累滋养而生的,日本人则积极地将其导入自己的文化中。某种意义上,这和中国人说的“自然观”是一个意思,也就可以提高到更高层面---亚洲人的价值观。

西方人的原罪意识,我们东方人很难理解。在本书第二章「物质赞歌--拱桥结构的精神含义」中也提到,西方人的原罪意识使他们觉得世界末日的存在,世界末日那天,他们建造的大伽蓝(大教堂)也会倒塌。这个倒塌是世界上的最后一日,所以承载着西方人信仰的大教堂必须以最轰轰烈烈的形式倒塌,所以他们抵抗重力,用非常厚重的岩石建起大规模的,且内部空虚的大教堂。这是为什么西方那么多大教堂,并且有历史的教堂多以石头为主材料建成,且造型大多统一的理论依据。

为什么有历史的教堂多以石头为主材料建成呢?因为当时的时代局限,人们用石头捕猎,用石头击败进攻者,他们认为石头是永恒的,不会腐败的,拥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所以,哪怕现在在日本的一些地方也能够看到一些神社️,或者就是路边上都能看到祭奠着石头的风景。

从文化类型论看一个国家,再和其他国家对比,国家和国家之间就如人和人之间一样,性格不同是由于原生家庭不同,很好玩。感谢通过精读,深刻领悟到许多东西,对于所处的环境,社会,国家都有进一步的认知。

设计是个好东西,让你通过这一主干深挖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剖析得透彻无比。不,不仅仅是社会,任何一个学科都是这样的吧,只要肯花时间和精力去啃,书自然会回馈你以无比余香。

感谢今天重新认识了鲁思·本尼迪克特,一位伟大的女学者。

今天坚持到了上一期的天数

上一期感恩日记打卡到第85天,就没有写下去了,功败垂成。今天,我又走到了这一天,很感恩。今天,我走到今天,虽然也有挣扎,但很明显这个过程很顺利,很开心,很有收获。感谢自己,感谢感恩日记群。

到今天为止,我不但养成了每日千字左右的文字记录,也养成了每日阅读1小时,每天跳绳10分钟以上的好习惯。

有一个习惯形成以后,后面的几个习惯的执行也会自然顺利很多。会像董卿说的那样:如果今天没有读书,没有跳绳,没有写感恩日记,就会像没有洗澡一样难受。

进行到这里,我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丈量出来:一个习惯的形成,到养成,到刻入骨子里,可能不是21天,应该是100天。当然,你还要有一点主动感,要让行动控制你的大脑(而不是大脑控制行为),才会完成得更顺利。

大道至简,却花了我将近两个一百天去体味。尝到期间的不容易,也尝到期间的愉悦感,唯有持续,方能对得起这一番折腾。不是吗?

2019-12-11(三)感恩日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新认识鲁思·本尼迪克特 | 感恩日记8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