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光明的生活 ——记革命烈士纪熙炯

在新阳镇葛竹村的一座小山丘上,有一座烈士墓。墓平面呈“风”字型,由前埕、封头、散水面、墓围等组成,初看上去与其它墓没什么区别,细看会发现墓碑上镌刻着一个显眼的红色五角星,中间阴刻“烈士显考纪公讳熙炯之墓”,该墓是纪念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本地人纪熙炯而建。

葛竹村位于尤溪县新阳镇,一条小溪从村中穿过,纪、黄两姓人家大致以溪为界分居两边,世代相邻而居、相互通婚。

1923年,纪姓一贫困人家诞下一子,也许是父亲饱含对光明生活的期望,依辈分排序取名“纪熙炯”。可在军阀混战的时代,生活如暗夜一般,找不到光明的方向。1934年,葛竹村来了一支革命队伍,带来了共产主义的革命光芒。这支队伍就是由寻淮洲、乐少华、粟裕领导的红七军团。

1934年7月6日晚,由红七军团组成的6000多人队伍,为策应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的战略突围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红七军团经连城、永安、大田,分两路进入尤溪,一路过街面、古迹口、坂面,另一路从坎里、下桥、上井、龙益、建新、溪坂进入葛竹,两路人马于7月24日在坂面镇蒋坑会师。会师后经团结(今西城)、城关、台溪、梅仙、联合、西滨、洋中等乡镇,于7月29日在尤溪口渡过闽江,正式打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号,继续北上抗日。

红七军团先头部队提早到达葛竹,找到纪、黄两姓的保长纪联筹、黄治泰,请二人帮忙为红军筹粮,两位保长组织了十三个人分成三四个小组,到周边真地山、上地、坋头、溪口等村筹粮支援红军。

红七军团进入葛竹后,边行军边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提出“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等口号。这些口号像种子一样在少年纪熙炯心里扎根,燃起了他对光明生活的向往,期盼着红军回来,建立起属于人民的政权。

这一期盼就是十五年。1949年7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战军第5兵团第17军第151团参谋长焦剑侠和林志群率部进驻尤溪,尤溪宣告和平解放,成为了福建境内第一个和平解放县。当解放军战士经过葛竹时,看到战士们军帽上闪闪的红五星,纪熙炯激动地问:“你们是不是红军?”解放军战士亲切地说:“我们就是当年的红军,现在叫人民解放军。”

看到当年的红军真的回来了,纪熙炯心潮澎湃,想属于穷人的好日子终于到来了。可刚解放的尤溪并不太平,披着起义人员外衣的原国民党尤溪县参议长洪钟元等人,指使亲信上山为匪,残杀人民群众和地方干部,破坏社会秩序。为了百姓能过上安宁的日子,纪熙炯萌发了参军的念头。1949年12月,纪熙炯告别了即将分娩的妻子,成为了尤溪八区区中队的一名战士。

纪熙炯参军不久,1950年1月,他的儿子纪学仁出生了。就在1月的一个夜晚,洪钟元乘着夜色潜逃出城,上山充当了匪首,土匪的活动更加猖獗。纪熙炯放下对妻儿的深深思念,投入到剿匪反霸、稳定秩序等中心工作中去。

1950年的夏天,纪熙炯回家探亲,望着在贫困生活中忍饥挨饿的妻儿,他感到一阵阵内疚与不安。为了解决妻儿生活问题,他把儿子过继给了日子相对宽裕的堂哥纪炳文。解决了后顾之忧,纪熙炯回到了区中队。他相信,把土匪剿灭了,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可谁也没想到,纪熙炯这一走,再也看不到他舍不下的妻儿。1951年1月,纪学仁周岁了。他的养父纪炳文按照农村习俗,举办“做晬”酒席。正当大家吃的高兴的时候,来了一个报信人,传来一个噩耗:上午训练中,纪熙炯因枪弹走火而误亡!这个消息就像一记晴天霹雳,把在场的亲朋好友惊得目瞪口呆,不想接受又不能不接受现实,喜事现场也直接转入丧事筹备。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多的剿匪战争,至1951年3月,尤溪县剿匪工作宣告结束,百姓终于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纪熙炯牺牲后,安葬回村里的小山丘上,静静地守望着葛竹洋,凝视着全村人民走向光明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了光明的生活 ——记革命烈士纪熙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