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父母,但是都有勇气与能力规划自己的未来。
第二遍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心里五味杂陈,是因为模糊的回忆,还是扭曲的心理状态。
一个心理咨询是从客观出发,咨询者在问题的引导下,慢慢梳理自己的困惑,畅所欲言,了解到真实的自己,走入真实的生活状态。
那么我是否可以在读完后,给自己一个机会找到我的“成人自我状态”?
如果有一把情绪温度计,从1分到10分,即从非常糟糕到非常愉悦。你会给当下的自己打几分?
第一步:学业完成前的阶段,大多处于“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从出生的几种基本情感发展为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融为自身的一部分。某些场景会激发基本行为模式,自动做出反应,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儿童自我状态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自我记事起,我没有见过我的父亲,我害怕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永远是我没有父亲,可是一个人怎么会没有父亲?应该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是我的恐惧,被问多了,我就选择逃避。
因为生活的困难,我的母亲总是愁眉苦脸,只有当我很懂事很乖,成绩优秀时,我才能在她的脸上看到笑容,所以我习得讨好。我学会了顺从行为,只为自己过得好一点。
顺从行为包括同意、取悦、依赖、道歉。
我一直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我母亲的窘境,因为她总是说要不是因为我,她不会过得这么辛苦之类的,偶尔她会因为生活的苦,冲我大声嚷嚷,她的一个眼神,我都会吓得哆嗦。所以我的愤怒从小就是冲着我自己来的,用最严厉的方法约束自己。
我好像从小就爱哭,而我妈总是说不许哭,丢人。我的悲伤都是沉寂无声的。不带攻击性的发火,偶尔郁闷与退缩。
我妈很爱我,鼓励我读书,保护我。
第二步:找工作阶段,大多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自出生起,在父母身上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对生活的评判标准。
毕业找工作期间,我已经结婚了。我随我老公来到北京,压力很大,当我跟我妈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就会冲她大声叫喊,或者我会挑剔我老公的各种行为。
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挑剔、严厉和指责,好像在这个阶段都爆发出来了。
第三步:工作阶段,开始渐渐处于“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处理问题,可以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倾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解关于自我的新知识。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工作后,我开始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开始尝试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我开始关注别人给我的意见,在专业上不断进步。
拿到人生的第一笔工资,我觉得人生是快乐的,我可以独立了,我是我自己了,不需要依靠任何人,我都可以更好地活下去。
我开始学会体谅我妈,我开始好好跟老公沟通,我开始学会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我开始规划自己的生活,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经常有人说,不幸的童年,需要一辈子去治愈。现在的我不是那么认同,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一段指导,还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去改变。
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很大,我们曾经陷在其中,苦苦挣扎,不代表我们没有能力脱离出来。
这本书就是一个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看完第二遍,我的内心也像蛤蟆先生一样哼着歌,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