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方式成为央行监管新难题

风波源于阿里推出的“无现金支付周”,于是引来了央行的约谈和紧急发文,也引起了多方的反思。如今现存的有现金支付、电子支付、虚拟货币支付,对于使用者来说哪个方面选择使用哪个,但是对于国家部门来说存在着调控和监管的困难。

微信自2015年便已推出8月8日为无现金日,支付宝今年则抢先赶在8月1号-8月8日推出了“无现金城市周”。微信和支付宝两大巨头在无现金营销活动中用各种方式大比拼,在许多地方早已养成了人们生活的无现金支付习惯。

前期虚拟货币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投资市场,近期虚拟货币已在渐入人们的生活。一家新加坡创业公司Tenx联合Visa公司推出了比特币钱包,能够将多种数字货币即时兑换成美元、日元和欧元。这就意味着,去消费某项商品或者享受某项服务,人们都可以直接用比特币支付,哪怕对方压根就不知道比特币为何物。此举成为虚拟货币已经能够实时转化合法货币并消费的成功先例。

据说Tenx公司的目标是支持11种虚拟货币的兑换,而用户在支付过程中会产生0.15%到0.2%的转换费。既然有利可图,就会驱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未来会进一步推动虚拟货币的发展。

虚拟货币也早已使得跨境汇款变得更加容易,成本更低。在传统货币体系下,不同银行间的确认、政策限制等环节至少需要浪费3-5天时间。而直接越过银行间的转账,使得监管更加困难。

我们知道货币政策调控是中央银行经济调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一旦以数字货币形式存在的其它融资渠道得到广泛使用,那么控制银行利率的手段(即通过调整银行储备来收紧或放松贷款),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更加有限。

而虚拟货币更无需银行或中央银行的管控。因为虚拟货币,账本是同步保存在所有网络结点当中,人们所拥有的货币数量,以及人们转账给别人的货币数量,是被整个网络系统所见证。这样就不再需要中心结点来记账、划转。

由于没有中心结点,虚拟货币的产生,并不是由央行发行,其总数量的多少、发行快慢,并不根据任何权威而改变。

这些年各个国家对虚拟特币又爱又恨。比如日本和俄罗斯,在前些年是排斥的,后来忽然意识到,似乎这种数字货币能够改变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制,于是开始变的积极。这也相当于放弃自己的权利。

在中国市场,政府也很矛盾,感觉必须被迫参与。因为电子支付就已经很难控制和参与了,如果不抓紧时间拥抱新技术,未来仅凭借政治高压,维持货币的支配地位,需要的成本会很高。必须在新一轮虚拟货币的发展初期,参与进来,先占位才能在未来有机会。

如今在中国的大城市里,现金支付已经被挤兑的越来越少,电子支付越来越广泛,虚拟货币支付在不断的追赶,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都是问题。电子货币相对于虚拟货币来说,还是可控的,至少是由央行发行的货币记账变化而成,一旦进入虚拟货币时代,中央银行可能控制的机会就没了,不过这种难题还是交给中央银行自己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支付方式成为央行监管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