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今天(2022.03.10),在听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Egmont Overure , Op 84】,忽然意识到, 艾格蒙特也属于英雄! 于是, 对原文做了补充,替代并重新发布。
一直觉得, 贝多芬的交响曲, 内涵丰富,哲理深刻。 今天,就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 又名【英雄交响曲 / Eroica】, 作于1804年, 来谈谈英雄,谁是英雄?
1. 是拿破仑。
因为, 原本此作品是题献给成为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官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 并且已经用大号字体写在了手稿的封面上(1804年春)。后传来了拿破仑加冕称帝的消息 --- 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宪法》颁布,宣布法国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为法国皇帝,法兰西第一帝国正式取代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得知消息的贝多芬气愤至极,擦掉了题献词 (因用力过度,以致扉页都被擦破), 改名为“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写的交响曲”。
1.1. 所以, 这里原本题献的“拿破仑”, 其本质上是以拿破仑为代表的的、带领人民完成自由民主大业的伟大人物。这里不得不罗列几个背景要点:
1.1.1. 发生在17-18的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 法国有孟德斯鸠(1689-1755)、伏尔泰(1694-1778)、卢梭(1712-1778);在德国,其主要代表是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o 康德在 ”回答什么是启蒙”时/Was ist Aufklaerung?”说道:“ 启蒙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Aufklaerung ist Ausgang des Menschen aus seiner selbst verschuldeten Unmündigkeit. ”这也点明了启蒙运动的主要任务, 即belehren/教导、erziehen/教育、bilden/教化(读他们书的)读者、( 观看他们剧作的)观众, 我们人类需要理性,用自己头脑思考, 成为独立、不依赖任何事情的人, 如宗教等 。
1.1.2. 发生在1760年代-17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 Sturm und Drang,是德国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其主要代表就是歌德(1749-1832)、席勒(1759-1805)。也有人称之为德国文学的“青春期/Pubertaet”, 来的快, 也去的快。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都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反抗封建当局,反抗贵族和神权的权力滥用,要求人权和社会自由平等。典型作品:歌德 【 少年维特的烦恼 】;席勒 【强盗】、【阴谋与爱情】。
1.1.3. 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及其输出【独立宣言】;
1.1.4. 以攻克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 (1789年7月14日)为起始标志的法国大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及其输出【人权宣言】:“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1.1.5. 法国大革命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 Freiheit, Gleichheit und Bruederlichkeit”,也通过拿破仑的军事战争, 传递到整个欧洲。 在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中,不少人都非常崇拜、敬仰拿破仑,也包括歌德 (歌德曾颂扬过拿破仑为英雄 )。
1.2. 从贝多芬(1770-1827)本身来看, 尽管出生卑微, 也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 (包括专业教育),处在这个大环境中的贝多芬通过在大学里旁听,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沟通,读书、思考, 培植了他的自由、平等的观念。 另一方面, 1792-1800, 在维也纳八年的奋斗, 贝多芬已经是维也纳公认的音乐家大师。他的音乐里体现出“挺拔姿态和堂皇气概”,“新观念 (参见1.1.5)”已进入他的的骨髓: 著名的贝多芬和歌德遇见贵族时的不同应对的故事,就说明了这点。
1.3. 此外, 在当时这个时代背景下, 那些犹如群星闪烁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们的激扬文字,对身处德奥的贝多芬影响很大的,激活其内在追求“自由、平等“的神经。 尤其对拿破仑的敬仰, 我的理解是对拿破仑所代表的那个,站在人民这边,带领人民完成自由民主大业的英雄的敬仰! 而这种敬仰,让他热血涌动,促使他动笔用交响乐来涉及“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而且还是“欧洲音乐历史上的第一次“。他甚至想亲自向拿破仑表达其敬仰之心。 可以想象得出, 当时的贝多芬对拿破仑抱有怎样的一种情感: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至少贝多芬是这么认为的)。
1.4. 时代的洪流,不知不觉地在他的音乐中流露出来:他的音乐里强烈地呈现出反映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而且是势如破竹,势不可挡。 这就是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所具有的特质!想起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一1863)的一幅画【自由引导人民】,那个画中的女神,我理解其实就可以代表贝多芬的“英雄形象”: 带领人民完成自由民主大业!
2. 是贝多芬自己。
2.1. 此作品完成于1804年。 要知道著名【海利根斯达特遗嘱/Heiligenstädter Testament 】是写于1802年10月6日!当时, 贝多芬耳疾严重,而对于一个音乐家/钢琴家,耳疾会令人质疑他的艺术!(贝多芬是借助其钢琴家的身份开创其音乐家/作曲家的事业的)。
2.1.1. 面对严重的耳疾, 他想到了自杀!
“es fehlte wenig, und ich endigte selbst mein Leben. Nur sie die Kunst, sie hielt mich zurück, ach es dünkte mir unmöglich, die Welt eher zu verlassen, bis ich das alles hervorgebracht, wozu ich mich aufgelegt fühlte. und so fristete ich dieses elende Leben– wahrhaft elend;
差一点我只能用自杀来收场。是艺术, 她留住了我。呵!我认为,在我还没有完成交给我的全部使命以前,就离开这个世界,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就这样,我在熬过这痛苦的生活。真是痛苦啊。“
--- 【Heiligenstädter Testament/海利根斯达特遗嘱】
2.1.2. 一方面是艺术挽留住了贝多芬,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另一方,是对生死的思考。 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个哲学命题。
“schon in meinem 28 Jahre gezwungen Philosoph zu werden, es ist nicht leicht, für den Künstler schwerer als für irgend jemand
才活到二十八岁,我就被迫去做一个哲学家了,这是多么不容易呵!做到这点,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比任何人都困难“
--- 【Heiligenstädter Testament/海利根斯达特遗嘱】
不得不承认, 德国人真是一个爱思考的民族, 一个音乐家都能用音乐进行哲学思考! 当然贝多芬是独树一帜的, 康德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在其后面出现的大批浪漫主义音乐家, 其哲学深度要逊色不少。 想起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说起过的话, 大意是:“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大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象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是啊, 在康德之后, 同一时期的著名德国哲学家有, 如费希特 (1762-1814), 谢琳 (1775-1854), 黑格尔 (1770-1831)等。 还有深受康德哲学影响的文学家, 如歌德, 席勒等。 此外, 康德的思想, 还深深影响着自然科学家,如爱因斯坦 (1879-1955)、普朗克 (1858-1947)等。 “康德哲学使一大批重要的德国知识分子养成了把整个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哲学思索的习惯,从而点燃了他们的智慧 。“ (赵鑫珊)
注: 忽然觉得, 等我读康德、听贝多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也许可以来写写康德对贝多芬的影响。 这是一个大题目!
2.2. 再回来,看看一份耳熟能详的伟大作品单(不完全,仅供参考),都是贝多芬在1802年以后完成的, 而且他度过了将近25年丧失听力的时光 (他去世的时间是1827年3月26日)! 不得不感慨, 不容易呀!!! 那得要有多么坚定的意志啊!也证明了一点,作曲家是用内心听觉工作的!贝多芬正是天才!!!
- F大调浪漫曲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命运交响曲
- 田园交响曲
-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皇帝)
- 致爱丽丝
- 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 (大公)
- D大调庄严弥撒
- 第七交响曲
- 第八交响曲
- 第九交响曲
- 。。。
音乐声中, 我们没有听到哀怨, 沮丧, 认命;更多的则是,努力,坚持,抗争,搏击, 还有对大自然的赞歌。我个人觉得最美好的,平时一直珍藏在心底,轻易不拿出来听的, 只是在最无助时给自己提气的音乐,是【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皇帝)】的第二乐章。音乐一点点注入体内,沁入心田, 慢慢的,慢慢的, 累瘫了的身体开始柔软, “停车”的灵魂开始运作,哈又满血复活了。。。 套用罗曼罗兰的话“它照亮了理智, 犹如在乌云空隙中的蓝天一般 。。。 ”
2.3. 现在我可以理解一句话:“ Durch Leiden erhaltet man Freude. /用痛苦换来欢乐”!而“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不也是英雄的特质吗?没有哪个英雄是轻轻松松成就的!
2.3.1. 用贝多芬自己的话来说:
o “Fuer dich, armer Beethoven, gibt es kein Glueck von aussen, du musst dir alles in dir selbst erschaffen.
对你来说, 可怜的贝多芬, 你不可能从外界获得幸福,所有的一切, 都必须靠你自己,从你自身获取, (包括幸福)。“
o “O Mensch, hilf dir selbst.
哦, 人啊, 帮助你自己!“
o “Ich will dem Schicksal in den Rachen greifen, ganz niederbeugen soll es mich gewiß nicht 。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
2.3.2. 听听, 贝多芬的怒吼, 我可以想象出,粗壮的他,站在那儿,头发都竖起来了, 两眼喷火,手指苍天, 一副决战的模样! !! 可以看到, 启蒙运动带给贝多芬的,不仅是要对外追求自由,平等; 对内则是独立, 自强! 是的, 无论此曲(Eroica) 有多少的外在动机( 法国大革命等),其内在冲动一定是来自贝多芬受伤又渴望新生的灵魂,来自他对战胜命运的英雄,即成就新的自我,永不放弃的决心!是的, 这个英雄,是他自己!是他自己成就了自己!
罗曼·罗兰赞美道:“他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他发现了他自己!《英雄交响曲》是哥仑布的一艘帆船,它第一次到达这片前所未知的大陆,——这是一种崭新的风格,未来将用它的开拓者的英名来命名这种风格。”而贝多芬本身, 真是践行了这样一种英雄主义精神: “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他的这种不屈的精神,通过音乐。传递到听众, 并打动着每一个聆听者, 这也是贝多芬希冀的:“出自心灵,但愿亦能达到心灵!/Von Herzen – Moege es wieder – zu Herzen gehen. “ (源自【庄严弥撒/ Missa Solemnis】题词)。
3. 是普罗米修斯。
3.1. 【英雄交响曲 / Eroica】的第四乐章用了其之前创作的【普罗米修斯的造物】的主题为基础,加以变奏。歌德“青春期“的诗篇【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是最契合的诠释。 那其中的一些句子, 我们读起来一点也不陌生 ,这是年轻的心发出的无畏的声音:
Wer half mir 谁帮助我
Wider der Titanen Übermut? 抵挡不可一世的巨人
Wer rettete vom Tode mich, 谁把我从死亡
Von Sklaverei?和奴役中 拯救
Hast du's nicht alles selbst vollendet, 神圣炽热的心啊
Heilig glühend Herz?难道一切都不是你自己完成的
......
Hat nicht mich zum Manne geschmiedet 把我铸就成男子汉的
Die allmächtige Zeit 不是万能的时间
Und das ewige Schicksal 不是那永恒的命运
......
Hier sitz' ich, forme Menschen 我就坐在这里
Nach meinem Bilde,按照我的样子,塑造着人
Ein Geschlecht, das mir gleich sei,像我一样
Zu leiden, zu weinen,去受苦,去哭泣
zu Genießen und zu freuen sich,去享受, 去快乐
Und dein nicht zu achten,而且把你 (宙斯)鄙视
Wie ich! 和我一样
--- 歌德 【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读着这些句子, 热血在全身加速流转: 这个普罗米修斯, 为了人类, 违抗宙斯;并甘愿接受痛苦的处罚,也不愿认错! 这个形象,自己拯救自己;牺牲自己拯救全人类, 正是英雄的形象!无怪乎, 贝多芬会在这里嵌入其以前写的普罗米修斯主题。
3.2. 另一问题是,这是歌德的作品吗?! 毋庸置疑, 是歌德的作品, 是歌德写于1774年, 和完成【少年维特的烦恼】同期。当时的歌德(1749-1832)是25岁。有人说“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文学的“青春期”,事实上, 也是歌德的青春期。无论是从 【少年维特的烦恼】,还是从【普罗米修斯】,都可以读出青年人特有的冲动, 激情, 反叛,无所畏惧!和我们通常认识的那个养尊处优, 温文尔雅的宫廷枢密顾问官完全不是一个路子的。 而贝多芬不同, 就算是其后期的作品, “生的力量和欢愉”还是和前期作品一脉相承!所以,从读者/听众的角度去看, 贝多芬的形象定格在青壮年的激进图像,歌德则是中老年的保守图像,尽管他也曾经年轻过。顺便说一句, 贝多芬结识歌德是在1812年, 当时歌德已不再年轻 (63岁), 贝多芬正值壮年,尽管此时已经耳聋 (参见1.2)。
4. 是艾格蒙特/Egmont. (补充于20220310)
4.1. 歌德(1749-1832)的悲剧【艾格蒙特/Egmont】完成于1787年,讲述了1560年代荷兰贵族艾格蒙特率领民众,追求自由和独立,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故事。而自由与独立,也是贝多芬毕生追求的理想(参见1.2)。贝多芬读完【艾格蒙特】后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共鸣。出自对英雄的崇敬和激情 , 贝多芬在1810年为歌德的作品【艾格蒙特】完成的配乐,其中以【艾格蒙特序曲/Egmont Overure , Op 84】最为有名。此时的贝多芬(1770-1827), 已经不再取悦任何人,他只为真正的和平、自由、独立歌唱,为自己心目中真正的英雄谱写赞歌(和拿破仑相比,参见1.3)。 而艾格蒙特无疑就是一位符合贝多芬的标准(自由、独立,无所畏惧, 一如普罗米修斯,参见3.1)的英雄。这部配乐更是贝多芬灵魂的真实写照,音乐中所散发出的激情和能量, 使他被称为“唯一读懂了【艾格蒙特】的内涵的音乐家”。
4.2. 有必要提一下1810年,
4.2.1. 拿破仑的铁蹄横扫欧洲,拿破仑也因此成为了欧洲霸主,其中包括终结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962-1806)(参见“读书随笔-德国的形成—1--- 20210708 ”)。
4.2.2. 但另一方面,人们在看到法国士兵时,并没有把他们看作是解放者,更多的是占领者。 在抵抗法军占领的同时, 也渐渐生成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 德意志人的归属感(ein Zusammengehoerigkeitsgefuehl der Deutschen),整个德国(当时的所谓“大德意志区域”, 即德奥地区)社会都能感受到一种民族尊严受到到威胁的气氛。
4.3. 可以理解为何 【艾格蒙特】的故事能感动贝多芬,进而这种感动可以通过【艾格蒙特序曲/Egmont Overure , Op 84】打动听众。
4.3.1. 贝多芬还特意标注: “人民即将得到胜利”。
4.3.2. 序曲结束在雄伟的高潮中,这是艾格蒙特用斗争和鲜血换来的巨大精神胜利!也使得听众在听罢此曲, 会感到心潮澎湃乃至热血沸腾。
花了不少时间,听音乐, 看书, 找资料阅读。。。 看到了欧洲音乐黄金两百年, 其实也是欧洲人文群星璀璨的两百年!而同期, 看看中国, 乾隆皇帝(1711—1799)在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禅位于嘉庆帝,后面的中国, 则是进入了灾难深重的时期。就是当下, 二十一世纪, 我们还是处在复兴的状态。中国, 中华民族,也是讲“英雄主义”的,也需要英雄。
一讲到英雄, 我脑子里首先跳出的是:大禹、岳飞、人民英雄纪念碑。。。, 想到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读山海经】)。从这点看, 东西方对“英雄”有共同的认识: 就是不畏牺牲, 不畏强暴, 不屈不挠,引领人民走向更好!
但是, 对于“英雄”的另一面, “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我们的认同要逊色一点。我脑子里除了“愚公移山”的愚公外, 也找不出其他的典型形象。 小时候 ,学写毛笔字的字帖是【国际歌】,那几句话突然进入耳朵:“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看来, 中国人对“个人努力奋斗”讲得是不多哈。 哦,和贝多芬“用艺术使命留住其生命”有的一拼的是太史公司马迁!“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亦欲以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当下的社会, 其实更是需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的人。
是啊,你我平凡人,我们有机会,也可以,“靠自己的不懈努力“, 首先成为自己的英雄!让自己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就看你, 能否熬过磨难!每一天, 每一分钟, 都是雕塑自己的机会,痛并坚持着! 在痛苦、 沮丧时, 听听贝多芬吧:
“当整个世界的苦难向我们压来时, 你走近我们, 像走到一个在悲泣的母亲身旁,无言地在钢琴前坐下, 用控诉的歌声来安慰这位哭泣的她。 当我们在这场。。。斗争中精疲力竭的时候, 你是一个意志和信仰的海洋,只要在里面沉浸一下, 我们疲惫的四肢被重新恢复力量。 你给我们勇气, 让我们相信, 抗争是一种幸福。。。”
--- 罗曼罗兰 【贝多芬传】
心想事成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