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发现我们班的小航虽说有点闹腾,可是他很聪明,手也很巧,会很多种纸飞机的折法,课间好多同学都跟他学怎么折。”
有一次带儿子外出路上,他跟我东聊西聊讲起了这个。
“哇,那你同学太厉害啦!多跟他学学……你会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了,这一点做得很好,妈妈也在这方面努力呢!”
儿子的这种描述事情的方式,我很喜欢,也很欣慰,及时肯定了他。
从儿子以往讲起的学校故事里,我知道:“闹腾”大概是班里老师给出的“标签”,一般是说那些不太守纪律、常给老师找麻烦的学生的,这“闹腾”往往是令老师头疼不已的。
这个小航,有段时间我也总听儿子说起,只是那时他提起小航总是很生气,不是说小航毛手毛脚给他的什么东西弄坏了,就是说小航来惹他干扰他弄他,让他很心烦。
听得出来,他讨厌小航。
有时儿子不得不向老师告状,可老师干预后,小航还是那样,儿子或者其它小朋友也还是会受到类似的困扰,事情没有任何改观。
怎么解决呢?怎么帮助儿子摆脱这个苦恼呢?
我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不也曾遇到过很讨厌又拿ta没办法的人么?这个人又老在眼前晃,自己越是有讨厌的感觉,就越是心烦,越是不开心。
可是,那真的是那个人的问题么?
不见得,或者,很可能不是。
能容人,靠的是肚量;能让人容得下,靠的是能力。
讨厌一个人,容不下一个人,很可能是自己的肚量不够大,更可能是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出了问题。
如果换个角度,这个人是否就不一样了呢?事情的结果是否就大不同了呢?
就像自己有优缺点一样,自己讨厌的那个人也是有优点的。即使特别讨厌一个人,也要清醒地知道他是有优点的,很可能自己讨厌的那个人的那个点,恰恰也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那刚好也是自己不愿面对的自己的短板,所以才会有如此激烈的内心反应。
既然这样,就找找对方的优点嘛! 静下心去找,就会发现:
原来那个人很善于沟通交际,原来那个人总是能最快找到别人的真正需求,原来那个人擅长抓大放小……
这么一路找下来,对这个人的讨厌就慢慢变成了尊重甚至尊敬,这个人在自己心里/面前,就不再是之前不堪的样子了,接下来的交往中自然就多了客气,少了轻蔑,相处的方式和气场都完全不同了。
如此一来,当把“发现别人优点”当作一种思维方式,当作一种方法论反复在日常运用时,亲密关系自然就理顺了。
工作生活中常接触的人里就不再有讨厌的人,全是可爱的、喜欢的、值得学习的榜样,烦恼是不是直接少了很多?幸福指数是不是一下子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大人可以用这种方式获益,小朋友自然也可以啊!
所以,我给儿子出的主意是:
多留意观察小航的优点,看他做得好的地方,越是你讨厌他,越是要找到他的优点,特别是他有但你没有的那些长处,更值得你看到了学习。
找到了就回来告诉妈妈。
这就有了文章开头儿子给我讲的不一样的小航,闪亮的小航,令人羡慕的小航,而不是原来的令人头疼的小航,或者惹人讨厌的小航。
看到怎样的小航,不取决于小航本人,取决于孩子从什么角度看;是否知道小航的价值,是否喜欢小航,不取决于小航自己,取决于孩子是拿宽容积极的“眼镜”看问题,还是用敌对情绪化的思路看问题。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真的是一种强大有效的思维方式,是引导人走向关系融洽和谐的方法论,是让人找到最简单的幸福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