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

我们的家

一,缘由

想写这篇文章很久了,但一直没有想好该怎么写。

最初我是想写一篇文章赞扬我的妻子。今年1月开始闹新冠疫情以来,妻子的表现和付出,时常让我自豪和感动。有时聊起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事情,妻子总是用一句心酸来概括当时的心情。但在我看来,那些历练是妻子真正懂得责任与担当的开始,是走向成熟的起点。

想了很多细节想要去写,但是想来想去,有一个问题始终绕不过去,那便是婆媳关系。现在的中国,写媳妇不带上婆婆,那是万万做不到的。但是长期以来,婆媳关系是我们家发生争吵的唯一导火索,之前和妻子已经有约定,不再去谈论那些问题。换句话说,那些问题已经形成了“历史决议”,再拿出来说,实在无趣。

就此放弃不写吗?想了那么久,实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有些东西一直在脑袋里挥之不去,不吐不快。

于是想到换一个角度,以家的角度来写。因为我想的有些东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又想到要以《八零后的家》为题来写这篇文章。我和妻子都是八零后,我们的家庭生活在农村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所以以八零后为题来写,似乎没有问题。但是细想想,工农兵在最初虽然是一体的,但最终,农民成了唯一被“放逐”的群体,连下岗工人都不如,只沦落到“农民工”的悲惨境地。因此,以农民家庭的背景来写所有八零后的家,那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在城市里,很多八零后已经成为“中国巨婴”,他们是“中国巨婴的鼻祖”。这些巨婴无法理解我们这些农民后代的生活,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写他们的生活。

想来想去,还是只能以我和我妻子的家,我和我儿子的家,我们三个人的家的这个角度来写这篇文章。

二,背景

从“我们的家”这个角度来写,婆婆就可以变成母亲,可以暂时将妻子的视野淡化出去,以便于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同时又不至于引发波澜。

母亲怕麻烦,做什么事情都想去繁就简。炒菜,她知道茄子不适宜用水焖煮,但是她嫌翻炒太麻烦,因此下锅翻炒两下之后就加水煮,煮熟了就盛起来。久而久之,什么菜都是焖煮,以至于有一次我的大姨到家里来做客,吃了妈妈炒的菜之后毫不留情的说:“二姐这哪是炒菜,这就是水煮盐拌!”

母亲却毫不在意。我父亲的牙口不好,只能吃软的东西,每当有人说母亲做饭不好吃,她就指着我父亲,说是为了给父亲吃。母亲的话对于父亲来说基本属于事实,因此父亲也不辩驳。

久而久之,母亲的“水煮盐拌”也就成了我们家菜肴的主要特色。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因为母亲怕麻烦。

麻烦,怕麻烦,是母亲那个时代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

五四运动加上动荡的十年,把中国的文化荡涤殆尽。对于文人来说,去掉繁文缛节,去掉封建制度的枷锁,把人彻底解放出来,给人以新生和自由,是他们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伟大事业。

但是这些文人忘记了,旧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文盲。文盲那儿知道什么是繁文缛节?那儿知道什么是封建制度的枷锁?他们知道的只是我要吃饭,他们只想吃饱了之后好好的躺一会儿。

对了,吃饱了之后好好的躺一会儿,是大多数旧中国人最大的梦想。他们那时候那儿有躺的时间啊,白天忙田地里的活儿,晚上有时间了还想出去做点帮工,捞点外快贴补家用,因此能躺着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中国有句俗话最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问题: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躺着,当然舒服。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躺着,中国人愿意把一切可以简化的事情全部简化掉。

衣服不愿意一件一件的洗,用洗衣粉一泡,揉几下,拿起来晒着。

“还搓什么搓,麻烦,坐着休息多好。”

有黄叶子的青菜不愿意摘,拿刀一切,然后直接漂洗就炒了吃。

“还摘什么摘,麻烦!”

除了年三十那顿重要的饭有人愿意好好的做之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就是随便吃。

“又不过年不过节的,搞那么精致干嘛?麻烦!”

后来,有句广告词是这样说的: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贡献!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麻烦!

对吗?不对。

所谓繁文缛节,其实是文化高度发达的一种表现。在现如今的两广地区,由于秦岭的阻隔,受战乱的影响比较小,传统文化保留较多。像家族祭祀,宗族活动,年节习俗等的传统风俗保留得比较完整,这些完整的传统风俗中,就有很多很多的繁文缛节,也就是有很多麻烦事儿。

但是两广人却一点都不认为这麻烦事儿是麻烦,每年都会极认真的去对待,因此文化一直都是繁荣昌盛的。

有人说两广只是占了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了改革开放的先锋,因此才先富了起来。不得不说,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有地理优势的地方应该不止是两广,而国家当年大力扶持的地区,也并没有全部富裕起来。比如广西北海,这个城市当年也大力开发过的,但最后只留下一片烂尾楼,留下了“乞丐住别墅”的笑谈。

原因何在?文化的差异。广东人向海而生,自古就有着无畏拼搏的勇气,加上几乎没有断绝的文化,遇到一点政策上的帮助,他们就可以顺势而为,快速的发展。

说到根本,还是广东人不怕麻烦,而其他人怕麻烦。

怕麻烦的人,把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了,只留下一张嘴,最后剩下的只是肥胖。不怕麻烦的人,日子越过越精细,最后赢得了一切。

我原来的家,也就是我父母的家,因为母亲怕麻烦,父亲也不愿意跟母亲争吵,因此才越来越来简单,最后竟不像个家了。

三,饮食

因为母亲怕麻烦,做菜难吃,所以我从母亲那里几乎没有学到什么做菜的手艺。母亲当然也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太多的美食记忆。

在中国,说想家,说思乡,具体的说就是想念家乡的美食,想念母亲做的一桌菜。

但我的家乡并没有什么好吃的,又加上母亲不会做菜。所以我说,父母亲的那个家,最后都不像家了。

或许是因为这方面的影响,结婚之后,我特别注重家里的饮食。

可是我们有我们的问题。

常年在酒店工作,又没有对家的味道的思念,以至于我都忘记“家常菜”该怎么做了。我的厨艺,起于川菜,止于粤菜,之前的所有研究、学习和制作,都是围绕这两个菜系而来的。对于家乡的本帮菜,我知之甚少。充其量也就知道著名的“清蒸武昌鱼”。但是,武昌鱼和鲜美的桂鱼、石斑鱼相比,简直逊色太多,因此我也并不青睐。

刚回武汉的时候,我基本不吃鱼。特别是不喜欢吃武汉一年四季都有的白鲢,也就是武汉人通常说的家鱼。那鱼又腥又臭刺又多,根本无法下咽。

偏偏妻子特别喜欢吃鱼,而且对白鲢情有独钟。做鱼丸,炸鱼块,腌制糍粑鱼,妻子都喜欢用白鲢。

特别是鱼丸,我和妻子产生的争执是最多的。我的家乡也吃鱼丸,但那鱼丸在妻子眼里是“用面粉做的面粉坨子”。

妻子家乡在江汉平原腹地,物产丰富,水产资源就更加不用说了。妻子说她是吃鱼长大的,这一点我信。妻子家乡的鱼丸是用纯鱼肉打上劲之后制作出来的,和江浙一带用秋刀鱼制作的鱼丸如出一辙,加上岳父几十年的手艺,好吃,那是不言而喻的。

我的家乡在江汉平原的边缘,在大别山南麓的远郊,属于不靠山也不靠水的“穷山恶水”之地。山珍吃不到,水鲜也吃不到。所以,我们只能用自己的材料学别人的做法。别人用纯鱼肉做鱼丸,我们只能用一点鱼肉加上很多面粉做鱼丸。一点鱼肉加上很多面粉,自然是不好吃的。好在,面粉可以发酵,把鱼丸做好之后,不用急着煮熟,先用暗火进行加温,让鱼丸里面的面粉发酵,形成丰满的气泡,然后再煮熟,这样鱼丸就有了鱼的鲜香,也有了老面馒头般弹牙的口感,好吃一些了。逐渐的,这种“面粉坨子”也有了自己的风味,成为本地特色饮食之一。

父亲在世的时候,就是制作这种鱼丸的高手,高峰时期,我家一天出产七百多斤这种类型的鱼丸子,那也是我们家鱼丸子作坊最风光的时刻,可惜后来父亲去世了。

扯远了。

妻子爱吃鱼,且特别爱淡水鱼,我也爱吃鱼,但我的记忆里,白鲢是加工鱼丸的原材料,加上小时候基本就是吃两块钱一条的死白鲢长大的,因此我对白鲢可谓深恶痛绝。后来在广西生活了十几年,所以我更喜欢吃海鱼。

这种淡水鱼和海鱼,面粉坨子和鱼丸子的争执,是我们家在饮食方面最大的分歧之一。妻子因此说我不会做饭,说我根本就不像个武汉人。起初我很生气,有时候也跟妻子对着干。你不喜欢吃海鱼,我就偏偏买海鱼,你不喜欢吃面粉坨子,我就天天买面粉坨子。

吃着吃着,妻子慢慢也开始接受这些食物了。没办法,妻子不太会做饭,平时工作又忙,因此不得不顺着我。但又因为有岳父的手艺在哪里勾起她大脑深处的记忆,她无法忘记家乡的美食,因此也经常会跟我提要求。

这样的时候,我就会反省自己。我本来是个没有什么家乡记忆的人,又为什么要去剥夺妻子对于家乡的思念呢?因此,我开始努力的学习本帮菜的制作,特别是岳父的鱼丸子。这么些年了,总算是基本掌握了其中诀窍,有时候妻子会说,我做的比她爸爸做的还好吃。

妻子的话我是不会信的,她大概只是希望我多做点给她吃,所以哄我。但妻子能这么说,也说明她在理解我。

妻子知道,是她父亲的一碗鱼丸牵住了她的心。她也知道,我希望用我的手艺锁住儿子的心,希望儿子长大之后,不至于没有家乡的记忆。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我不停的,努力的让我做的菜有更多的“家常风味”,不那么的高高在上,不那么矫揉做作,让我们家里的味道更实在,更令人怀念。

广东人心里就是锁定了家乡的味道,为了一桌丰盛的家乡菜,他们不厌其烦,精心制作,最终把广东菜推上了中国饮食之冠的位置。

我也希望用我的不厌其烦,让我们的家有更多值得怀念的地方。

四,休闲

在家里,除了吃饭就是休息。这是家在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功能。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把人的生活分为前台和后台,外出学习、工作,是在生活的前台,回到家里,就是到了生活的后台。

在后台休息,应该完全放松,不需要什么顾忌。但这也是相对的,家里如果有小孩,那么你在小孩面前始终都是处于前台的位置,你的一些言行举止还是得注意。

只有当小孩不在身边的时候,你才可以放松的,舒服的躺着,歪着,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正襟危坐。

在家里休息,多半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卧室里的床,一个是客厅里的沙发。就我而言,除了生病和睡午觉之外,白天其余的时间是不会躺在床上的。

但是沙发,我也不愿意坐。

一直以来,我心里最反感的就是在家中的客厅里摆一个毫无用处的大沙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客厅里摆沙发成了中国人家居的标配。在2000年前后的时候,中国人互相来往,亲戚间互相走动,多半是到家里,这种时候,家里摆个沙发还是有用的。一是可以多坐些人,二是有排场,沙发的好坏,也是区分有钱人和穷人的一个基本标准。

但是到了现在,沙发基本没有用。到家里做客的,除了关系很好的朋友和亲戚之外,其余的社交活动基本在酒店,餐厅,或者其他娱乐场所完成。

既然到家里的只是至亲,而且人也不会很多,那么家里就没有必要非得“客套”的摆个沙发。

坦白的说,我认为百分之九十的沙发坐得并不舒服。要么太软,要么太硬,要么太大。我岳父家新房子里的沙发坐着就很难受,又大又硬,像我这种比较胖的人坐在上面,就像是一颗大肉丸子躺在跳水平台上,随时都有滚下去的危险。

我不喜欢沙发。所以上次换家具的时候,我曾经建议我们家三个人每人买一把自己最喜欢的椅子,没事干的时候,三个人都可以以自己认为最舒服的姿势,躺在自己最喜欢的椅子上,看自己最喜欢的书或者电视节目。

这个建议最终被妻子否定了,原因是家里没有沙发就会像贫民窟一样,给人一种很寒酸的感觉。

但是在卖餐桌的时候,我和妻子的意见是一致的,我们都看中了一款简约的钢结构木制桌椅。这种桌椅简洁,实用,坚固。包饺子的时候可以作为案板,和儿子做手工的时候,可以作为工作台。有时候,我在我的书桌上写稿子太累了,也可以把笔记本拿到客厅,放在餐桌上,旁边再摆一杯茶,故作风雅,很是舒服。

五,我爱我家

在饮食上注重培养家庭氛围,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想心思做一些妻子和儿子爱吃的东西。在家庭的布置上,我主张简约、实用,环保,同时富有文化气息。加上和谐的气氛和稳定的生活,我们三个人的家,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是任何其他事物都无法取代的。

有位学着曾经说,当代社会中,家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企业将会取代家庭,成为人类感情交流的核心区域。这话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那位学者或许忘记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而存在的社会团体。人如果完全依赖企业,那么最终情感将会被掏空,成为企业的附庸。我不否认,现代的企业很注重文化建设,各种团建也做得非常到位。但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利益在支撑。

但是,家却完全是一个情感的所在。是一个可以由你自己的意志去安排的人生后台。

在家里,我们不应该怕麻烦。因为为了家人而麻烦,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你不怕麻烦的去制作一顿美味的晚餐,或许会成为你的家人爱这个家,愿意回这个家的最根本的原因。家里的饮食习惯,最终会成为你家里的饮食文化传统。无数家庭的饮食文化传统,就会形成民族文化。

我们的生活,在文化的盲区前行了几十年。是时候让文化回归我们的生活了。

吃好了喝好了,就可以在家里最舒服的椅子上慢悠悠的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滋有味的。

在我和妻子的努力下,我们的家变得越来越温馨。我儿子经常说:爸爸,我爱我们这个家,我们三个人的家。

是的,我也爱我们这个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