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重重苦难也难以压制旺盛的生命力

《活着》是余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创作背景是他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余华,他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这部小说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中国社会跌宕起伏的几十年变革,福贵从地主家的纨绔子弟,历经重重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迈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这部小说中,余华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富贵人生中的不幸和苦难,小人物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向前,被噩运一次又一次伤害得体无完肤。但苦难之中,透露出的是劳动人民对于生的顽强,这是一种坚韧而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01    压死骆驼的稻草一直在变

地主家的儿子富贵年少时荒唐无度,吃喝嫖赌,无恶不作。

温柔贤惠、身怀六甲的妻子在赌场劝他回家,他混蛋到拳打脚踢;骑着妓女回家,路上专门去老丈人面前露下脸,打个招呼,气得老丈人吐血;在赌场里一待就是半个月,身上都能发臭。

最后输光家业,从此,命运的曲调急转直下。

一家人本想贫穷安稳度日时,先是父亲被气死;在去城里给母亲请大夫时,自己又被抓壮丁,历经战争的惨绝人寰、尸横遍野后回归故乡,却发现母亲已病逝,女儿凤霞因病变成了聋哑人,好在一家人终究是团聚了。

然而,贫穷如刺一般扎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中。为了让儿子有庆有钱上学,他们把女儿送了人。姐弟情深,母女连心,在亲情一次又一次地发酵之下,他们又接回了女儿。然而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大跃进等背景下,饥饿、疾病等如如影随形。

有庆为了表现积极,为救产子的县长夫人被无能医生抽血而亡;凤霞好不容易嫁出去,难产而亡;紧接着,家珍在软骨病多年的折磨中以及接连失去儿子、女儿的悲痛中病故;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连凤霞唯一的孩子苦根也吃豆子撑死,只留下了年迈、病魔缠身的富贵一个人。

你以为命运已经很悲惨了,然后更悲惨的还在后面,压死骆驼的稻草一直在变。

尽管如此悲惨苦难的生活,一家人相依为命、相互守护的亲情,成了生命中的一抹温暖。而生命里这难得的一点温情,又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

02    即使没有苦尽甘来,活着本身也是有意义的

我们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便是我们当下经历的人生,仅仅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做彩排。

如果遇到了困难、低谷,或者仅仅是眼前的财富未达预期,我们努力或者等待的过程,便认为是储备的过程。脑海中抵达了我们想到的终点的生活,才是我们最终期待的生活。

那么,如果处在富贵这样的人生境地,亲人先后历经苦难病痛离世,并没有什么苦尽甘来之时,是否就该放弃生活了呢?

当然不是,余华曾说:“作家的使命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当富贵败完家产、一贫如洗后,他母亲依然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即使有庆是为了救县长夫人而死,准备自杀的县长春生文革期间半夜偷偷去跟富贵一家人告别时,本来连门也不让他进的家珍叮嘱他:“春生,你要活着。你欠了我们一条命,你就拿你自己的命来还吧。”

人们对苦难的承受,对世界的乐观,对生的渴望,是高尚的,是可贵的,是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的。

活着,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

3 忆苦思甜

中国过去几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都已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应该去读《活着》这样的作品。

有些记忆不应该被磨灭,有些苦难不应该被忘记。

多少人读完这本书之后感慨眼前的困难都不是事,多少人看完这本书开始感恩当下的幸福生活,开始珍惜生命。

忆苦思甜,在文学中寻找共情和理解,感恩现在的生活,珍惜和爱护生命,给家人无尽的爱和力量。

正如《边城》中爷爷告诉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生命,在苦难的洗礼中愈发厚重。任何苦难都压抑不住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重重苦难也难以压制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