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学习被爸爸带到墓地:讲道理磨破嘴皮,不如让孩子体验后果

今天刷到两个视频,说的都是孩子不爱学习。两个家庭里的爸爸妈妈,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先说反面教材吧,因为动静闹得比较大,都惊动警察叔叔了。

爸爸:“你不好好学习,对不起把你养大的奶奶”

事情要从车窗上出现的SOS开始。话说有热心群众看到一辆车的车窗上居然写着SOS,这可是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他觉得车里的人有危险,就热心地报了案。警察叔叔到现场后发现,是亲爹和亲儿子之间的战争。

儿子成绩下降了,从前十名滑落到十名以后,爸爸就给他报了补习班。但孩子不想去,爸爸就开车拉着儿子去了墓地,儿子在车窗上写下了SOS。

image

为啥要带儿子来墓地呢?这位爸爸说,今天是奶奶去世一周年,孩子不好好学习对不起奶奶,因为是奶奶一手把他带大的。儿子满脸的不甘心和叛逆,跟爸爸大声吵吵,“下次考不及格,就不学习”。

孩子应该好好学习,但把孩子的学习,跟把他养大而且已经去世的奶奶联系起来,未免有点太严重了。如果孩子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不好好学习对不起奶奶把你养大,对不起父母早出晚归的挣钱养家,这样的说教除了让孩子更叛逆,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

image

妈妈:“让你背诗你嫌累,上山看看吧”

不好好学习去墓地恕罪的教育方式让人看着憋闷,那就换个画风,看看智慧妈妈如何解决孩子不爱学习的难题。

一个小男孩,穿着防晒衣在山上干农活,你没看错,孩子在地里薅草一样的东西,边薅边嘟囔薅不动,还不小心摔了个屁蹲儿。旁边没露脸的妈妈说,我们就是这么薅的,在家背诗你嫌累嫌热,这回上山看看。然后画风一转,孩子就乖乖学习了。

这位妈妈的做法挺明智的,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天空调电视游戏机的孩子来说,学习确实是最苦的差事,他能接触到的任何一件事都比学习开心。可孩子不会懂,他享受的这些美好生活,是他的爸爸妈妈辛苦打拼来的。

image

从父母的角度看,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不管是第一个视频的爸爸,还是第二段故事里的妈妈都这么认为,但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两种育儿理念的碰撞:讲道理VS体验结果

第一个爸爸,选择用讲道理的方式告诉孩子,还动用了情感勒索。

这些话按道理讲是对的,家长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成才,有个光明璀璨的未来。孩子也知道家人的好心,可每天把这些话挂在嘴边,谁都会烦。这是情感勒索,不好好学习对不起家人,这对孩子来说是多大的心理压力。

孩子不但要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还有应对来自父母和去世奶奶的压力。他只能用叛逆来舒缓自己,用跟父母吵架的方式让自己好受一点。

民警对父子二人进行劝解,表面上恢复了和谐。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想缓和父子关系,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这个爸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image

第二个妈妈,就换了个思路。你自己去体会不好好学习的后果,你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残酷和辛苦,你看看这个后果你能不能承受?看得多了,你才会知道有学习机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孩子不爱学习,这两位家长的做法其实代表了大多数的家长。一类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试图感动孩子去学习。另一类家长是让孩子承受不好好学习的后果,让孩子明白,你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任何别的人。

就像民警劝说第一位爸爸一样,孩子不想学习,带他来墓地,他还是不读书。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人,不是成绩。作为家长,做好该做的监督教育就够了,带到墓地来没有意义。

民警还劝解孩子说,我知道你学习压力大,但跟爸爸也要好好沟通,不要吵不要闹,他们都是爱你的,希望你能更好。学习好不好,要看你自己的努力。你自己选择的路,尽量也要好一点,这样能让后来的路更好走一些。

image

让孩子体验后果,孩子才能从“心”开始

对孩子来说,我们尽最大的努力教育他,给他提供好的环境,就够了。我们可以期望孩子未来的样子,但不要强求。

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他努力走好的每一步,是为了让他自己的未来更好一些。如果达不到我们的期望,他也不欠我们谁的,他亏欠的只有他自己。因为他的人生路,终究是要自己走。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减少包办,减少控制欲,多跟孩子用平等的方式沟通交流。同时有意识引导孩子,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也让孩子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比如,孩子不好好做作业,他就可能得到老师的批评,上课不认真听讲,他就要承担考试失利的痛苦。

空洞的道理没有任何的说服力,其实孩子也懂得这些道理,他的叛逆,他的不配合,很多时候是他自己内心的冲突。他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可懂得道理也不一定能做到最好,做到让父母满意,他就干脆让矛盾更激化,减轻自己内心的矛盾感。

少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让孩子去体验后果,才能真正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不学习被爸爸带到墓地:讲道理磨破嘴皮,不如让孩子体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