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三国英雄的历史面目|读《三国纪》

推荐指数:★★★★

最近的计划是把易中天老师这套中华史读完,虽然之前读了大部分,但都是挑自己感兴趣的读。这次打算查漏补缺,慢慢凑齐一整套中国历史的读书笔记。

三国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本在历史上不那么重要的朝代因为《三国演义》而变得貌似很重要。

林俊杰唱得好,“东南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一部东汉宫廷史差不多有大半是外戚和宦官的斗争史。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董卓被杀死后,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三国是不严谨的说法。因为前半属于东汉,后半属于魏晋。

袁绍是一个揭幕人。他代表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袁绍家号称“四世三公”。与士族相对应的是贵族和庶族。贵族就是皇族、外戚和公侯。庶族往往贫寒。贵族有爵位有权势,士族有权势也有声望,什么都没有的是庶族。这三等是地主阶级的三个阶层。

士族在东汉末年,已经是统治集团的主要力量。历史已经证明,对于帝国制度来说,最合适的统治阶级是庶族。隋唐以后的政治路线,既不是袁绍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

秦汉是贵族地主时代,隋唐及后是庶族时代,二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则是士族时代。

袁绍本想大展宏图,可董卓来了,还是被他引狼入室的。董卓是西北军阀,作风一向硬派。

189年,少帝刘辨被废,陈留王刘协被立为大汉天子,是为汉献帝。这出自董卓的手笔,自己封为相国,遭来士大夫的抵制是自然的。

同时不满的还有天下的一众军阀。《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精彩纷呈。其中势力较大的就是逃出首都的袁绍。

号称“关东义军”的联军并不可靠,名为讨国贼,实为抢地盘。各路军明哲保身、争权夺利、浑水摸鱼、自相残杀,每一个当真救国。

原本动荡不安的帝国变得更加风雨飘摇,帝国变成军阀的天下。面对此情此景,有一个人终于站了出来,扛起了匡扶汉室的义旗,这个人就是曹操。

曹操出身不怎么好,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样子。起兵讨伐董卓时只有五千人的小部队,关东联军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盟主袁绍也只是另外一个董卓而已,最后的失败早就被曹操预言。

曹操想要收拾河山,只能自己来。手段无非略地、募兵、屯田、招贤。曹操求贤若渴的故事(迎许攸“跣足而出”)我们都知道,第一个来投奔的重要人物是荀彧,郭嘉、荀攸都是他推荐的。

话说曹操,似乎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至少大部分人是这么认为的,老奸巨猾的那种,京剧里唱的也是白脸的曹操。易中天老师对曹操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虽奸诈,但是个英雄。曹操也是个很复杂的人,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

曹操采纳毛玠的建议,把天子从洛阳接到了许昌,完成了“奉天子”的程序。那么,可以“令天下”吗?当然不能,因为还有袁绍。

在与袁绍正面刚之前,曹操取得了三个阶段性成果——擒吕布,败袁术,降张绣。

公元199年,袁绍集结十万大军,准备攻打许都。曹操也准备在官渡迎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结局我们都知道了,袁绍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这是决定当时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争。曹袁二人代表着完全不同的阶级路线,袁绍当然继续走属于自己的士族路线,曹操则要建立一个“非士族政权”——寒族,主张依法治国。

非士族出身的还有刘备和孙权。

曹操放走了刘备,可谓放虎归山,后患无穷。接下来就是南北的对立,面对北方强大的曹操,孙刘联盟是最佳策略。于是有了划时代的战役——赤壁之战。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中最重要的。

此前群雄逐鹿,此后天下三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随着熊熊火光熄灭的不只是战船,还有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

这场战争中最受益的就是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四处投靠他人,找靠山,史书上写“五易其主,四失妻子”。然后孙刘联盟,时来运转,官渡之后向孙权借的荆州不还,还进而成了益州牧。

我个人对刘备实在是没什么好感,无论是看影视还是读书,他的形象总是跟宋江重叠。特别会做人,寡言少语,乐善好施,广交豪侠游士。在我看来就是假惺惺的仁义道德,肚里满是小九九。

不管我怎么想,不可否认的是刘备的义。要不然也不会有关羽张飞赵云常随左右,谋士诸葛亮庞统法正的鞠躬尽瘁。

可惜,人一旦走运后,尾巴就要敲了。关羽败走麦城,促使刘备下定决心征孙权,时间是在两年半后。

关羽死后的一个月,重大事件接连发生。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魏王,十月,逼汉献帝禅让,称帝。第二年四月,刘备称帝。八月,孙权接受曹丕册封的吴王称号。

刘备称帝的六个月后,发动了顺江东下的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这是三国时期最后一场大的战役。发动战争的一方又一次失败了。

刘备的野心也就此划上句号。两年后,刘备去世。诸葛亮的时代开始了。

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国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兵入神。真实的历史中可不是这样,鲁迅先生就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空城计、借东风、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当年看电视剧端的精彩绝伦,可惜都是罗贯中编的,或者移花接木。

唐强国饰演的诸葛亮,羽扇纶巾骗了我好多年。现实中的诸葛亮,军事才能并不高,更擅长搞管理和后勤。这从刘备的人事安排可以看的出来。赤壁之战后整整十五年,很少看见诸葛亮的身影、听见他的声音。庞统和法正,才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当然这里还有路线的考量。

三顾茅庐出山的卧龙,一生谨慎。也正因此,才有刘备的白帝城托孤。

刘备去世后四年,47岁的诸葛亮上《出师表》(小学课本的必背课文,我现在还能背上几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开始了北伐。

战争持续七年(228年至234年),反复六次,劳而无功。最后,以身殉职,病逝于军中。

其实北伐最终的失败,诸葛亮不是不知道。面对曹魏的强大,那为什么还要偏向虎山行呢?

除了外因——益州疲弊(弱小),更重要的是内忧——益东荆三州三大势力的矛盾。对于真正北伐的原因,作者的解释破开脑洞:

不断地北伐曹魏,让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以外战防内战。因为无论是转移注意力,还是加强凝聚力,战争都是最好的手段。如果还要整治或镇压反对派,更是便当的多。

不管这个解释是否合理,符合真实历史,这段话却是振聋发聩。二战,包括现在的tradeWar,不都是因为要转移内部矛盾吗。品,你细品。

蜀汉最后还是被灭了(263年),不过不是曹魏,而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父亲司马懿可是隐藏的很深。

《军师联盟》司马懿形象

司马懿无疑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他完美的向我们演示了什么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取得政权。两年后司马昭继位,265年病逝,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266年建立晋朝。

三国时代正式完结。

再补充易中天老师关于《三国演义》的一些观点。

《三国演义》的价值观是忠义,所以它的第一回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园结义。这一精心安排,历史变成了另一个样子。

袁绍与曹操的路线斗争被淡化了,刘备与曹操的权力之争变成了忠与奸的道德之争,起过决定性作用的孙权黯然失色,没那么重要的关羽则大放光彩。

关羽在后世备受推崇,甚至超过诸葛亮,在元代就成了神,号称武圣人,盖天古佛。这显然并非因为他的武艺,而是他的忠义。千里走单骑是其忠,赤壁之战放走曹操是其义。与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一样,关羽的很多故事,如温酒斩华雄,也都是靠罗贯中的生花妙笔。

《三国演义》中破绽不胜枚举,但为什么国人并无质疑,反而津津乐道呢?

为了圆梦。中国人的千年梦——圣君梦、清官梦、侠客梦。

我们没有契约精神,没有法制观念,没有公民意识,结果就只有君臣父子纲常伦理和江湖义气,忠义作为核心价值也就应运而生了。忠用来规范自己,义用来规范别人。

《三国演义》历久不衰,吸引人们百看不厌的只有八个字:心机、算计、权术、谋略。勾心斗角贯穿了全书始终,尤其是赤壁之战前后。原本正人君子的周瑜和诸葛亮,也都变成了心怀鬼胎的卑鄙小人。

其实也不用太较真,当小说看就好。


感谢大家持续关注鹏叔和鹏叔专栏,读书、旅行、投资尽在把握。旅行全集:旅行游记攻略集锦持续更新中:按国家分类,读书笔记全集请点击读书笔记集锦持续更新(100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原三国英雄的历史面目|读《三国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