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走出人性的迷宫,遇见更卓越的自己

在《自卑与超越》中,作为个体心理学鼻祖,阿德勒提出了一个观点: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并不能导致成功或失败,让我们成功或失败的,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解释。同样,决定生命意义的,也不是我们所处的境遇,而是我们如何理解这些境遇。”

阿德勒所说的“解释”和“理解”,就是认知。

“认知”是我们对自身经历的了解和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信念和态度,  而这种认知某种程度上也是人性,不仅是自己,也包含了我们对他人的认知。

如果说许多人跟我一样通过《自卑与超越》知道了阿德勒,那么,如果要更好的理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同样来自阿德勒的《理解人性》一书是便是我们不得错过的好书。

阿德勒是谁?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心理学基本观点: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追求卓越的主要概念:

阿德勒特别强调意志的实现对人的意义。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要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出人头地。这种为优越而进行的奋斗是内在的,不仅在个体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同样进行着这样的奋斗,它引导着人和种族永远不断进步。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

那么走进《理解人性》一书,我们可以跟着以下这几个问题,一起来进一步探索:

人性是什么?

人性这个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人性,是人的天性,隐藏在每个人的每个表情,每个动作下面,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可以通过日常观察了解行为细节中,发现隐藏到他人的性,而对于我们自己,也可以在让自己的内心有更清楚的认识,让我们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

人性是一种精神活动,是我们保护自身免受恶劣环境影响的工具。精神活动只能建立在个人目标(人生价值)的基础上, 所有的精神活动都指向共同的目标:自卑感和缺陷感被自由活动的快感取代。这是一种人性的“源”属性,是人的根本诉求。

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理解和洞察人性的钥匙,是一个人实现其根本诉求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其成长欢节,童年回忆,分析行为习惯,客观分析,并最终找到自我诉求。

比如书中的案例:

一位女士,经常会晚上做噩梦,梦见自己被杀害等,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她每次做噩梦后,告诉父母,他们的父母都会特地赶来看她,由此可见,她的真实需求,其实是父母对她更多的爱和关怀。

孩子更简单直接可以通过哭泣和张开双手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获取大人的注意,但对于成人来说,对这些的解读却相对难很多。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被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所影响。

人类灵魂根源在于童年早期。这并不是什么重大发现,因为前人已经得出类似的结论。但这个发现的新颖之处在于,我们用无可辩驳的连续模型联系了童年期的经验、印象、态度和成年的行为,这也意味着,我们能够根据童年早期的经历和态度预测成人期的经历和态度。


性格的形成,分类和调节

性格代表了一种心理态度,反映了个体在所生活的环境中行为的质量和内涵。它也是一种行为模式,在此模式下,个体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充分体现在他们的社会感上。

性格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性格的发展过程分为两种:

A型,即直线型,表现为进取、果敢的性格;当生活的阻力妨碍儿童获得优越感时,儿童的性格就会发展为B型,蜿蜒曲折型:

B型儿童不会直接争取他人的承认和权力,而选择各种迂回曲折的方法,性格表现如胆小懦弱、畏手畏脚、以及不敢跟人对视或说真话。

按照对待困难的态度,可以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

乐观主义者:他们对生活没什么过分要求,因为他们知道自我价值是什么,并不会妄自菲薄或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纯粹的乐观主义者基本上只存在于1岁以前,所以这种人相对较少。

悲观主义者:大部分人都属于悲观主义者,有不少人的童年经历和印象使他们形成了“自卑情结”。受一种不安全感折磨,他们一直都在寻找别人的支持,他们的行为往往带着“大声呼救”的声音,因为他们觉得再不呼救,自己一个人就挺不过来了。行为表现:异常谨慎、胆小怕事等。

激进型和防御型

激进型的特点是动作暴力,爱好攻击。行为表现:勇敢、野蛮、残暴、骄傲自大,自负、自吹自擂;

防御者通常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因而一直都采取防御态势。他们补偿不安全感的方式不是采取激进行动,而是表现为焦虑、小心翼翼和胆小懦弱。最常见的行为特征之一就是他们一般都具有批判性的态度,他们将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法官,随意判定人性优劣,却未曾做过任何对同伴有用的事情。这种人的另外一种性格特征是:猜忌。

“人性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可以掌握一定的人性知识,换言之,人性科学理应确保每个人的心理得以更健康,更成熟低发展。

倘若一个人不能用心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那么这个人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格。”

是个体为了适应生活的环境而做出的各种尝试的外在表现。它代表了一种心理态度,反映了个体在所生活的环境中行为的质量和内涵。它也是一种行为模式,在此模式下,个体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充分体现在他们的社会感上。

理解人性的作用: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透过邻居的面具看到他们背后的性格,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保护自我,而且能够揭穿他人追求权力的目的。

比较有趣的是,由于社会感的基本性和重要性,所以,即使没有具备常人那样充分为他人考虑的能力,我们也仍然会做出很大努力,让我们看起来就像是具备了那样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伪装出来”的社会感有时候被我们用来隐瞒自身的反社会思想和行为,而它们正是我们性格的真实外在表现。

具有一定人性知识的人,最好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并且始终牢记以下几点:

1.仅能在完整地了解了某个事务之后,才能对其局部特征下结论

2.仅在确保对当事人有利的情况下,才能将自己得出的结论公开。

3.无论是对他人性格的错误的断言,还是对他人性格的正确的断言,均不要在不恰当的时机说出来,一面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理解人性的终极意义在于提升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理解,换言之,它必须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好、更完整和更健康的人。

我们常说如何找到好书,其实每一次在读到一本好书时,书中就已经给我们推荐了更多的好书。阿德勒作为个体心理学的鼻祖,如果要更系统的了解他的理论,那么相关的书籍都值得我们深入去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解人性》走出人性的迷宫,遇见更卓越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