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我和我的父辈》——对父性缺失的追寻?


01  前言

在举国同庆之际,中国电影追梦人再次集结,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核心时代为历史坐标,通过中国传统的家与国的视角描写几代父辈的奋斗精神,讲述中国人的血脉相连和精神传承,再现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

影片分为四个小故事,分别由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导演,前两个小故事赚足了泪水,后面两个小故事赚足了欢笑,最后用科技微笑憧憬2050美好的未来。

豆瓣评分9.6,上映12天,票房破12亿,预计会有二三十亿。如此好的口啤,如此好的票房,它到底在讲述什么?除了我们能看到的历史与事实,对新中国的歌颂,它背后还激起人们内心什么?

本文借此影片,以荣格心理分析学为理论基础,尝试对父性心理进行赏析与反思。


02  英雄的父性

人类父亲的原型是史前阶段带有攻击性的雄性动物。成熟的父亲是兼有冲动与理性、刚烈与温和两种性格特质的复杂形象,这一形象在希腊的古典和神话时代发展到了完美的高峰。在战争年代,再一次谱写了英雄的神话。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们》第一部分吴京执导的《乘风》就是英雄父性的写照。

影片讲述抗战时期一支战功卓著的骑兵团,为保护群众撤离,拼死抵抗日军的故事。那高大威猛的战马,丢下镰刀扛起机枪的火速转换,烈火硝烟下的勇猛直前,鲜血淋淋的肉博战,无不宣扬着父性的阳刚勇猛血性之气。这是集体的英雄情结,没有例外,每个人都为战争而献身。在那个年代那个战争的当下,父性似乎是以英雄的原型呈现,个人让位于集体。

少年乘风,不顾母亲的阻挡,和父亲一起上前线,带着傲娇与不服输的精神,事事冲在前头,虽与自己的父亲顶撞,却依旧以他为榜样。

在孩子心里,他既是英雄的父亲,也是个体的父亲。所以,乘风会对父亲夜晚哄睡百姓的孩子而吃醋:“从来没见你这样待过我。”但父亲却从口袋中取出一个艾叶条,让儿子擦一下脖子的伤口,这里父亲表露的是一种母性的气质,内敛而慈爱。

可最后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仅仅犹豫了几秒钟,就厉声命令打出信号弹,为了保护大部分军民安全撤离,不惜牺牲了儿子的性命。那一刻,这种非个体性的牺牲精神只能是来自原型。

鲁格·肇嘉曾在荷马史诗中捕捉到了这一典型的意象,父亲总是身着盔甲,即使在拥抱自己孩子的时候也不例外。他称之为“冷漠的拥抱”,并由此阐发了“父亲的悖论”:“我们因此在父亲的内心发现了一种无法承担的不安全感和一种矛盾的情绪。这是一种外部矛盾的相应反应——他的孩子所怀有的矛盾期待。”影片中的团长父亲在战马空归报丧时失声痛哭,就像他说的:“我对得起天下百姓,却对不住你娘!”

英雄的父性,是顾大我而舍小我,为新世界诞生而勇勇献身的精神。


03 奉献的父性

第二部分是章子怡执导的《诗》。以1969年我国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为背景,讲述一个普通航天家庭的故事,展现的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科学捐躯的父性精神。

黄轩饰演的父亲就是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的缩影,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家庭和孩子,为了科研事业奉献一切。在有限的条件下,用肉眼冒险进行观测,前赴后继地献出了生命。当宇宙中闪亮第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时,那是千万颗生命的重生。这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无以言表,近乎神性。

自从人类从狩猎到农耕,再到社会化大生产,再到近现代的改革开放以后,女性的社会化自我意识增强,开始从事和男性一样的智力活动。张子怡饰演的母亲与父亲一样,是一位舍身忘我的航天工作者,拥有精湛的技术,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展现了女性父性精神的一面。

当父亲牺牲后,她既承担抚育慈爱的母性功能,也承担起制定规则管教的父性功能。孩子点亮孔明灯那一刻,大声哭喊着:“妈妈不要死,妈妈不要死!”我们可以看到,用生命谱写的诗歌,是为事业捐躯的父性精神的讴歌。

最终,那个曾经胆小害怕的小女孩成为了宇航员,传承与延续了父母的事业,冒险飞向充满诗意的宇宙。那也是女性父性精神的延展。


04  敢于创新的父性

第三部分是徐峥导演执导的《鸭先知》,由徐峥和韩昊霖主演,取材于中国第一支电视广告诞生的背后故事。

一篇作文“我的爸爸”,把孩子心中理想的成功的父亲刻画得惟妙惟肖。“鸭先知”是一个隐喻,指的是那些脑筋活络,能敏锐地嗅到时代变革气息,勇于尝试并且最终占据时代风口、获得成功的人。比如最先炒股的,最早开公司的,抢先在浦东买房的,最先用上大哥大等。

这个父亲不再是神性的英雄,他不过是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个体,一个精明势利、死要面子、生动鲜活的小人物,但同时又在时代的浪潮中敢为人先、敢于拼搏、有着敏锐直觉力的男性。

这是时代赋予并提倡的父性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就得有这种敢于想象、勇于创新、开天辟地的父性开创精神。


05  永不言败的父性

第四部分,由沈腾导演执导的《少年行》。

高科技、机器人、未来时空,沈腾那机械感十足的服装和动作,一下子穿透岁月,把父性精神延伸到了遥远的未来。

这是一个父亲早逝的家庭,母亲既当爹又当妈,为了生存,终日应酬喝酒,回家前要在小区的活动场高强度健身醒酒,活得像个男人婆,对儿子的科技梦并不支持,整天鸡飞狗跳的。但儿子继承了爸爸的基因,秘密中进行电子科技模型,这既是对爸爸的认同,也是以这样的方式与内心父性的连接。同时,这样的心愿也帮他召唤出了未来世界理想的机器人父亲。

“梦想的实现需要很多次的实验,怎么一次失败就放弃梦想了?”这是父亲留给孩子的礼物,为了科技梦想而努力,持之以恒,这是坚永不言败的父性精神。


06  结论与反思

不管是演员,还有导演,甚至观众,都全情投入,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父亲形象。可是,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越来越多的家庭父亲缺位;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与男性齐趋后,对男性的贬低与攻击,离婚率逐年递增;在数字智能化的子代反哺中,父亲的英雄形象荡然无存,越来越多的孩子只能在幻想中寻找理想的父亲。


这部影片是成功的,赚足了眼泪与票房,可是,这些数据与事实背后又是什么呢?

或许,它就是我们集体共有的梦,在父性渐渐消失之后全力打造的梦,那是活在潜意识涌动着的呼声,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父性的呼唤。

眼泪与欢笑之余,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味与反思。

这既是不同年代父辈们留下的精神,牺牲、奉献、冒险、创新、坚持、努力,是时代赋予的集体精神,也是民族的精神,将沉淀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但同时,这也是如今的我们对父性精神的投射,对那些消逝的精神的愐怀,以及对于内心渴望拥有的幻想。

推荐书籍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评】《我和我的父辈》——对父性缺失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