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今天给大家讲讲渭南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 1 处女泉——黄河魂生态游览区——福山景区
1.处女泉
处女泉是洽川风景名胜区最核心的景点之一,位于洽川景区的芦荡之中,又名东鲤瀵,伏鱼泉,是七个洽川瀵泉中最迷人最神奇的一处。古代洽川的女子在出嫁前都要由姊妹陪伴到该泉洗浴净身,故名处女泉。
处女泉实际上是一个泉群,大小泉眼难以数计,小者如蚁穴,大的似车轮。处女泉泉水常年温度保持在31摄氏度,冲力极大,人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有 “沙浪浴”之美誉。
景区内的景点都以《诗经》中的诗句冠名,行到之处也能听见喇叭里播放“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吟唱。乘坐渡船来到景区内,步行5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处女泉边。泉边广袤的河滩上,清风徐来,天高云淡,芦苇茂密,夏日芦絮漂香,冬季泉水水气浮空,绵延十里不绝。
2.黄河魂生态游览区
黄河漂流是洽川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水上项目。在号称“铁码头”的东雷渡口,游客可以搭乘游船或汽艇在黄河波涛中尽情享受水上乐趣,可以北上直达韩城芝川镇的汉太史司马迁祠,或南下畅游洽川处女泉,参观东雷抽黄二期工程。宽阔的黄河滩,迷人的芦苇荡,构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穿行其中,让您能够充分体味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感受黄河母亲的宽宏和慈祥。
3.福山景区
福山风景区的地貌十分特殊,整座山就像一只翘尾东行的大蝎子趴在沟壑中,所以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为“蝎子山”,民间有“聚宝盆、福寿山,蝎子趴在盆中间”之说。2001年航拍洽川景区时,从没来过洽川的拍摄人员开始还担心在空中找不准福山,可是飞到这里,一眼就看到一只祥云缭绕、活灵活现的大蝎子,他们马上认准了这就是福山。精美的古建筑群,紧凑玲珑,错落有致,穿行其中,步移景换,回味无穷。福山让人称道的,不仅是它独特的造型,关键在于它的“三教合一,和睦相处”。古建筑群亭阁、殿宇、牌坊错落有致,灵官、天王、佛祖栩栩如生,香烟缭绕,磬声悦耳。
古建筑群 福山上有一组精美的古建筑群,紧凑玲珑,错落有致,穿行其中,步移景换,回味无穷。福山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至康熙六年 (1667年)间,屡加修葺。清同治六年(1867年),前后殿和两庑俱毁于战火,光绪八年(1882年)进行了重修,恢复了原有的建筑,并新建了三清 阁、奎星阁、土地亭和奎星塔。现存的古建筑群亭阁、殿宇、牌坊错落有致,灵官、天王、佛祖栩栩如生,香烟缭绕,磬声悦耳。这里的签很灵,方圆百里的群众都 到此烧香问卦,香火很旺。
福山让人称道的,不仅是它独特的造型,关键在于它的“三教合一,和睦相处”。在这座山上,供奉着佛教的释迦牟尼,道教的老子,还有儒教的孔子,这种奇特的现象在我国十分罕见。
Day 2 党家村——合阳黄河湿地——司马迁祠
1.党家村
党家村位于韩城市区东北9公里,距黄河仅3公里,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被称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党家村已有六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元至顺二年(1331年),党恕轩以种田谋生,定居于此。明永乐年间,其孙党真中举,拟定了村落建设规划。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创立“合兴发”商号,在河南驻马店地区经商,生意兴隆,货船直抵汉口、佛山。据家史载,村中当时“日进镖银千两”,富冠韩塬。明弘治八年党家的外甥贾璋迁居党家村,两姓联合。财力更盛,四合院建筑在明末清初进入全盛期。清咸丰元年(1851年),为御匪盗,又集银一万八千两筑土寨泌阳堡,村寨合一的格局得以形成。
党家村石砌的巷道高大气派,典雅精美的四合院门楼格外引人注目,醒目的门楣题字显映着主人的地位和信仰,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工艺炫耀着主人的审美情趣和财富。四合院中的垂花门楼十分精美,村巷中的布局更是让人叫绝。如今,党家村仍有四合院一百二十多座,这里的人们仍在这些古老的四合院中生活劳作,繁衍生息。
2.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位于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群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司马迁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年间。宫正中有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祠后为司马迁墓,筑于西晋年间,经金、元、清数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砖砌,呈圆形,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盘若蛟龙。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渭南的风俗民情哦
潼关婚俗
潼关在黄河中游,人文开化最早,以前的婚俗,总是守着先王的旧制,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初订婚,先取双耳环,送给女方,这叫定亲。随后由男家备办衣料首饰等物,择吉日送往女家,这叫许口。谓女方已答应了这头亲事,又叫吃面,因女方这天款待媒人,吃的是面条,取百年合好,长远永久之意。现在风俗较前简单,分订亲、看家、认门。订亲是介绍人往返说合,取得男女两方同意,约定地点见面谈话,双方若无意见,就互赠礼物,以为凭证。所谓看家,即由男方择吉日,让女方来家看屋,设宴相待,并买衣物,俗称掰衣裳,这天以女方为主,席面要求丰盛。认门是女方择吉日,让男方来家认门,并邀请亲戚陪席敬酒,由亲戚各赠未婚女婿衣料一件。
娶亲:由男方家先一日,将办好的财礼酒肉箱子、衣架、食洛送到女家,因男家那天去的主事人,要祭拜女方三代祖宗,这叫行礼。近年来又简化多了,俗称“催箱”,进村前放炮,吃饭前放炮。娶亲这天,过去有坐轿的,有骑马的,现在都用车迎亲,通常女婿去亲迎,去时伴有抬箱子的,搬嫁妆的,放炮的。女家亲戚送亲,举行结婚仪式,这叫“过事情”。第二天,新郎新粮,上岳父家拜认亲族邻里,岳父家亦设席相待,这叫认门,谓新郎先来认识岳父家的门户,又叫回门,谓新媳妇昨天出门,今天又回来了,下午与女婿同归。媳妇进门七八天后,再回娘家,这叫处十,一般的在娘家住七八天。人常说:“去七来八,两头都发。
媳妇上轿(车)要换另一双鞋,表示不踏娘家土,原先是媳妇在娘家走时,一下炕,先踩到脸盆上,再立到毡上,再个毡轮换到轿(车)上,现在已没有这些讲究了,这一套也简化了。
大荔刺绣
大荔剌绣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造型简洁夸张,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奇巧,色彩强烈鲜明,寓意含蓄,针法灵活,绣工精细,形象布局错落有致,充分体现着朴素的先民意识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大荔县位于陕西渭北平原东部,黄、洛、渭三河交汇处,古称“同州府”,地处黄河之滨,华山脚下,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
大荔刺绣工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渊源,可追朔到商周时期。早在虞舜周代就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民国到抗日战争期间,虽有战乱社会动荡的影响,但大荔北部塬区因交通相对封闭,民间艺术仍比较完整地存活下来,保持着原有的面貌,流传至今。
大荔刺绣不仅装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与当地风俗民情紧密结合,渗透到人们的生辰、婚嫁、寿诞、祭祀、宗教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大荔人们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遇到孩子过“满月”,按照大荔当地的风俗,亲戚朋友都要送刺绣服饰做礼品,如孩子的舅舅要给孩子准备虎头枕,虎头帽子和麒麟,鸽子,老虎等刺绣玩具,外婆给孩子缝制好红花绿叶的各种衣服,虎头披风等,而描龙绣凤的花裹肚则是由姑姑,姑妈来送,姨妈,小姨则要送虎气生生的虎头鞋,青蛙鞋。这些礼品要摆在喜桌上,让大家观赏、评论,对制作者和参与者纷纷赞扬,件件体现出一种浓浓的母爱和对于新生命的呵护,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情趣。男孩的装束,在整体色彩上多用红,蓝,黑三色。图案上绣的不是“状元进宅”,就是“马上封侯”、“二龙戏珠”麒麟等纹样,祝福孩子仕途平坦。还有石榴、桃、老虎、鸡、鱼之类的动植物,象征大福大贵,为孩子消灭辟难。最为精彩的则为刺绣童鞋,而在鞋样子上,多为老虎鞋、前为虎头、侧有虎足、后有虎尾,向上掀起,虎虎声威。在前面绣一绿色蟾蜍的名为蟾鞋,有“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美好寓意。在女孩装束上面喜用黄,绿,紫三色,图案绣制则以“丹凤朝阳”、“莲生贵子”、“胖娃坐莲”居多,还有蝴蝶,凤凰,牡丹,寓意“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面,攀龙附凤,越走越轻”。
五月“端阳节”,大荔当地有“五月端阳太阳红,做个香袋驱毒虫”的习俗。母亲们精心制做的肚兜,香囊,绣上五毒虫,保佑子女们平安、健康,不受邪魔侵扰。在大荔地区的社火中也经常点缀刺绣作品,如:背花锣、摇杆、花苫鼓、差伞等,用以展示妇女的才艺,更衬托了社火的宏伟气势,大荔刺绣尤其是在花苫鼓的装饰上面,将这一特有民俗形式推向0.在样子上面多采用老虎形式纹样,一幅幅工艺精湛的绣品缝在圆鼓四周,加上虎形舞步,体现了这一地区对老虎原始图腾崇拜的传承。更是大荔刺绣和当地民俗两者间共生关系的真实写照。
姑娘出嫁是家中的大喜事,嫁衣是重头戏,颜色对比强烈,花形硕大,花心金星点缀,质感雍容强烈,真是“前大襟上绣牡丹,富贵胸开红艳艳;高领袖口绣花花,当家生活嘻哈哈,扣子盘的琵琶扣,红红火火跳着走,腰里藏着云头纹,夫妻恩爱是天伦。”在十带裙的制作上面更是华丽无比,整个裙子全坠绣带,上面绣制鸳鸯戏水,并蒂莲花,富贵牡丹等图案。裙带顶端装有小银铃和各色珠宝,底端的穗子肥硕丰厚。再配上有铃铛的三寸金莲,每行一步叮当作响,走起路来轻盈飘逸。民俗是大荔刺绣的生存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大荔刺绣除了传统的纹饰纹样和民俗用途传承外,在有些富裕点的文人家庭中间加入了很多新的民俗文化元素,创造出来一些新型的纹样。
大荔刺绣分为剪样、选线、刺绣、缝制成型四部分,刺绣前对流传下来的老花样进行选择,自己通过大荔当地对民间花样的寓意,民俗活动形态等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对象进行结合。如男孩子在服饰方面多用寿桃,佛手,石榴,梅花鹿,兰花等;姑娘多用蝴蝶,牡丹,石榴,一蔓葫芦一蔓瓜等,在花样和布料的衔接上面,有的把花画在面料上,有的则用纸剪成花样贴在面料上。选线和配色根据艺人的记忆和民间流传俗规,艺人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进行表达。在工具的选择上面有:线夹子、线板、弓子、箩筐、上鞋钳、各种大小剪刀、针、顶针等。在布料选择上多用绸缎作面料,穿插使用棉布。在绣线选择上,旧时多用丝线,由于养蚕的农户较少,丝线很少见到,现在多用棉线或青纶线。在绣花针选择上,多用尾眼小针。
大荔刺绣是渭北地区的传统手工刺绣艺术。广泛用于生活民俗活动中,与邻近几个县区刺绣作品相比较有着独特的民俗用途,在具体技法和纹样上有着当地特有的民间俗规,如,在具体纹样上面喜欢用带种子的形象,期盼多子多福,是对大荔地区生殖崇拜的具体表现.体现黄河文化粗犷豪放的装饰特征和黄河流域移民文化的大气包容。是渭北地区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材料,对认识和研究移民文化具有形象的参考价值,是当地社会关系的印证和历代妇女艺术智慧的结晶。建国后,随着刺绣布艺生存条件的变化,刺绣的自然传承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民俗事项的萎缩,使大荔刺绣在民俗活动中也慢慢的淡出,现在在大荔当地只是给小孩做些衣服,鞋帽,大人的鞋垫,背心和老人的一些服饰配件,刺绣作品和当地人的生活距离越来越远了。大荔刺绣优秀传人何桂兰等老一辈刺绣艺人已进高龄,传人只有亲戚和邻里,制作技艺还不是很娴熟,从目前情况看,人们无暇顾及刺绣的学习与传承,更多的传统纹样,手法技艺走向衰落。如不及时抢救和保护,将会造成传统文化的缺失。大荔刺绣将伴随着黄河的奔流不息,不断装点着渭北人民的生活,代代相传。我们力图通过不屑的努力使大荔刺绣得到长久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大荔社火
社火是流传于陕西关中大荔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古人认为“社“是土地之神,祈求丰收或驱鬼逐疫,都要祭祀社神,“火“有红火、热闹之意。我们老家的社火主要以地雷、火枪、摇杆、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锣鼓、拐子、打犟驴、秧歌、旱船、血故事、耍后台组成。而其中以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打犟驴、锣鼓、耍后台最具地方特色。
追溯 "大荔县社火 " 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到了商周时期(公元前 11 世纪 - 前 256 年),宫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之为、 " 大傩 " ,是一种带有巫术性的舞蹈。《论语疏》称傩为逐疫鬼也。(乐府杂录)记:驱傩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盾,口唱巫术咒语,在室内到处乱打,以使鬼惧怕而逃遁。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陕西大荔都要举行盛大的、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了哦,大家记得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