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释】

▲几[jī]:温和,委婉,含蓄,轻微。

▲谏:规劝,使改正错误。

▲劳:忧愁;愁苦。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过错,要委婉和气的劝告,若父母固执己见不听劝谏,仍然要恭恭敬敬,但不要改变你劝谏的初衷,有机会要继续劝谏。如果父母真的是执意不改,为父母担忧而毫无怨言。”

【学而思】

秦以前事奉父母与秦汉大一统以后提倡的“三纲五常”有所不同,先秦儒家提倡的孝,并不是后世理解的“父为子纲”一样百依百顺。儒家的孝,在父母有错、父母做事违背仁义、父母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损身心健康等等情况下,要知道加以规劝,这才是真的孝。把这种孝转移到国家,出仕为官之后,见到君主有错,同样要直言相劝,而不是“君为臣纲”,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从本章开始,连续几章写孝,儒家思想认为在家能孝敬父母,出仕以后,也能把对父母的孝转移到对国家的忠,最终完备自身德行,立身处世奉行仁义之道。《孝经•开宗明义篇》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知识扩展】

《礼记·坊记》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

(孔子说:“听从父母的教导毫不懈怠,含蓄地规劝父母不知疲倦,为父母担忧而毫无怨言,这样可以称得上孝顺了。)

《孝经·谏诤[zhèng]·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说:“诸如爱亲、敬亲、安亲、扬名于后世等,已听过了老师的教诲,现在我想请教的是,做儿子的能够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不可以称为孝呢?”孔子说:“这算是什么话呢!这算是什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七人,天子虽然无道,还是不至于失去天下;诸侯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五人,诸侯虽然无道,还是不至于亡国;大夫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家臣三人,大夫虽然无道,还是不至于丢掉封邑;士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朋友,那么他就能保持美好的名声;父亲身边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儿子,那么他就不会陷入错误之中,干出不义的事情。所以,如果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做儿子的不能够不去劝谏;如果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做臣僚的不能够不去劝谏;面对不义的行为,一定要劝谏。做儿子的能够听从父亲的命令,又哪里能算得上是孝呢!” )

 《荀子·子道篇》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命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孝子不听从命令的原因有三种:听从命令那么父母就会有危险,不听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那么孝子不听从命令就是忠诚;听从命令父母就会受到耻辱,不听从命令父母就光荣,那么孝子不听从命令就是奉行道义;听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像禽兽一样野蛮,不听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有道德有修养,那么孝子不听从命令就是恭敬。所以,可以听从而不听从,这是不尽孝子之道;不可以听从而听从,这是不忠于父母。明白了这听从或不听从的道理,并且能做到非常恭敬、忠诚守信、端正忠厚地来谨慎实行它,就可以称之为大孝了。)

《荀子·子道篇》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是忠贞吗?’问了三次而我没有回答,你认为怎样?”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这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这是忠贞了。老师又能怎样回答他呢?”孔子说:“真是见识浅薄,子贡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要有了四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三个敢于诤谏的大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有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两个诤谏的大臣,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劝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呢?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呢?弄清楚听从的原因才能叫做孝顺,叫做忠贞。”)

你可能感兴趣的:(《里仁篇》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