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与俗世——读《菩提偈》与《人生之境界》所感

唐唐的拍照

佛门与俗世

——读《菩提偈》与《人生之境界》所感

作者:往事(敏儿)

                      (一)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一直很喜欢这两句有佛性的诗,虽然不能深深领悟,但每次吟诵起来都能给我带来一种静心、释怀之感。

此诗句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此偈是因为慧能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慧能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慧能的师父听后言到:“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我虽不是佛门中人,但慧能师父所言却让我深思良久:

行走在这红尘之中,对于我们凡夫俗子来说,这首偈,无论如何也是参悟不透的。因为我们六根不得清净,所以那种身心俱空的境界我们永远也感受不到。就连凡尘之中本应看透的区区小事也有可能看不透,何来参透此偈呢。

要参透此偈的确很难,就正确的书面理解也不易:我们世人的身体就像一棵菩提树,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可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世间万物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无非是一场自己扯出来的虚幻罢了,世间事繁多,而困住我们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心”!心动,一切都动,心净,一切都净。

原来,我们每天所吟咏的,所哀叹的,那一场风花雪月不过是虚无飘渺的幻境。在这幻境之中,爱自己所爱,痛自己所痛,苦自己所苦,乐自己所乐。爱别人,其实爱的是我们自己;恨别人,其实也恨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深陷其中的,不过是自己编织的一张网,将自己紧紧束缚。

最终还是不得其解,只能超脱其外,以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世间的事,当世事纷扰,就以此偈来劝慰自己吧。

                  (二)人生三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靖居和尚)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是: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种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看到的就是实物,也不去深想,所以就相信事物就是自己看到的样子。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我们终究是看不透其中奥秘的,最终会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虚伪的面具背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摘抄自《人生三重境界》)

到了我这个年纪,已不再是“花非花,雾非雾”的年纪了,“山就是山,树就是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间万物皆是虚幻的,主要看你怎么去参悟了。

当你把自己的心扉关上,一切俗念皆是空无;当你敞开心扉,一切又都纷杂而来。不要融入其中,以置之度外的心态去学会欣赏,世间的烦扰才不会迷失你;不快与挫折,才不会来扰乱你的心绪,更不会在纷纷扰扰中找不到自我。

到了这个年纪,在我看来:山本应是山,树本应是树,世间万象皆是空。

把好的给予出去,把不好的摒弃掉,人与人之间没必要谁伤了谁,都是人生旅途中的过客,让我们抓住这难得的擦肩,给彼此一张笑脸!

        写于:2019年8月28日晚


请大家欣赏我的诗词老师昨天的新作:

无题

文/寒山

凝情握笔竟无眠,细捻飞花不忍填。

倘若落红能酿酒,何妨醉我一千年。


注:以上只是我肤浅的参悟,见笑了,我的学识与悟性有限,望见谅!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门与俗世——读《菩提偈》与《人生之境界》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