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本杰明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有着《海上钢琴师》和《大鱼》这样让人难忘的魔幻人物传记在前,所以《本杰明巴顿》给我似曾相识的温暖的感觉。但不管怎样,好莱坞的十四项提名肯定了大卫芬奇对于温柔的一种尝试,也证明了他在叙事上的努力和勇敢。不管你曾被雷击还是尝试过横渡英吉利海峡,无论你是个水手还是个艺术家,是个舞者还是个妈妈,我们都在岁月的河里流淌,我们相遇,别离,目睹着人间一出出的悲喜,然后等待着一只每分钟心跳两千四百下的蜂鸟来带走你的灵魂。这个带着印度神话风格的意象很明丽,一瞬间让死亡不那么可惧。阳光明媚的布拉德皮特在《大河恋》里已有的阐述,生命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而逆流者,其实和我们一样,虽然有着多一些的艰难和不适,却也欣赏着沿途同样的风光。

一出生就拥有八十岁容颜的本杰明,就如影片一开始那逆行的钟。人活着应该是生涩到熟练,习惯悲喜苦乐,习惯高潮低谷,然后因为世上无事再可以纯熟而缓缓老死。死是一个很久的状态,rest and peace。17岁到26岁的本杰明跟随迈克船长跑船,带着老年的外貌去冒险,叫做童心未泯。往后,50岁的本杰明离开黛西,重新启程,带着粉嫩的皮囊去平静生活,叫做未老先衰。因为生命的逆行,所以本杰明八岁时对黛西的一见钟情才显得那么苍白,他们缺席了彼此的半生时光。

他老着长大,她嫩着长大。恰好在适当的时机遇上。本杰明二战后归来,黛西俯身向前献上唇瓣。他说他不能。他太老,而她太粉嫩。女人在自以为青春年少的完美时期高傲不顾一切。感情如同施舍一样随意。一段绵长沉重的感情应该有挫折为前提,以此作为相濡以沫的资本。相互爱惜和宽容,知道量度距离彼此尊重。还好,他们最终在生命的中点相遇了,拥有了人生最美妙的岁月。“当皱纹爬上皮,当青春痘粘上脸,你是否依然爱我。”或许,八个月的本杰明在八十岁黛西怀中离去的刹那,证明了他们的爱情是永恒的。

有人说导演大卫•芬奇对这部电影处理的手段非常“冷”,认为全片不过是以一种倒带人生的视角阐述爱情问题,与《阿甘正传》相比更是缺少了对国家的忠诚和人性其他元素作为宏大的命题。事实上,结合影片最初创作构想的起源、马克吐温的这句话——“如果我们能够出生的时候80岁,逐渐接近18岁,人生一定更美好” ,我们可以知道仅仅把这部电影作为爱情片来理解就太局限了。而冷处理也不啻为一种十分合适的方法,本杰明•巴顿生理上的倒置如此明显才足以让他领悟到“其实大家都在过一种倒置的人生”这个现实的缺陷,因此我们看到的本杰明恬淡、纯净,面对父亲的忏悔也不会歇斯底里,恰恰是怪异荒诞的生理缺陷让他有了锐利的目光,拥有了一份平和的心态。至于其他宏大的命题元素,我想更是看完这部影片我们致力要抛弃的。不管是阶级、种族、性别还是其他任意的自我身份,之于本杰明这样被颠覆的人生范式在某种意义上说都太过肤浅了,它们很难展现出人们自我身份的一致性——所谓人生之道,无非是尽人事之外,还要领悟有天意,得失之间方能天宽地阔。

线性时间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不可逆性。可以说亘古以来人类出尽百宝所做的一切,匍匐于神性的庙堂或是追随科技飞速奔跑,都是为了超越它。然而,被时间俘获,是所有生命体共同的宿命。

我猜大卫•芬奇是想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吧,大千世界如此莫测,有人曾被雷击中七次,有人周身布满刺青,有人游泳,有人能背诵莎士比亚,有人是天生的母亲,甚至,有人逆着时间生长,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年轻,但我们当中的每一个,其实也一样孤独,一样经历四谛法门,苦集灭道,在爱与死的面前,天网恢恢,我们一个也逃不掉。纵然如此,纵然个体的生命轻如微尘,但也一样,要有勇气过得丰盛。

“不管何时何地做你想做的事永远都不嫌晚

你可以改变 也可以不变 没有什么硬性规定

我们可能做得很好 也可能很糟

我希望你能充分利用时间

希望你能看到令你吃惊的东西

希望你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感觉

希望你遇到具有不同观点的人

希望你过上让你自豪的生活

如果你发现生活不如意

我希望你有勇气从头再来”

 

文/不才

你可能感兴趣的:(晚安,本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