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没钱,有时间,所以忙着焦虑?——《穷忙》

《穷忙》—— 这是2019年读的第六本书,第一次接触译文纪实类,整个内容看完感觉有点像访谈录和记录片,没有太多感情渲染,也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到是在美国"穷忙族"真实的生活写照。穷和忙都有理由,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作者是美国作家戴维·希普勒,在美国每个人心中都崇尚美国梦,世世代代的美国人也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即劳动致富。作者聚焦美国“穷忙族”,让我们看见“看不见的美国”

洗车工无车可开,银行职员的户头只有2.02美元,医学教科书女编辑十年的收入,也赶不上一个牙医一年的收入。

书中讲述的就是他们其中一些人的故事: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工作,他们梦想,他们的失败。

不同的人物和家庭有有着不同又类似的遭遇,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办法摆脱贫穷,但也有少数人通过后期的改变或运气迈向新的人生轨道。

可以看到是基本每一章主角都有妇女和小孩,她们是最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和支持的人群,在我印象书中妇女和小孩永远是最大的受害者。

作者把“穷忙族”的生活遭遇以及面对的各种不幸描绘的淋漓尽致,但是至于怎么摆脱贫穷和忙碌作者缺一句没说,《我不是药神》中的有一句印象很深的台词:“我不是药神,治不了穷病”因为穷永远都是一个系统问题........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

对于书中写到的大部分人来说,愤怒是一种奢侈。他们苦苦挣扎,筋疲力尽,找不到出路。他们的工资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脱离贫困,相反,他们为生活所累。人们常常用“穷忙族”来形容他们,而这个词本身就是个矛盾。

在美国,辛勤工作的人不应该是穷人。

美国的经济起起落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的生活除了更显艰辛之外,基本没有改变。最富有的和最贫穷的家庭之间的资产净值差异加大,形成两级分化的局面。

富人学区与其他学区的资源差距进一步扩大。因哮喘缺课的孩子更多了,享受不到医疗保险的人更多了,忍饥挨饿的人更多了,遭受牢狱之灾的人更多了,做底层工作的非法移民更多了。

在美国,穷是一种原罪。

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她曾也深入体验过穷忙族的生活,写下畅销书《我在底层的生活》。

芭芭拉隐瞒身份、断绝和朋友的联系,带着1000美金和一部汽车开启她的体验之旅。

她在不同城市,换了6种工作。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但是所有工作的结局都一样。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得偏远,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加班或者兼职;

因为花太多时间在劳苦的工作上,她没时间没精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只好重复做同样的工作。然后换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贫穷的循环。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勤劳并不能致富,稀缺的心态让你人穷志短,只好越穷越忙,越忙越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而且,在一个富有的国家当一个穷人,要比在一个贫困的国度当一个穷人,难熬得多

如果在中国当个穷人呢?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个词条上了微博热搜:月薪一万和月薪十万最真实的差距。

“一个人工资1万,一个人工资10万,这两个人的收入差距是10倍吗?

表面看是如此,但其实不是的。

因为里面有一个生存成本。

假设同样是在上海,去除生活成本后,月薪一万的人能存下1500,而月薪10万的人却能存下75000。

这么算下来,月薪10万的人是月薪1万的人,实际收入的50倍。”

内容确实扎心,普通人被陷入在生活成本、房贷、车贷、孩子上学费用、交通费用等等里面,他们的财富只会被不断消耗。

而富人们早就超脱了这些束缚,他们有了更多的筹码用来增长财富,越往上面走差距越大。

看起来月薪一万和月薪十万只有10倍的差距,而他们的背后早就有了一个放大镜,不断扩大他们的差距。

也许你觉得,每天朝九晚五,不愁吃穿,日子也挺滋润的。但事实是,父母的甘于平庸,还会影响到下一代。

高考成绩公布后,晚上有人统计,85%的高考状元均出自精英家庭。

看到这些肯定会有人感到焦虑,都想往中上层挤,都忙着工作,忙着赚钱。网上有一句扎心评论是:你那么穷就是因为太忙了,越忙,越贫穷。我们都不想对号入座到“穷忙族”,但现实是确实如此,难搞噢!

当然咱们当代人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太忙了。

相信99%的人在以下情况中说出过这句万能借口:

当你很长一段时间忘记联系你的父母时,你会说“我太忙了”;

当你长久疏于和朋友的联络时,你会说“我太忙了”;

当你很久没有上早就付费过的语言课程时,你会说“我太忙了”;

当你生活一团糟时,你会说“我太忙了”;

当你的健身卡即将过期,你却想起自己只去过3次时,你会说“我太忙了”……

没时间学习、没时间看书、没时间健身........但是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

平时没有落下任何一部热门剧,每当同事和朋友间聊起剧情,总是热火朝天加入,表示“我昨晚刚刚看了这集”

打开游戏的榜单,在线时长一骑绝尘。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成了办公室的追剧小达人,成了游戏界的大神。

工作的确很忙碌,常常加班。但是表现却并不好,绩效没有,结果更是看不到。

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忙碌,不过是躲避生活的借口

早前网上有流传万达董事长王健林的时间表:

当时还是首富的王健林4点起床后,运动45分钟,然后给自己留了30分钟的早餐时间。

尽管每天的行程很满,但是六十多岁的王健林早起后依然会健身运动。不管什么时候,都依然坚持。

真正忙碌的人,更懂得如何不虚掷时光。

网上有这样的一句话定义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活:

因一事无成而焦虑,又在焦虑中继续一事无成。躺着的时候不想动,看到别人成功了又开始羡慕。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演讲中提到当代年轻人时说到一个代名词:忙着焦虑。

他认为,年轻人焦虑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不确定性,我们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知道以后去往什么地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二是比较,人与人之间一旦比较,自然会出现心理不平衡,这种心理不平衡,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更加强烈。一个乞丐,不会嫉妒百万富翁,但会嫉妒一个比他乞讨更多钱的乞丐;

三是选择,人生当中有很多岔路,每次岔路都面临选择,有选择必然会纠结,有纠结就可能产生心理的焦虑。

对于年轻人而言,焦虑更多的是成长的焦虑,来源于不能立竿见影的焦虑,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对现状不满,而短时间内又无法改变的状态。

或许,一个人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他遭受了多少困苦与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迎送往中匆匆度过一生。

人生最可怕的就是没有进步,那其实就是在后退

我们无法接受充满无力感的生活,不想在人生的下一个5年、10年、15年后变成自己看不上的那种人。月薪一万和月薪十万,这样的差距一开始看起来不大,但是发展是恐怖的,几年下来就完全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若抽不出时间来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最终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面对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对于年轻人而言,巴菲特也曾告诫:老老实实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这也是最好的投资。

做时间的朋友,以终为始,敢想敢做,一路野蛮生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轻时没钱,有时间,所以忙着焦虑?——《穷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