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谁著史(二)

解析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悬案

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对于海外贸易,总缺乏一个积极的态度?甚至在中国国力空前强盛、称霸海洋的时代,竟然也还多次出现了“海禁”的反复?这一重要问题并不能以中国文化“先天的闭关自守性”来解释,也不能简单归结为道学家的“干扰和破坏”,这里最为核心之原因,首先就是由于货币问题。

本周继续阅读了韩毓海所著的《五百年来谁著史》。自从在义务教育的历史课上背诵过中国近代史始于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武力撬开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便进入黑暗屈辱的近代。这标准的解释一直烙在记忆里,但是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角度:近代中国之革命,并非简单为“西方冲击”的结果,其发展态势与中国内部,特别是海洋朝贡体系的变迁密切相关。

巡着这条思路解释上面的悬案,需要逐个认识下面几个概念:海洋朝贡体系、货币保存、明代道学文化。

近代以来的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势力,其侵入中国历史一开始并非是攻击中国本土,而是先以走私贸易和海盗的方式,混入中国的海上朝贡体系,在数百年漫长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才先后建立新的、由武力和金融所驱动的海洋霸权体系,从而逐步地替代了以中国为核心的海洋朝贡体系。

海洋朝贡体系衰落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就是明朝贸易重点的变化使然。自秦征匈奴、唐伐突厥以来,中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即在中亚、蒙古地区而非海上,而明尤其如此。随着1570年明蒙边关贸易的扩大,明对外贸易的重心由海洋转向了大陆。明朝的国家购买力,很大部分被重新分配到北方边疆方面,海上购买力下降,造成海洋朝贡贸易体系整体地位下降。其次就是海盗日益猖獗。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大航海活动,世界交通体系和海洋交通体系发生剧变。

中国固有之朝贡制度的实质就是不依靠武力威胁,而依靠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力量建立世界秩序,换言之,按照文化经济交流关系的密切程度,来保持远近、亲疏不同的多元关系。进入中国的朝贡体系,就能分享中国的购买力,从而引进先进的技术。但朝贡贸易只能造成中国财富和货币的流失,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闭关政策的基本动因就是货币的保存。

西亚与东洋文明交往历史之源远流长,说明儒家文化实际上并没有在中国历史上完全一统天下。明代皇权与六部冲突剧烈,东临党人以维护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的大义,使争“帝王家事”成为明代道学的政治传统,最终发展到把国事等同于皇帝的家事,通过介入皇帝的家事来干预国事,而最终是于国事无所补益。在此基础上,中华帝国的地方治理就主要是依靠宗族势力,社会扩张也主要依靠宗族扩张,这与近代西方国家以军事扩张的殖民过程不同。

能力有限,笔者对悬案的剖析就到这,抛出几个概念先,然后继续研读。

图片发自App

笔者:爱悦读的女律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百年来谁著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