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人》读书笔记13

接着昨天的,第六章“逃离拉普特飞岛”第二小节“俄国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今天重点是托尔斯泰。

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位从人的精神的至高点和深层刻画它的变态和病态、惊厥或痉挛的小说家,托尔斯泰相形之下则是正常的和有机的人的精神的最优秀的肖像画家。

托尔斯泰本人也非常敏锐地感到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种气质性的反感,而且有许多年,他都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当作一个“病态的庸人”不予理睬。然而,这种观点后来改变了,到了晚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竟成了托尔斯泰的床头读物,一部他一遍又一遍地没完没了地读下去的书。这两位作家的言归于好是适当的,因为尽管他们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和人性气氛差异甚大,但是他们两个却给哲学心灵带来了同样的启发。

我们可以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小段开始,以为开启托尔斯泰存在主义奥秘的一把简便的钥匙。卡列宁是个彻底理性类型的人,一个枯燥乏味又过分殷勤的知识分子,他的整个生活都构建在诸如“一个人”(一个无个人人格的和集体的人)必须成为什么以及必须干什么之类的理性格言上。但尽管如此,也还是有引起他妒忌的数不清的活生生的事实明显地摆在他的面前:

他觉得自己正面对着某些不合逻辑的非理性的事情站着,而不知道该怎么办。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正面对着生活站着,面对着他的妻子在爱除他之外的某个别人这种可能性,而这在他看来是完全不合理性的、完全不可理解的,因为这就是生活本身。

无论是作为小说家还是作为人,托尔斯泰的伟大目标就是这种“面对生活站着”。托尔斯泰在他后来的小册子里反复地告诉我们,他追求的真理并不只是靠理性认知的东西,而是他以他的整个存在认知的东西。然而,给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他把这种真理观实际地具体化到他那些最伟大的小说的结构里了。

然而,始终有一条托尔斯泰的情节副线与这种不需费力的有机生活流程平行推进:人们出生、恋爱、结婚、受苦、走向死亡,但是在这展开的活动图景中,有一个角色,托尔斯泰的使者及其精神载体,他的故事,在所有这些自然牵涉到的别的事件中,是一个寻求真理的故事——寻求他自己的真理,寻求生活本身的真理。这样,我们在《安娜·卡列尼娜》里有列文,在《战争与和平》里有比埃尔。在这些小说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他们经历的事情:际遇、爱情、婚姻、苦难,都只是精神在寻求其真理的途中所经历的诸多阶段。到最后,托尔斯泰表明他们每一个都找到了这种真理。

他们所有的真理不是理性的,而是存在的。这种真理恰恰在于他们现在更直接地“面对生活本身”站着。他们敞向存在的东西;如果我们为它寻求一个哲学名称,则我们能够达到的最接近的,便是海德格尔对真理的描述:真理是向存在的敞开。

但是任何一个想要面对生活站着的人也必须面对死亡站着,因为死亡是生活的一个无可逃避的部分。正是在这里,托尔斯泰热情寻求真理的勇气遇到了尖锐的考验;他经受住了这场考验。他对死亡的专注,并非病态的沉思,也不只是软弱无力或胆怯懦弱,而是衡量他对生活强烈感情的尺度。正是这一点,使得他的《伊凡·伊里奇之死》这篇故事,对面对死亡的意义的描述,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最有力量。伊凡·伊里奇完全是个普通平常的资产阶级分子,其实他就是每一个人。

死亡的实在正在于它把伊凡·伊里奇同所有其他人分开,使他返归到他自己个体自我的绝对孤独,并且破坏了使其失落掉自我的社会和家庭组织。不过死亡的到来尽管很可怕,很无情,但它毕竟向垂死的人启示了他生命的惟一真理,即使这项启示的内容,主要是说他的那种生活方式没有意义,不得要领。

托尔斯泰的《我的忏悔》,讲的是有关他中年时候精神危机的故事,也是最伟大的存在主义文献之一;在这部书里,托尔斯泰告诉我们他自己如何遇到那可怕的最后又使可怜的伊凡·伊里奇惊恐不安的精灵。一个幸福的人;有家庭,有财富,也有声望;有充沛的体力和智力;然而他突然地意识到死的可能性,像就在脚下的一个深渊似的正张开大口。由于他精力无限,是生活的主人,这种启示就更其可怖。说这样一个深渊竟要出现,这对他似乎是荒谬的和非理性的。他详尽叙述了他如何打算审度一下自己,运用哲学和科学去思考、寻求对这个荒唐的露齿而笑的“精灵”的某种答案。但是,理性对死亡这个难题却拿不出任何答案:解决的办法总是一样,一如在零等于零这个恒等式里。

托尔斯泰说,生活的意义,如果有的话,就必须在普通的灵魂里面去寻找,而不是到这人种里的大智者里面去寻找。无论有什么样的终极意义,它总是生命的而非理性的。一介农夫正由于其无知而比博学的圣彼得堡的专家学者更加明智。

《我的忏悔》并不是一个专业哲学家的论证,而是一个强有力的思想行为,不过,除此以外它还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在其中,亦如在其最伟大的小说里一样,我们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特有的力量:排除一切巧计和繁复,单刀直入问题的核心。

1897年的托尔斯泰

今天读到的托尔斯泰,与之前读到的托尔斯泰大不相同。本书的视角是“存在主义”。提到《安娜·卡列尼娜》,以说明托尔斯泰“面对生活站着”。提到《伊凡·伊里奇之死》,重点阐述托尔斯泰如何直面死亡。这样的哲学意义上的点评,不同于之前读到的长篇大论的介绍。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理性的人》读书笔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