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6

      我是今日分享者,与你分享王荣生老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比较厚重的一本书,算是读完了。

        初见王荣生老师大约是五六年前的一次培训会上,他应邀来新师大讲学。还记得他讲的是《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诺大的礼堂,他站在舞台中央,清瘦的身材,不急不缓的语调,讲课时,时而站立不动,时而踱步,胜似闲亭散步,高冷而儒雅!

        他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语文课程研究基地负责人,浙大文学硕士,华东师大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其书如其人,若认真阅读,可获得多方面的启迪,包括学习作风、治学态度、人格修养等。大家熟悉并喜爱的王崧舟十年前一口气读完这部专著,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一部书让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结构、内涵和外延有过这样一种豁然敞亮的洞察之感,在这部书面前,我切身感受到“学术”这两个字,对于一线语文教师的力量和魅力。

      大家平时工作繁忙,微时代加剧了“微阅读"“碎片化阅读"然而从事语文教学,需要有一个化零为整,把所学分散内容系统化的过程。这本书从现代课程论的视角审视了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经验和教训所涉及的问题皆为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有现实意义,也为我国语文学科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提供了比较扎实的思想资料。同时,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理念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全书要点:揭示"语文科性质"之所以成为难题的缘由,追溯在我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中性质难题的演化过程;提出语文课程目标的“层叠蕴涵分析框架",从课程取向、文化意识、知识状况,三个方面进行实例分析,证明该架作为语文课程研究公用平台的效用;辨析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论述语文教材研究必须先行解决语文教材内容问题,语文教材体系问题;鉴别出语文教材里选文的四种功能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类型的选文有不同的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在语文教材编撰和语文教学中,需要不同对待。

          书中第二章讲述的是“破解语文科的‘性质’难题"谈到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谈到语文课程的性质,在我们脑子里面一定想到的是《语文课程标准》,它的定位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使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而对于这样一段结论性的表述,王荣生老师却用了40多页进行论述,从“性质"这一难题的产生,到性质难题在历史的语境中话语方式的演化,从局部研究,从采用“我以为"的病根诊断方式,从缺乏深入调查,急于进入进入答案的笼统性辩护;到语文教育逐渐经历有逻辑力的锻炼,到形式以演绎方式来构想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的线路,再到成系统,有规模的研究,成为自觉的追求…我惊叹于王荣生老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层层深入的研究能力,近50年来,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极其艰辛和不易,我们要记住老一辈教育家曾经做出的努力和卓越的学术的贡献,他们是叶圣陶、朱德熙、张志功、章熊、黄光硕、刘国正、张鸿苓等。在阅读中能一次次激发你对语文研究的敬畏感,也提醒自己语文教育需要热情,需要个人经验,更需要充分说理,需要有效建构,更需科研的含金量!

        对于书中第三章中“语文课程目标分析框架的破与立",第五章中“层叠蕴函分析框架的运行:课程取向",第八章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的鉴别"等,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值得一读,结合实践回读,反复再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