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春秋最后一个卫道士---智伯瑶
小武不由得问道:“那这个‘帝道’,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八角捋须道:“‘帝道’,是伴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逐步破坏了《周礼》的秩序,从而产生的。要明白这点,就必须从结束春秋的‘三家分晋’事件讲起。”
“不过,三家分晋也不是一天发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到了春秋末期,在晋国的卿里面,出现了最重要的两个人,也就是唱对手戏的两大主角:智伯瑶和赵襄子!从严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上分辨,智伯瑶是 ‘史上最后一个春秋人’,而赵襄子是‘史上第一个战国人’!”
小武大为惊讶,点头道:“嗯,我听说过这两人,但从未发现你所说的意义!在我看过的所有书中,智伯瑶都是反面人物,而赵襄子都是正面人物。”
八角微笑着摇摇头道:“应该这么说,从结果上看、智伯瑶是Loser(失败者),赵襄子是Winner(胜利者)。这个没有争议,但是正反面可就难说咯!”
小武好奇道:“哦?到底这两人是什么情况?他们之间的恩怨你怎么看?”
八角捋须笑道:“依我看,当时发生的许多事情,并不是纯粹这两人之间的恩怨这么简单,而是春秋发展到一定程度、两种指导思想间发生激烈冲突的结果。这是路线之争,是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要PK出胜负的问题。”
“甚至可以说,哪种文化能够生存下来是历史的选择,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容不得半点含糊。更具体一点儿地讲、是代表春秋思想的智伯瑶和代表战国思想的赵襄子,哪条路线更能行得通的问题!”
小武吸了一口气道:“这么上纲上线呀?那请你给解释解释。”
八角点头笑道:“好吧。智伯瑶和赵襄子这两家、原本都是晋国的六卿之一,我便先介绍一下晋国的六卿制度。”
“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精神看晋国、晋国精华看六卿’。晋国原本只是位于中原的一个二流同姓国家,但在晋献公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六卿制度,从而使得晋国国力大涨,并且不断吞并周边许多国家。"
小武好奇道:“六卿不就是6个官员吗?似乎官阶挺高,但仍比相国要低,又有什么特别的呢?”
八角缓缓道:“晋国不设相国之位,军政权归六卿,同时连国君亲属、公室子弟也分不到权力、只跟一般的小贵族差不多。而六卿各自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共同掌握了国家的绝大多数权力和土地税赋。”
“六卿的具体设置,即晋国的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上卿,也就是首席执政,但是其余五卿也有各自的独立性。这六家人都是世袭,可以拥有属于自家的军事力量和领地,这极大地鼓舞了六卿为晋国开疆拓土的积极性。”
小武惊道:“晋国的这个‘六卿’制度,听起来就好像后世满清的‘八旗’制度一样,是吧?满清设有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一共八个旗,其中镶黄旗地位最高。”
“满清的所有军队,都分掌在八旗旗主手里;即便是王子贝勒,如果没有在八旗里面担职的话,也是半点兵权都没有的。”
八角捻须微笑道:“正是,你倒挺能联想!不过不止有满清,还有日本战国时期的众多家主,也是非常类似晋六卿中各自家族的情况的。他们都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以及从属于自家的家将和武士。”
小武恍然道:“原来如此!在那个时候,这种制度使得众卿们都觉得、很有奔头是吧?所以晋国大臣远比别国大臣要努力?”
八角点头道:“不错。晋国众卿出兵的时候,不仅是为国君而战、也是在为自家而战,所以既勇且贪。不过虽说六卿都是世袭,但是数百年间出于一些政治原因,导致了一些卿家被族灭;旋即又有立功的新家族填补了因此留出的空缺,这也使得六卿制度活力长存。”
“如果把晋国看成一个信托公司,六卿就好比是公司的董事会、总共有6个成员。但是董事长并非固定不变,因为六卿之首的上卿、一直秉持着‘长逝次补’的原则---旧的正卿退休、即由排名第二的卿家补上。所以理论上、只要命足够长,六卿都有当上‘董事长’的机会。”
小武想了想道:“原来如此。那么在春秋末期,六卿之首是谁呢?”
八角捋须道:“当时晋国先由赵简子(赵鞅)任正卿,他是赵家的门主,也是赵襄子的父亲。”
小武插口笑道:“我知道赵简子和中山狼的故事,听说他特别喜欢打猎是吧?”
八角笑了笑道:“赵简子还是相当有实力的。在他过世了之后、就由当时表现比较突出的智伯瑶接任了正卿。”
小武奇道:“智伯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他能接替赵简子执政?”
八角捋须笑道:“我再介绍一下智家吧。早先,智家本来姓荀氏,所以智瑶的另一个名字也叫做荀瑶,亦称为智伯、知伯、或者智伯瑶。荀氏在晋国是相当了得的豪门大族,是唯一占据了六卿中的两卿(荀息和荀林父先后受封)这样的一个姓氏家族。”
“但是荀息和荀林父、这两位荀卿都想显示自立门户的荣耀,为了表示彼此的分别,便各自改了姓氏、自成一家的开山鼻祖。于是同源的两位荀卿就变成了似乎无关的两个家族:荀息的嫡系后代改称为智氏(或知氏),而荀林父的后代就改称了中行氏。”
小武插口道:“战国时的荀子也是荀家的后人吧?荀氏人才真是出的蛮多。”
八角笑着点头道:“值得一提的是,智伯(智瑶自封为伯爵)这一脉,历来出过很多‘聪明人’。其先祖荀息当年就是著名智者,靠想出‘假途灭虢’(唇亡齿寒之役)之计、而得到晋献公重用。传到智伯瑶这一代更是青出于蓝,其诈术往往异想天开,虽不一定每次都能得手,但天下人无不知道他乃是‘智伯’(智慧之伯)!”
小武好奇道:“哦?智家就是智慧之家?举点例子?”
八角呵呵笑道:“好。第一桩智慧事例来了:智伯瑶曾送了一口精美的大钟给仇由国的国君。但等对方将崎岖的山路修好、顺利接钟之后,仅仅过了7天,智伯的军队就顺着此路灭了仇由国。从此中国就有了‘送钟’(送终)一词。”
小武奇道:“仇由国是个什么小国?从未听过他的名字。”
八角捋须道:“仇由国是中山国的藩属国,地处太行山上深处、很难攻打。当时智伯吞并仇由国,还只是为了跨越太行山、消灭中山国做些先期准备。”
“没想到智伯这个方法却被秦国学了去。几十年后、秦王送了一头金牛(铜牛)给蜀王,等蜀王下令拓宽蜀道、迎接金牛入蜀以后,司马错的大军借助蜀人造好的栈道尾随而入、一举灭了蜀国。此举可是为秦国占据天下战略优势、奠定了绝对的基础!”
小武赞叹道:“不愧是智伯啊!秦灭蜀之计我也知道一点,原来智慧的根源是从他身上来的!以前我顶多知道一些‘五丁开山’的典故而已!”
八角微笑道:“秦岭天险也有几条古道可以通过,大致有褒斜道、金牛道、米仓道、陈仓道、子午道等等。而司马错灭蜀、走的就是金牛道---正是因为运送金牛的道路而得名。”
图表10古蜀道示意全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点头微笑道:“原来如此,秦岭古道我也听说过一些。后来韩信领汉军出川,走的是陈仓道;而魏延想偷袭长安,打算走的是子午道。是吧?没想到最早期的秦岭开蜀一事、竟然能跟智伯瑶扯上关系!”
八角一笑,转回话题道:“再说下第二桩智慧事例:智伯瑶三谋卫国。首先,吴国使者道经卫国、前来晋国拜访,智伯瑶盛情接见后、又用巨型轮船送他回国。吴使很纳闷,觉得礼数实在太过了,于是暗地打听原因。最后,吴使竟发现智伯藏重兵于轮船底舱,准备在送自己回吴国的路上偷袭卫国,从而将其吞并。”
小武惊道:“这简直是春秋版的特洛伊(Troy)木马呀?智伯有没有成功?”
八角摇头笑道:“既然被吴使发现,此事当然就黄了。因为先前卫国大臣曾盛情款待过吴使、对他有些恩惠,所以吴使此后一直装病,宁可不回吴国、也不愿将祸水带给卫国。轮船一直不能出发,智伯的兵也就白埋伏了。”
小武笑道:“那智伯有没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八角点头笑道:“那是必然的!智伯乃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所以不撞南墙绝不会回头。很快他又备了四匹宝马、一块美玉,派人送给卫侯。卫侯笑纳了这些珍贵礼物,还为此召开了一个庆祝宴会。”
小武皱眉道:“这听起来,又有一点‘假途灭虢’的味道。”
八角大笑道:“没错。在宴会上就有大臣提醒卫侯,智伯的先祖荀息、就是这么送宝马、美玉给虞公的,等对方放松警惕之后,很快就灭了虞国。卫侯吓了一大跳,赶紧派人在边关加强布防,结果这次智伯又失算了。”
小武呵呵笑道:“这说明了家族的信用有多重要!荀息的后代,无论怎么做,都会被怀疑是在算计别人。而且,智伯还真的就是在算计别人!”
八角捋须笑道:“不久智瑶又生一计。因为长子兼家族继承人智颜犯了一件不大不小的过错,智伯瑶大发雷霆、严厉贬斥了他,于是智颜被逐出家门、远远发配去了异国他乡。很多人都在为智家后继无人而幸灾乐祸,然而卫国大夫还是识破了此计、并通知边关:只要智颜的随从车辆超过五辆,就不准他入境。”
小武呵呵大笑道:“实在没办法呀,智家的人脸上好像都写着‘骗子’二字!并非其骗术技艺不精,实在是因为家族信誉问题,别人就是什么都不信,智瑶、智颜也实在是无奈啊。”
八角笑道:“这就是‘智伯瑶三谋卫国’的故事,虽然都没有成功,但从中你仍可得知,此人脑洞奇大、智计无双。”
小武摇了摇头,叹道:“没想到这样都拿不下小小的卫国。看起来,卫国是真有能人啊!无怪乎吴起、商鞅都是卫国人,卫国的命也很长!”
八角笑道:“不错,卫国逃过此劫之后,命还不是一般的长,又活过了整个战国时期,一直到秦始皇时期都没把它给灭了。也就是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时也没灭了卫国。一直等到了秦二世时期,有一天胡亥心血来潮、看看地图,突然发现还有一个卫国依然存在,这才让军队去灭了这漏网之鱼。”
小武失笑道:“竟有此事?那卫国岂不是唯一在秦始皇手中幸存的国家?”
八角微笑道:“是的。不过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说晋国的正卿智伯瑶。”
“智伯瑶虽然为人狡诈,对于晋国国君却是忠心耿耿,纵然算计别人、对于国家来说却全都是好事。因为从表面上来看,他的所作所为、重新让晋国强大了起来,很多已经归附于吴越霸主的中小国家,由于害怕智伯、又倒向了晋国。”
小武奇道:“为什么你说晋国‘重新’强大了起来,难道这之前,晋国已经不强了吗?”
八角解释道:“春秋末期,正是吴越争霸的时期,基本上北方各国都已衰落。由于夫差挖掘了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淮河水系,导致江南的蛮兵可以迅速进入中原,原来晋楚世霸的局面已经消失很久了。”
“吴王夫差的黄池之盟,越王勾践之迁都琅琊,都给晋国带来莫大的压迫感。连六卿之首的赵简子出面、也依然被夫差压了一头,从此诸侯会盟之时晋国再也不能在诸国之中排列第一。”
小武点了点头,道:“原来如此,看来晋国复兴的希望只在智伯瑶身上了。”
八角捋须道:“的确,只有智伯瑶的能力可能让晋国再度执掌天下之牛耳了。所以晋国国君当然喜欢这位正卿,于是不断表彰他为忠臣、能臣、众卿家之表率,希望他为国家再立新功、让晋国再成诸侯霸主。”
“就连智伯瑶最终讨伐赵襄子、与赵家白刃相见之时,也是师出有名的,因为晋国国君已经批准了、由他率领智、韩、魏三家兵力共同讨伐赵家。”
小武皱眉道:“原来是这样啊?可是攻打他国也就罢了,但晋国国君为何会批准智伯瑶去攻打赵家呢?”
八角微笑道:“因为智伯宣称,晋国暂时不如吴越霸主的原因是、国家实力太过分散。为了改变现状、将君弱臣强转为君强臣弱,六卿都应该主动消减自家的实力、并且移交给晋君。”
“所以智伯瑶带头献了自家的一万户人口和土地给了国君,同时要求韩、赵、魏三家都得献。韩、魏两家虽然心里不太情愿,但是也被迫献了;就是赵家死活不愿献出一点土地,所以就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
小武顿时领悟道:“我明白了,此举有利于晋君,故乃符合尊王攘夷‘大义’之行为!晋君当然会批准智伯出兵的。只是智伯瑶跟晋君所唱的双簧,也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见得智伯就是大公无私的。”
八角微笑道:“智伯当然不可能是圣人,不过从表面上看,也没有什么证据证明他是出于私心,对吧?可是赵襄子一力拒绝他的倡议,就显得只忠于家族、不忠于晋君了。”
小武恍然道:“这下我知道他们的分别了。智伯瑶即便有些私心,至少也是公私兼顾的、占住了理数。而赵襄子只顾自家的实利,不尊王、不攘夷,一切大义早就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八角点头道:“不错。所以从本质上看,智伯瑶和赵襄子之间的矛盾与抉择,就是春秋大义的‘牌坊’到底要还是不要的问题!智伯瑶至少从面子上还是维护这个‘大义’的,而赵襄子则是第一个连‘表面文章’都不肯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