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国人从记事开始,就会听到要好好读书,可是究竟要读什么书?从书中获取什么呢?

图片发自App

大部分中国人从记事开始,就会听到要好好读书,可是究竟要读什么书?从书中获取什么呢?(原问题)

其实,每件事情原生态产生的缘由,也就是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放置一边,先看看书籍是如何产生的。

书籍的产生离不开文字承载体的变化,比如岩壁——河泥——龟甲兽骨——竹片——木条——布帛——纸张——光盘等。书籍的产生发展更离不开文字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书籍,更是对人类社会生活诸方面,比如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等领域的记录和总结。

这就是书籍的内容,也是它们的价值和存在必要。书籍的原始作用就是记事儿,有经验的人记事儿,给没经验的人读,为了没经验的人做事儿好上手。也就是说,知识亦或经验源于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实践,另一个就是书籍。如果,能够直接从实践中得来结果,也可以不需要书籍。

书籍的原本意义就在这里。而我们学习的方式也就分作两种:实践和读书。(wm197049)

当然,书籍记事就为记载的功能也有,读书用作消遣休闲的出发点也有,当然也不排除读书装模作样,为了装点自己的人。

究竟要读什么书?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从药物的角度讲,那就是犯什么病,吃什么药,病到哪种地步,就吃相应程度疗效的药。

从工具的角度讲,那就是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就读什么样的书并实践之,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技能。所以,读什么样的书,就会获取什么样的经验或者感悟,技术或者能力。

所以,读书,大多人应该不排斥功利性,其实就是实用性。

读书发展到今天,就不这么简单了。读书为了丰富见识,增长技能,提高能力,健全思维,涵养内心,升华审美,等等。所以,以开卷有益为出发点的人,大都鄙视把闲暇时间浪费在别的娱乐类事件上,而非读书。以提高修养的人来看,为实用而读书,他们是有点儿瞧不起的。实用主义的行动派,用得着什么技能,就读什么书,用不着时候,弃之如草芥。

出于什么目的读书,一般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事实证明,人们也越来越不能单独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所以,读书变成了每个人的必需之事,读什么书、又怎样去读,成了很重要的事情。可惜的是,我们才刚刚有一些书可读,无论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我们的还是翻译别人的,我们就又被书籍的承载工具所误导了。

开篇列举的文字承载物,光盘以下,就是U盘,内存卡等,而读书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由纸质书转移到电脑、手机上来。我们的劣根性暴露出来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舍得思考,不愿意边读边想边感悟,于是,宁读图片,不读文字;宁看视频,不读图片。还有,宁听音频,不读文字。

最可怕的是,所谓商家也不失时机地大量推出我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甚至把名著搞成简易视频,把书籍搞成几句梗概,把好的电影搞成“五分钟看经典名片”……

真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表面上又是: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屏读”手机!

“长期吃快餐”必定会营养不良。举个例子,就拿《阿甘正传》这部经典电影来说,里面涵盖了美利坚历史,战争与政治,以及不同时期百姓生活的剪影,里面还有专注、静心、诚心实意、坚持的个人做事思辨,还有亲情、爱情的抉择,生老病死的描述,等等。如果梗概为一句话,“讲述了一名普通美利坚大兵到富翁的成长史”就够了吗?或者用五分钟的视频剪辑来满足你,你能够深韵这部史诗般的经典涵盖的所有吗?

谈到读书,其实就是好多人口头谈谈而已,告诉人们他读过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部分中国人从记事开始,就会听到要好好读书,可是究竟要读什么书?从书中获取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