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原因,几个同事决定不回家了,昨晚在一起喝酒吹牛,聊起了过年的事儿,共同的感受,儿时过年那才是过年,吃,穿,炮,忌讳,压岁钱,走亲戚,拜年
春节了,就说
聊完了开车这回事儿,接着又聊到了过年,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所谓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每个地方的风俗肯定是不一样的。下面是一个老哥说的他那边的过年的风俗,算是比较全面的,我叙述出来,分享给大家。
新年新气象,我们那儿过年从打扫卫生开始。一般年二十四,家家户户会把屋子,厨具,里里外面作个彻底的大扫除。
先说吃,年二十六,一般每家每户都开始蒸馒头了,每家会根据自己家人口多少,春节来的客人的多少决定蒸多少,不过一般蒸的馒头能吃到元宵节。
对此我也有过疑问,为啥要一下蒸那么多馒头呢?我曾求证过不同的解释,有的说,北方有句俗语,叫不蒸(争)馒头争口气,说蒸馒头,也意味着过年要争气;另一种说法是过年来了客人,包饺子太麻烦,做馒头更麻烦,所以就一下多做点,来了客人,做点菜,然后把馒头馏一下就行了。我觉得后者更靠谱。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蒸最后一锅馍的时候会做一定团圆馍。说是馍其实类似一个大的千层饼,里面放点葱花,刷上油,辣椒粉,上面用细面条盘成花,花的中心放一颗枣,我在百度上搜到一张图片,类似这种,但没有这么复杂。
这个馍,除夕夜,一家人吃团圆饭的时候吃,年初二回娘家时也要切一大块带着,寓意回娘家团圆。
蒸完馍,每家就都开始准备过年的吃食,油炸食品我们那叫过油的菜是主流。鸡剁成块炸熟,鱼要么炸整的,要么也剁成块炸熟。还有排骨,莲藕,丸子等等。
我们那儿热衷过油的菜,一是因为容易放,二是客人来了好做饭。
另一类是油炸的零食,焦叶子,蚂蚱腿等。
这些准备好后,年前的几个集会是要赶的,因为我们那儿冷,所以都是尽量晚些买点芹菜,黄瓜,韭黄之类的青菜。
鞭炮是要买的。
炒货也要买一点。
春联或红纸也要买。
还有一个大头,那就是走亲戚要拿的果子,酒也要买足。
这样年货就在年前的几个集会添置齐备。
现在不是这么复杂了,首先不用蒸馍了,都是去买。
菜也不准备那么多了,有的家庭来了客人,都是去饭店。
走亲戚用的果子,酒,现在到处是超市,批发部,随时去,随时买。
这些都不要再去盘算了,但好像现在不去盘算,这个年过的不是那么有滋有味似的。
再说穿,家里再没有,一般也要给小孩做件衣服。我记忆最深的是我妈拿着布领我去量尺寸做裤子。
你看现在,早已不是过年才穿新衣戴新帽了。那个时候如果添了一件新外套,那会马上穿上一蹦三跳地到小朋友那儿去显摆。
物质丰富了,得到的也容易了,也就少了那份期待和快乐了。
到了年二十八,家家户户开始剁饺子馅子,上午,走在村子里,你听吧,看谁家的声音大,那时没有这些绞肉机,馅子全靠一刀一刀地剁。
从这天起,基本上天天都要吃饺子,加上有那么多的零食加持,平时吃不上的饺子,那几天会吃到腻的想去吃点面条之类的家常饭。
但是这个饺子要一直吃到除夕,除夕早上就是下一锅饺子,头两碗会盛出来放到堂屋的桌子上,用来敬神。
春节前除了打扫卫生,蒸馍,剁饺子馅子,给孩子换新衣服,买走亲戚的礼品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贴春联。
以前没有这么多印刷的,都是在集市上买了红纸,让村里字写的好的邻居给写。
有的家里有上了中学的孩子,就会让自己的孩子来写。我就曾被写春联给折磨过,因为春联是要贴出来的,字写的不好会怕别人嘲笑,觉得很没面子,尤其是春节亲戚,邻居都会走动,看到的人会更多。
那一次看到家里买来了红纸,我每天会紧张地去看那红纸在不在,不在,说明红纸拿给邻居去写了。
如果还在,我会吃了饭就跑出去,但最后还是被我妈堵在了饭桌上,说春联要我写,去年是我哥写的。
没办法,最后我是硬着头皮,不得不写了,然后心中暗暗地想,过完年我就尽快把它们都揭掉。
等写好贴出去,好像觉得也没自己想象的那么难堪,也没有人说笑。反而看到院子里红红火火的,满有成就感的,可是我没成想,我没去揭春联,我们家的羊代劳了,门心上的春联都被它们给拽掉吃了。
不过由写春联这件事,我总结了一个经验,凡事千万不要没做之前就自我设限,事情有时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难,过了心里上的这道坎,再扛一扛就过去了。
写完春联,那就要贴春联了,这可是年三十一大早要做的第一件事儿。
那时贴春联可不是只贴门上,家里的物件基本上都会贴上。
床上贴身体健康,自行车上贴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粮食囤上贴五谷丰登,牛头上,羊角上,猪耳上贴百业兴旺,连门前的大树上也会贴一张出门见喜,灶台前贴灶神,灶神两边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灶神好像是我们那家家户户都要敬的,而且是唯一能叫出名字的神。
有关贴春联还要提的一件事是,如果当年谁家老人过世了,第一年不能贴春联,第二,三年不能贴红色的春联。
贴完春联,诸事交备,就可以安安心心过大年了。
接下来就是除夕守岁,在我们那儿一般是老年人守岁,他们会在屋内烧一盆火,就坐那边拨着火,抽着烟,一直到除夕早上,等着别人来给他拜年。
说到拜年,除了家里的小孩给爷爷奶奶拜年之外,早上吃完饭,家里的男丁也会带着小孩去邻居长辈那儿去拜年,这是整个村子里都会人来人往,最高兴的莫过于小孩,不论到谁家去,老人都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香烟,瓜子,花生之类的零食高高兴兴地说,不拜不拜,一边抓着零食往小孩的口袋里塞。我曾经还因为这个,还曾担心过,做裤子时口袋可不能做的太小哦,拜年时怕零食装的不多。
那个时候好像也知道亲疏好坏了,平时打交道比较多的爷爷奶奶,感觉和他们比较亲,还真是趴地上给他们磕头。
妇女们就开始在家准备中午的吃食,转了一圈之后,各回各的家,这时,我妈他们会做一大桌子菜,一大家人在一起欢声笑语,齐乐融融。这是一家人一年当中聚的最齐的日子,老人看到自己儿孙满堂,会倍感欣慰,小孩会因为有的吃玩,而倍感开心,有的家庭里平时有点小矛盾,也会在这个温馨的氛围内化为无形。
让小孩子开心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压岁钱。
一大早,最先给压岁钱的是爷爷奶奶,这时孙子辈的要轮流给爷爷奶奶磕头的。有的家庭条件好的,爸爸妈妈也会给压岁钱,不过一般到下午,这个压岁钱就会被爸爸妈妈拿去,除了当作压岁钱给了别人的,加上去走亲戚时挣的压岁钱,有的是换作开学后的书杂费,有的会被当作他用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爷爷孙子多,有一次没给钱,给我和我哥一人买了一个碗,那个碗上是一条红头青身的龙,我和我哥宝贝了好久,每次吃饭,不是用那个碗盛饭就不吃,直到我妈把饭再倒到这个碗里。
随着时代的变化,压岁钱好像已被注入了新的内涵,成了大人之间的一种攀比,成为过春节的一大负担,更有甚者,会因为压岁钱的多少闹矛盾。
大年初一全家在一起开开心心的过完之后,大年初二,所有外嫁的闺女都要回娘家,闺女,女婿,小孩一大家人都要回来给自己的爹妈拜年。
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两天留给双方的父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咱们中国人团圆的情节其实是尽孝,中国人在骨子里是讲求孝道的。
谁家子女多,这两天谁家就越热闹,这也是我们家庭一直崇尚多子多福的一个因素吧。
紧接着的几天要走动的亲戚就是小姑,姨妈等,舅舅家在年初二时顺带去过了。
春节,就这样在忙忙碌碌,开开心心中过去了。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仪式感越来越不明显了。
但仍能从中可以看出,咱们中国人不仅重孝道,也是处处体现出浓浓的人情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