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他们眼中的心理咨询师职业病

每个人对“职业病”的理解,都有不同有人觉得是习惯性、反复出现的行为,有人会发展到的具体的疾病。

图片发自App

这一次,了解了5个心理咨询师谈谈他们眼中,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

化名:文渊

心理咨询师,从业时间六年

图片发自App

“痔疮和发胖算吗?”

高强度工作,会有健康隐患。心理咨询需要全神灌注的工作状态,劳动强度大,所以一般每天的工作量都超过4小节,人就会很容易觉得疲劳,很累。

绝不是大众所认为的,坐在那里和人聊聊天,很赚钱。

再加上中国的执业环境还比较原生态,所以精力还要被不断地学习、督导所占用。

所以,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对身体和精力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比如痔疮,十男九痔,十女十痔。心理咨询不只是和来访者的一小时,写记录,督导,翻译,阅读,学习,都是坐着的,平均一天加上开车,15、6小时都是坐着的。虽然现在很多转为线上咨询,但基本专职很多心理咨询师依然坐在电脑旁回复来访者信息。

推荐心理咨询师们用硬质椅子,不然还会有患腰椎病、颈椎病的可能,还很有可能会发胖。

“朋友和同学,有心理问题都想咨询你。”

同学、朋友都知道你是做心理咨询的,但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当他们周围的人,甚至是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都会想到来找你。

这常常让我陷入两难之中,介绍他去收费咨询,他会觉得你不就是咨询师吗,为什么还转给别人,是不是不想帮我等等。自己想帮呢,又是伦理问题和关系的冲突,也无法进入到咨访关系中。

在煎熬了很长时间后,我学会的方法是让当事人直接联系我,我会直接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并做一些心理教育的工作。如果他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我也会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

但是现在仍然有些“职业病”的感觉,一有朋友和我说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我就神经紧张。这种关系比纯粹的来访者还难处理。

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分清咨询工作状态与生活状态。虽然心理咨询的很多技术方法和态度也与生活有关。但还是要把这些部分和现实生活区分开来。

比如,我是以一个了解专业知识的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并非心理咨询专业的朋友们。

我个人认为,心理咨询师们最常“患上”的职业病——容易抑郁。”

一方面,抑郁或焦虑,本来就是咨询师的个人特质之一。我观察下来,发现大多数咨询师都有一些这样的特质。也有可能是自己从事咨询行业的动机之一。

另一方面,咨询师自己和来访者一样,需要去穿越从阳光到阴暗的人性所有面。随着关系深入,你会发现心理咨询师所能做的除了“幸存”下来,能为来访者做的也是非常有限的,这时不时会让人感觉到无望。

这也许也是咨询师也需要去个人分析、去熟悉自己的原因吧。

也会很难正常交友,很多社会问题都会想一想再说话。

化名:F

婚姻家庭咨询师,在读心理学硕士

图片发自App

“心理咨询师要学会,怎么去帮自己设置健康边界”

当遇到亲友情况糟糕、陷入困境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想去帮忙。

我觉得大部分心理咨询师,都是有这样想要帮助人、控制不住想要帮助人的心,才会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成为心理咨询师后,不仅想帮助人,还有了能够帮助他人的能力。

但我知道想要帮助别人,不能强加到别人身上。不管自己多么想帮助别人,但是,生活还是别人自己的。就像是你有一个面包,但是别人吃了会过敏,你也不能硬把这个面包塞到别人嘴里吧?

帮助他人固然是好,但是选择权是别人的,要给他这个选择权。

有更加敏锐的双眼,有犀利的洞察力。

从事心理咨询其实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好处。能让我不带价值判断,尊重多样性的文化,更加愿意去探索多样性。

比如,我很喜欢一个人旅游,在旅行中我喜欢和陌生人聊天,了解当地人。

一个人去餐厅吃饭时,我喜欢观察其他人。我发现通常都是两个人去餐厅吃饭,我的大脑CPU就自动开始分析他们的行为举止和一些背景声音

——这一对是同事,这一对是结婚多年的夫妻,这一对刚开始谈恋爱,这一对是第一次约会。

在我与别人约会时,我的大脑总是转得很快,能够很快分析出一些东西。也是因为如此,常常第一次约会后,就不再见第二次了。这样一来我约会过很多人,但还没找到真正合适我的人,感觉就能难找到了。

我一般只分析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不会去分析朋友。我也曾对我的朋友说,我是你们的朋友,可以帮助你们,但我不是你们的心理咨询师,如果你们有心理问题,我会推荐别的心理咨询师给你们。

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有一次,我在旅行过程中有两个托运行李不见了。我就去找工作人员,循循善诱,我说:“出来玩,行李不见了,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对吗?”我这样说,工作人员就很能理解,立马帮我处理问题。

我还常常在遇到一些生气投诉的事情时,给客服打电话,然后我总会在最后加一句:“我知道我现在听上去很生气,但是我希望你能理解,我不是针对你个人,我是针对这样的事情。”

这样反过来安慰客服,都能取得客服的理解,也很快帮助我解决困难。

最经常“患上”的职业病,可能是难以划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咨询师会一直想怎么去帮助人。尤其是新手,没有经验,不能很好地划分界限,把工作带到了生活中,就影响了生活。

心理咨询师应该学会,怎么去帮助自己设置健康的边界(Health Boundary)。

需要知道在来接受咨询前,来访者的生活在进行,而在他们离开咨询室之后,他们的生活仍然继续在进行。来访者的生活最后还是要靠自己改变,而不是由咨询师去改变。因为如果来访者拒绝变化,那么改变就不会发生。

我认为这不是个职业病,应该是个职业习惯,关心来访者不是错,要学会设置界限,提醒自己保持适度的、健康的个人界限。

化名:S

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图片发自App

“不同流派的咨询师,职业病可能还不太一样。”

聊天的过程中,喜欢夹带心理学专业名词。

特别是和同行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比如说,我会对朋友说,我觉得你是一个特别好的客体,你真的是很抱持,可以深度共情我等等。有时候,就是第一反应,好像只有那个词汇更能准确表达我的意思。

渐渐地,我觉得还是和心理学专业人士聊天更加愉快。

和别人聊天,有时候也会冒出来:“你这行为还挺强迫的,我觉得你有点强迫性重复。”别人也是没办法理解的。

另外,因为同学、同事都是学习心理学的,朋友圈子也相对窄了一些。

不同流派的咨询师,职业病可能还不太一样。

我学SFBT(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其中"百分比思维"是一个核心的理念。

在生活中,我会经常采用打分工具。在对方表达意思不明朗的情况下,我都会用打分的形式具体化问题,更具体地理解。

"百分比思维"已经内化成我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在生活中很频繁地出现。思考问题不再是简单的两极思维,不是有或没有、是或不是,而是把问题当作在一个连续谱上,思考它处于哪个位置。

我认为,精神分析流派可能在和人相处时,更多地分析潜意识的动机、防御机制及一个人的早年经历等。CBT(认知行为治疗),可能和人相处时,会更关注别人不合理的自动思维、核心信念等。

在与人交流时,经常会使用反移情作为工具。

虽然不是在咨询情境下,但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受,基本就能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心理咨询师比别人更敏锐、更能觉察。因为心理咨询师能够分清楚反移情,能够帮助咨询师更好地了解一个人。

我们的感受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自己的投射,和早年的经历和早年重要他人的互动有关;另一种是我们的反移情,会假设。

因为咨询师会做自我体验,所以自己的问题解决的比较好,比较能清空,那么咨询师的感受不是投射,我们基本上就可以说是因为来访者带来的。

如果是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普通人,就没有办法区分是自己早年经历的投射,还是由他人带来的。


化名:W

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从业5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讲师

图片发自App

“用力过度:

对内过度探索自我,对外过度解释他人。”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师,职业病可能是会过度用力。

首先,对内过度探索自我。

很多新人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联想,或者有的会坚持记录梦境好几年,沉迷于解析梦境。

新手咨询师常常自我挖掘,不停觉察自己当下是什么感觉,甚至有的人24个小时都在自我分析。

这样很容易造成新手咨询师沉溺过去,沉溺于一大堆解释,消耗咨询师大部分的能量,而导致生活停滞。

很多人能够知道自己是谁,了解自己,但是没有力量去改变自己,太过沉迷于自我分析反而会限制自己前进。

这种职业病现象,常常发生在新手咨询师的身上。

对于过去,他们无奈自己没有能力变得很好,也抱怨在自己没有能力时父母没有帮忙处理好。对于未来,他们又担心以后能不能处理好,又害怕同样的问题会不会再次发生。

新手咨询师带着这样的无奈与恐惧,迫切希望自己一定要变得更好,故而导致用力过猛。

要知道,这样的职业病是一个慢慢削弱的过程,从一开始不放过自己,自我束缚,再到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直到自我解放。渐渐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明白理想的父母其实是一个愿望,可以被解释,但是永远不会被满足。其实我们是自己的导演,原生家庭只是为我们搭造了一个舞台,我们自己在上面上演喜怒哀乐。生活经验是一种材料,而生活不是材料的本身,它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过去的经历教会我们什么事情会导致什么样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变成一种预警,与我们的情绪、情感联系起来。或许很久以后,我们会忘记那些事情。但是我们会有感觉,情绪能把现在和过去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觉察这种感觉让自己想起了什么事。

我们可以觉察过去我是如何经历这些事情,现在和过去有什么不一样,过去可能只有一种方法,现在有十种方法。我们现在完全有余力去处理问题,有了掌控权,我们就有了选择。

我们与原生家庭分离,与过去分离,其实是哀伤的。但是,我们也要有能力放下,有能力活在当下,才有能力去建造未来。不经历接受现实的无奈,就不能超越自己,也无法获得力量,也无法传递给来访者生活的力量。学会放下,学会宽容。

建议心理咨询师可以保持一定觉察,找到自己的咨询师,去做自我体验,成为一个容器,越大程度地处理自己地问题,能留给来访者的空间越大,而来访者也越自由。

其次,对外喜欢过度解释他人。

这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当咨询师自我建设很好,能够妥善处理自己的事情时,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单刀直入地分析他人。就像是在做一台手术,他能够准确找到病根,在手术中下刀精准,但是,他没有缝合的力量,这就会让那个人更加痛苦。

第二种当咨询师自己都没处理好时,用自己的价值体系去解读他人。对方说了一句话,然后咨询师是这样的理解,再用自己不一定的价值系统去分析,给出自己的解释,严重地扰乱他人。

有时,可能咨询师会将自己对他人的解析在脑袋里留存,这样做比直接解析好很多,但是之后的行为也可能会基于得出的解析而受到影响。

在咨询室里,心理咨询师的思维应该更加贴近来访者。其实,我们并不懂得来访者的系统和语言。更好的做法,就是去澄清这个过程。比如有人提及“同志”,我就会问清楚:“你说的同志到底是指你的伙伴还是指你的同性伴侣呢?”

而如果是跟朋友相处的话,试着带着比较空的心,谦卑的态度,像是不认识他的状态。不要太过自信地以为是自己的朋友,就很熟悉很了解,而自己的理解力也很好。如果带有觉察的话,就试着去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朋友。

比如有的男生和女生在恋爱过程中,女生常常冲着男生发脾气你刚刚说话让我不舒服。这时也需要讲清楚,不是你说话让我不舒服而是你说的话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具体不舒服的情绪。

精分里有一句话,是说,不带抱持的分析是耍流氓。因为人和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个代沟,不要有先入为主、假设性的东西去提前判断。切忌过分自恋地以为自己身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经过2、3级考试,学了那么多,有许多专业知识,就能够完全地解析他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现在的样子一定是过去造成的。一定是过去在同一问题上所学会的处理方式不适用了,那么我们就要去探索过去的方式是什么、是怎么被建立起来的、为什么方法不再适用。

但精神分析并不是一定要去了解所有来访者从出生到现在的全部经历,而是关注来访者现在的困境,在必要时去更好地了解过去,这样才能推进未来。

化名:耀治(化名)

心理咨询师,七年从业经验

图片发自App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孤独的职业”

心理咨询师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表现更二。

表达情绪更加直接,高兴就是高兴,生气就是生气,就像孩童的状态。这是修通自我的阶段性的产物,学会了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心理咨询师都比较宅。

喜欢独处,自己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据我观察,很多心理咨询师都会选择养猫,在家养个宠物玩,而猫不粘人,依赖度也比较好。

心理咨询师在生活中会更加敏感,更擅长从个体的微观世界去体会周遭的关系。

比如在看电影时,能体验到更多维度的东西,我有时候会写一些心理学的电影影评。

就像之前的那部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我就很有感觉。大多人会认为这是讲战争与和平。我却从中体会到,当一个人不被当作真实的人而是符号时,真的很难受。在如今的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一个符号的存在,比如好学生、有钱人、好妈妈等。

心理咨询师永远在学习。

不管咨询师是什么资历,都要不停地自我体验、接受督导。有时我们会自嘲,说自己是“学习型人格障碍。”

我们这样的症状有“轻重”之分,“严重”的会去国外接受心理咨询专业训练,“轻一点的”就自己在家看看书,学习学习。

我们这一行没有靠吃老本活下来的,都要靠自己去学习,仅仅通过二、三级心理咨询考试而不继续学习,就是放弃发展。

对于这样的职业病,这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我自己觉得挺无奈的,毕竟人都是想休息、想好玩的,但是看到大家都一样,其他咨询师都在努力坚持,所以对这学习的过程也感到很享受。

这也是好事,是心理咨询行业前进的动力。

心理咨询师,还存在“群体性躁狂现象”。

就是当心理咨询师群体聚会时,大家都玩得很疯,跳舞也跳得很疯,讲一些行业黑话,拍稀奇古怪的照片。我们常常开玩笑说这是本我爆发。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平时都是一对一地和当事人或者督导师见面,中午一个人吃饭,咨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只能跟督导讲,不像普通工作一样是团队合作。

心理咨询师承受着太多无力感,甚至有时咨询过程中当事人的改变,和咨询师都没有关系。

然而,当咨询师群体聚会时,就能看到很多和自己一样的人,有很强烈的认同感,而心理咨询师大多都是包容和理解的人,所以在这个环境下,心理咨询师就比较容易“释放本我”。

大众一般觉得心理咨询师是理智的,所以可能从他们的角度,我们这也算是病吧。

图片发自App

讨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能够这样放到公众视线里去谈这件事,其实是一件好事。

对于来访者而言,来访者在面对新手咨询师时可能会警觉一些,来访者明白新手咨询师可能会犯的错误,会自我保护。

对于新手咨询师而言,知道自己今后可能会过度用力,在入行后也能够时常觉察自己是不是解释比以前多了,对父母也要批判了。可以减少焦虑,进行预防,这样很有指导性的意义。

你们眼中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都有哪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说他们眼中的心理咨询师职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