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第十五》17:怎样踏上个人精进的快车道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17:怎样踏上个人精进的快车道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先生说:相聚群居,终日不散,言谈不及道义,彼此专好卖弄小聪明,这样的日子真难熬呀!

钱穆先生认为这段话的“难矣哉”是“这真难了”的意思。

多数成年人,是无法理解这段话的。倒是那些还处在学龄期的少年人,更容易读懂圣人的意味来。这段话前半部分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恰是普通人所接受甚至所向往的生活方式,之所以后面说“难矣哉”——这样的日子难熬,是因为孔子是圣贤,不愿用这样的生活方式耗费自己的青春生命。

你若问那些少年人,你觉得这样的日子难熬吗?他们一定会说——不难熬。但你若问他们理解孔子的“难矣哉”吗?他们一定会告诉你——圣贤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相比较而言,少年人比成年人有更大的生命弹性。保持生命精进的姿态他们或许还做不到,但丝毫不妨碍他们理解和向往之。倒是成年人,经历了岁月的淘漉和磨洗,居然深信生活只有他们所屈从的那样一种姿态。

为什么“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孔子觉得很难熬,而我们却觉察不到他的难熬?

很显然,同样生而为人,同样学以成人。一定有什么拉开了我们和圣贤之间的差别,让圣人踏上了个人精进的快车道。

一、好古,敏以求之

孔子自述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大概是孔子的起点了。客观来讲,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起点。

不同的是,从这个起点出发,孔子坚持“学而时习之”,坚持“人不知而不愠”,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

如果拿今天的计算机做作比的话,孔子的“好古,敏而求知”实际是一种高效的输入。孔子的“输入”有几个特征:一是定向性强,聚焦在“好古”一个方向上,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的信息早已发展出了古今中外几个维度,不那么容易聚焦了。二是有韧性,长期坚持,不断努力。今天,虽然发展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但相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很少有人真正如孔子一般终生输入不辍。

二、述而不作

除了“输入”系统,孔子这台“超级计算机”还有一个系统——输出系统。

他老人家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说,只是用今人的话转述旧章,从不创始制作。对于从前,信而好之,可以把我私比成彭祖那样活到今天的古人。

认真琢磨一下孔子的这段自述,的确算得上一个很棒的输出系统。人常说“家有老,是一宝”,我们看我们身边的老人,很少会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相反的,他们会讲述自己从前面对问题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试图通过这样的讲述,梳理自己的人生,带给今人些许启示。

如果两千多年前有博客的话,孔子一定会是一个大量吸粉、吸睛的日更博主。

三、有朋自远方来——乐

除了输入和输出系统,孔子这台超级计算机还有一个特征——它是联网的。

老人家努力经营着自己高质量的朋友圈。《论语·学而第一》中,老人家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他看来,朋友是不拘远近,甚至可以跨越时空局限的。“好古,敏以求之”这样的“学而时习之”,本身就是一件乐事儿了。如果因为认同一样的道,能够在一起相互切磋,特别是那个和自己算得上同道的益友因为要和自己共同精进而自远方来,那简直算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了。

反过来,对于狐朋狗友、酒肉朋友,老人家向来是不以为然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对于孔子而言,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一方面是“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另一方面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难矣哉”,我们隐约可以看到朋友圈对于孔子个人精进的积极影响。

四、学而思、学而行

除了输入系统、输出系统和联网系统,孔子这台超级计算机还有一个“学而思”、“学而行”的自检系统。

老人家讲“学而不思则罔”不仅仅是在讲学思结合,也是在强调只有将所学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才能发挥所学的作用。学而思、学而行实际上都是一个自我内化的自检系统。

孔子的弟子曾子更是将这种自检系统直接升级成了日常的自我复盘系统。每天都要“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天将所学复盘,经常反省自己的学与行。即便是一台计算机,慢慢也会自我修复与升级,假以时日,发展出超乎我们想象的智能来应该是一种必然。

有了这四个系统,起点与我们相同的孔子,慢慢拉开差距到我们无法理解的程度。在他看来无法容忍、随波逐流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居然可以像慢性毒药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浸淫其中、浑然不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17:怎样踏上个人精进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