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随流水52:中锋与中庸

7月16日,周四,晴,21至31日

连续一周高强度的学习、锻炼,渐感体力不支。在兴趣、难度、坚持三者关系中,我一直搞不明白,如何使之达成平衡,或应侧重何者?如果不追求难度,就很难维持兴趣的浓度。而如果不停地对自己发起挑战,气虚体乏,畏难心起,就难以坚持下去。若只一味机械地坚持,只有量的累积,而无质的回报,就会对坚持的本身产生质疑。我越来越感到年轻对学习的宝贵——旺盛的精力、超强的记忆,到了中年,学习起来可就吃力多了。艰深的文字读不下二十页,就脑筋短路、腰酸背痛,严重时头晕恶心。这时,我会恨自己,为何就不能闭着眼睛抄帖,为何就不能慢悠悠地游上两千米,为何就不能读点浅显的小说、散文,为何总是对自己层层加码,榨尽最后一丝气力。我就是一个追求“嗨”感的人,不够嗨就不足以为人生。

【阅读】读邱振中著《笔法与章法》的笔法部分,以及诵读孙过庭《书谱》。

邱先生谈笔法主要谈笔锋的运动形式,将之分为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两部分。空间形式的变化包括绞转、平动、提按。时间形式的变化是指疾、迟、留驻等表现出的行笔节奏。在邱先生的眼中,绞转是很重要、很基本的古代笔法,在楷书形成以前,更准确地说,楷书的影响扩大到整个书法领域之前的笔法史,主要是绞转笔法的形成并发展历史。楷书成熟以后,提按在笔法中占绝对优势,造成了单调与中怯的弊病。要改此弊病,一要在提按上力求变化,二要从古代绞转中吸取营养。

邱先生在讲解绞转笔法中提出“复合锋”的名词。

“后来人们想用‘中锋’来追蹑晋人笔法,却并不知由于绞转的结果,锋端 并不顺着点画走向简单地移动,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处于点画之中,时而又移至点画边廓。因此这种笔法既不能称为‘中锋’,也不能称为‘侧锋’,如果强以名之,或许可称之为‘复合锋’。这正是点画边廓产生丰富变化的原因。”

许洪流先生却在“中锋”之外又提出一个“正锋”的概念。他认为许多人错将中锋理解为正锋。正锋是指笔锋始终在笔画中间的位置行走。而中锋却是指行笔时不断调控笔锋由侧归中。许先生所谓的“中锋”即邱先生的“复合锋”,而邱先生所谓的“中锋”恰为许先生的“正锋”。古人所谓“笔笔中锋”,此中锋是一种动态平衡,由正、侧锋相济而成,使笔锋“上下如引绳”,成为正锋。

清人王澍说:“所谓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开视频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王澍的观点,中锋之关捩在“换笔”。《九势》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换笔”之换,即“令”的具体化。笔心在点画中,便可向任意方向出锋。

由前人的“中锋说”,联想到“中庸之道”,中庸之中,亦是一种在运动中归“中”的“中”,而非始终静止在中位,《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人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中,时时与外部事物发生交感,怎么可能保持喜怒哀乐未发的状态,人要使感情释放出来,又能中节之,复归平静,这才是有活力、有修养的生命。所以说“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焉”。

书法并非小技,书法亦蕴含大道。我是从笔法原理,参透生命哲学。

【书法】孙过庭的《书谱》不仅是草书艺术的典范佳作,还是一部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临习此帖,就不能只追求字形、笔法等等手上技术,还应通读全文,领悟书道,提升艺术修养。

用文言写就的书法理论,理解起来比一般的文言文更难懂,其难度就类似于学外语的人,读某一专业领域的外文书,有些名词有特定的含义,不是熟悉日常用语的人所能顺利阅读的。书学理论中也有些词代表了特定的书写动作,还有一些书法界的特定的表述,所以,我选择了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有注释、翻译与解读的《书谱》版本,确保我不至于理解偏差。

除了诵读理解全文,还强迫自己看一字,临一字。进而看一行,临一行,最后看一页,临一页。每一次临写完,都要对着原贴反复修改。中午两小时,写了两张字,却只临了三行字。

还强迫自己悬肘抬腕书写,肘一悬,笔画就发虚,尤其写细的笔画,把控不好力,字写得差了许多,真丧气。相信悬上一周,笔画就会劲挺有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随流水52:中锋与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