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

关于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知乎上有一个高赞答案,是张飞关羽向刘备表忠心的一个小视频,大致内容是:

关羽曰:“关某虽一介武夫,亦颇知忠义二字。正所谓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关某平生之愿足矣。从今往后,关某之命即是刘兄之命,关某之躯即为刘兄之躯。但凭驱使,绝无二心。”

张飞曰:“俺也一样。”

关羽曰:“某誓与兄患难与共,终生相伴,生死相随。”

张飞曰:“俺也一样。”关羽曰:“有渝此言,天人共戮之!”

张飞曰:“俺也一样。”

读书与否,立见高下(本观点仅用于上述视频,并非有意抹黑张飞,明代卓尔昌《画髓元诠》记载,张飞擅长画美人与写草书。)

言归正传,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

图片发自App

一.读书能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你是否听说过这样的励志故事?爱因斯坦念小学时数学成绩只考了1分,后来他刻苦学习,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这样的故事或许会让人斗志昂扬,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因为德国的考试成绩评分采用的是6分制,1分为满分,6分为最低分。所以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前期愚笨后期逆袭的励志男同学,而是一个天赋异禀又一直认真努力的学霸。又如现在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桥段,医生问孕妇家属保大还是保小。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法律层面上,母亲是法律意义上的人,如果能救母亲而不救则属于医疗事故。胎儿并非法律意义上的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医疗层面上,在可选的情况下,救治母亲的成功率比救治胎儿的成功率要高得多。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医院根本不会问保大还是保小的问题,直接保大人。这些谬论充斥在我们周围,混淆视听,但我们可以在书中找到正解,判断正误。

图片发自App

二.读书能够让人拥有多样化的价值观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处在一定的地方和人际关系较稳固的圈子里,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人的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就会趋同。旅游的确是让人变得丰富的好办法。但有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被困囿在了柴米油盐当中,当暮年将至内心又开始渴望安定。退休夫妇环游世界的故事毕竟是他人的。这时候读书就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如果我们读书,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广阔而包容的,我们会开始认真地去思考甚至是批判我们周围已经形成的价值观,我们会变得不再那么狭隘,同性恋并不是不正常,它就和女孩子喜欢男孩子,男孩子喜欢女孩子一样,普通和平凡。我们或许会觉得世界上有些地区的风俗落后而残忍,但我们依旧会尊重他们的信仰。世界的包容与我们自身的包容,阅读是连接二者的桥梁。

图片发自App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并不是说读书多了,人的容貌就会有所改变,读书改变的是人的气质和气场。但是这不是书本的作用,而是思考的力量。因为思考,所以有主见。正如前面两点所说到的,读书能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能让人有多样化的价值观,那么这时候,他的思考就不同与他人那般肤浅和表面。他会有自己的判断,他清楚明了自己该怎么样去做,该如何做选择。这是一种不需要人云亦云,跟随众人的自信,不会因为自己与他人不同就揣揣不安,也无需在众人的附和中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这种自信与淡然,就是一种气质与气场。

图片发自App

如今已经不是一个开卷就必定有益的时代了,当我们在谈读书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明确我们说的到底是什么书。如果是畅销书,成功学,无脑言情小说之类的,那么这些书读得再多,也只能让我们打一段时间的鸡血,不久之后徒留一地的鸡毛。我们所指的书是指能给人指导,引人思考,或者扩充知识的书。比如《认知天性》,它告诉我们一些方法论,让我们拥有更加高效的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习的速度。《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做到高情商沟通,防止沟通中的“暴力”。还有史书《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史记》等,这些书可以让我们练就看破成败的眼光,养成敏锐的世情嗅觉。

最后,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取悦自己,如果读书是为了向他人显摆自己的学识,那么进入你的大脑的就只是苍白的文字和无用的道理。即使装了满满的一箩筐,也只是满满的一箩筐。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