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张三李四
大唐国境内,神都长安西南面二十里有座山峰,唤作南山,南山脚下,有条宽约三十丈的大河,唤作泾河。泾河围绕着南山,蜿蜒而行。河边有一村,唤作观音庙村。村中有一名樵夫张三,每日卯时(今凌晨5点至7点)去南山打柴,午时(今11点至13点)挑柴去长安城贩卖,而后返回家中服侍老母。一日,樵夫张三挑着一担柴,正行走间,忽见他的同村好友李四,正挑着一担鱼,二人便坐在路边的一块石板上歇息闲谈。原来那李四乃是一名渔夫,以打鱼做营生。二人攀谈间,张三见李四喜形于色,似乎遇到了什么好事。
樵夫张三问道:我见你喜上眉梢,莫不是遇到了什么好事?
渔夫李四道:不瞒兄弟说,我前几日的确遇到了一桩怪事,正憋在心里无人倾诉,今日便说与老兄知道。
那渔夫继续道:兄弟我以捕鱼为营生已有二十几年,每日便在这泾河下网捕鱼,拿到长安城贩卖,以供养一家老小。平日寅时(今凌晨3点至5点)下网,巳时(今凌晨9点至11点)收网,每日收成不过二三十斤花斑小鱼,运气好时,最多也不过四十来斤。到长安城变卖个几两碎银。
数日之前的一个傍晚,我锄完菜地后突觉困倦,勉力用完晚饭,服侍好老母妻儿,便靠在椅上打盹。忽觉身子恍恍惚惚,来到一座街市,只见那街市万人攒动,两边楼阁鳞次栉比,酒肆瓦场有如云聚,贩夫走卒、行商坐贾熙熙攘攘,红男绿女,善徒信众穿梭其中,真是一座繁华富丽的都城。我一眼便认得这便是我每日卖鱼的长安城,我顺着街道走去,不觉间走近一间铺子前,我抬眼一看,只见铺子房檐上悬挂着一块三尺长的匾额,上写着四个大字:天机神算。我心中一动,觉得每日下网捕鱼,收获全凭运气,若这天机神算真有些道行,且让他替我算一算何处下网,也好多收些鱼。即使他是个江湖骗子,也可当作一乐。
于是我便走进那间铺子,只见一长袍书生端坐在柜旁,那书生约莫五十来岁年纪,面貌清奇,虽须发微白,一身长袍却是纤尘不染,宛若天人。那算命先生见我进来,站起身来道:大哥可是要在下算一算你何处下网?
我惊讶万分,他怎么知道我要算什么?转念又想,他既是算命郎中,能算到我心中所想,也不稀奇。于是便道:老先生好道行,我乃是泾河边观音庙村的渔夫李四,每日在泾河下网捕鱼,已有二十余年,然每日收获不过二三十来斤,今得知先生妙算神机,还请先生指点迷津,让我多些收成,先生恩德,小人必铭记在心。
那书生道:河中鱼类同是大地生灵,与我等人类本无二致,你每日捕鱼二三十斤,既足够你赡养老小,又不致鱼类数量大减,此正是天道循环,奈何还不满足?
我说:我每日辛劳,却只够果腹,王公巨贾,出生便是金玉缠身。我李四勤恳半生,奈何无福报,此不为天道不显?
书生道:也罢,既是如此,我便传你渔猎之法:你每日寅时三刻下网,天起东风,你便在常下网处东偏六丈,天起西风,你便在常下网处西偏六丈,天起南风,你便在常下网处南偏六丈,天起北风,你便在常下网处北偏六丈。无风之时,鱼群不出,你便在家歇息。每日巳时二刻收网,且看收成几何。
我心中大喜,正待付那书生几钱银子,忽闻老母呼唤。一觉醒来,却是老母站在身旁,原来是老母见我在椅上睡着,恐生风寒,呼我去炕上睡。我回想方才所见,宛如亲历,浑不似梦中气象。
我怕老母忧心,便依言到炕上。第二天天还没亮,我算准时辰,依照那天算书生所授,寅时三刻,天起东风,我便在常去地点东偏六丈处下网。待到巳时二刻去收网。我只觉渔网甚是沉重,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渔网拉上,只见渔网中大大小小的全是鱼,竟比平日多了数倍,我又拉起其它渔网,也是如此。我约莫合算了一下,收成竟有一百八九十斤。我将鱼拿到长安城贩卖,竟卖了六两银子。后来几日,我仍然依照书生指点,果是日日收获颇丰。
古人云: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渔夫李四得高人指点,却不知是福是祸,且听下回分解。
二、 泾河龙神
泾河宽三十余丈,其深不可测,平日河面烟波浩渺,舟舰如云,河岸蜿蜒千里,参差亿万人家。自天地开辟以来,其不知福泽几多百姓。
泾河水神,常唤作泾河龙王,受命于天,掌管泾河长安段近百里方圆的水文气候。这日,听下属虾兵蟹将来报,近日南山脚下观音庙村附近水域的鱼群锐减,经查乃是有一渔夫李四每日打鱼两百多斤。河神惊道:观音庙村村民多以渔猎为生,捕鱼乃全凭运气,每日捕鱼数十斤,糊口果腹,无伤大碍。但此人每日捕鱼二百来斤,只此一人虽不足虑,但若其他成百上千名渔人也都每日也捕捞二百斤,恐怕我泾河里的鱼族有灭绝之忧。
泾河龙王得知长安街上有一神算,渔人之所以每日捕获甚巨,皆因受这神算先生指点,循其所授,下网的时辰和地点,恰好是鱼群出入时期。此事渔夫无罪,罪在这神算先生。
那河神化身为一青年书生,径往长安街的天机神算。
河神道:闻先生算尽天机,那渔人李四得先生指点,每日捕鱼多达十倍,先生真可谓学究天人。小生仰慕先辈风采,却有一事相求。
神算先生见那青年人举止不凡,不似寻常书生,便道:相公所言不假,老朽一时逞能,指点那渔人捕鱼之法,确是有违天道。如今技艺已传,悔之不及。
河神道:先生之言谬矣,捕鱼之道,虽凭运气,却也不乏聪明才智之士,暗察天象水文,推算鱼群来龙去脉,择地择时而网,收获自不是常人可比。今先生之能却又不同渔人,仅凭术算,便可得知何时下网,何时收网,真可谓神乎其技。小生却有一事须得先生算上一算,若是算得准了,我自有重赏,若是算不准,请先生卸了这天机神算的招牌,离开长安。
神算先生心中颇为傲气,便道:那便请相公出题。
河神道:眼观西天乌云遥挂,云迷山顶,雾罩树梢,明日必会下雨,请先生算一算明日何时下雨,点数几何,何时雨收?
神算先生微微一笑道:此乃天道,凡夫俗子怎能妄断天机,恕我才疏学浅,算不出。
河神道:既如此,我看先生乃是一江湖骗子,吾尝闻唐王治世,仁义为先,孔孟之道直达旷野八荒。四海之内皆夜不闭户而路不拾遗,长安城贵为唐国帝都,更是万诚之楷模,怎会有先生这样招摇撞骗的不肖之人?
神算先生道:相公说话太刻薄了些,非我算不出,实不愿与你争强斗狠。既如此,我便算上一算。我算准明日丑时行云,寅时响雷,卯时布雨,辰时雨收,雨点数为二寸三分又四厘。
河神哈哈大笑:那且看明日如何。
河神回到泾河龙宫,将那神算先生之言说与属下众人,众人皆哈哈大笑,均道:我泾河龙王乃是司雨龙神,执掌方圆百里内的水文天候,那江湖郎中竟大言不惭,敢妄言水文。却不较他自砸招牌?
众人大笑间,忽有虾兵来报:禀告大王,大天尊玉皇高上帝遣天使前来传达圣旨,传旨力士已到达前厅,还请大王速去迎接。
河神一惊,慌忙迎了出去,只见一名天宫力士手执圣旨,正待说些奉承话,却听那力士朗声道:高天上圣玉皇大天尊悬穹高上帝特降圣旨,大唐国泾河龙神奎丙接旨。河神慌忙跪倒,唱道:泾河龙神奎丙恭迎大天尊圣旨。
那力士继续唱道:高天上圣玉皇大天尊悬穹高上帝,制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大地四分,今有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南詹部州,那南詹部州乃是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多的是追名逐利之人、杀伐屠戮之辈,幸得唐王李氏一统天下,平祸乱而安四海,止纷争以定人心。天下虽定,百姓安居,然唐国自有其劫数,国都长安已有六月未雨,大半农人颗粒无收,若非长安自来富庶,存量颇丰,又又江浙湖广等粮仓应援,必有无数百姓遭难。今观唐王李氏勤政爱民,戒骄戒奢,该是劫数祛尽,特命长安泾河司雨龙神奎丙奉诏布雨,以解民困。明日丑时行云,寅时响雷,卯时布雨,辰时雨收,雨点数为二寸三分又四厘,不得有误。
唱完圣旨,那力士急忙离去。
只唬得那河神魂不附体,怎么大天尊圣旨中的布雨时辰点数与那算命先生丝毫不差。这便如何是好?
正焦急间,一蟹将上前谏言:大王莫急,我听那圣旨之意,乃是为解救长安农人干旱之苦,大王既是司雨龙神,只需明日布雨之时,略改动一点时辰和点数,既不违大天尊的本意,也不误长安百姓的耕种,又能胜过那算命先生,岂不是一石三鸟?
河神闻言也觉有理,但总觉违背大天尊的圣旨颇为不妥。后又权衡,自己身为龙神,怎可输与那凡夫俗子的江湖郎中。
第二日河神依昨日之议,果将那行云布雨的时辰推迟了一刻,雨点数也少了一分。话说那长安城久旱逢雨,个个喜出望外,均上龙王庙拜谢河神之恩。
待到雨收,那河神仍然化作一青年书生,去寻那神算先生。河神得意洋洋地道:先生之言果是不错,今日确有下雨,然行云布雨的时辰和点数却与先生昨日所言微有差处,先生以为如何?
神算先生道:输了便输了,相公意欲何为?
河神道:昨日你我相约,你若输了,便卸了这天机神算的招牌,离开长安。
神算先生道:我泄露天机,已决定不再行算,招牌自是要卸,然长安乃我生长之地,却不能离。
河神道:常言道,君子言出如山,你我同为孔孟门徒,你却怎的不守信诺?
神算先生道:相公气度,绝不似凡夫俗子,别人识不得,我却识得,你便是那泾河中的司雨龙神奎丙。你违背上天圣旨,篡改布雨时辰,克扣点数,乃是违反天条的大逆之罪,免不了要到那斩龙台上去挨一刀。可笑你还在这里逼迫于我。
河神听言,冷汗岑岑而下,忽的跪倒,央求道:小神一时意气,不识得先生之大能,以致违了大天尊的旨意,求先生救我一命。
神算先生道:你犯下天条,玉帝必会斩你,我却如何能救?
河神央求道:我掌管长安水文,敬天礼地,仁爱百姓,不曾作出什么妄行,长安六月未雨,乃是大天尊旨意,非我本意。求先生念在你我同居长安,顾一顾这桑梓之情,设法救我一命。
神算先生道:也罢,我有一法或能救你。
河神喜道:恭听先生指点
神算先生道:我已算准玉帝将于七日之后斩你,由斩龙台的行刑长官魏征亲自操刀,魏征自幼奇遇,得神仙指点,白日为唐王驾下中书左丞相,夜里便回天宫任那斩龙台的行刑长官。久闻唐王仁义,你若求得他向魏征说情,料来魏征会给唐王陛下情面,便不去斩你,也未可知。
三、梦中斩龙
河神大喜而去。仍化作书生,来到长安泰灵宫承德殿前,求见南詹部州大唐国主唐王李世民陛下。此时那唐王陛下梦出宫门,步入花阴,见泾河龙神化作人相,上前跪拜,口呼:陛下救我,陛下救我。
唐王道:你是何人?寡人如何救你?
龙神道:陛下是真龙,臣是孽龙,臣犯了天条,上天将会斩我,唯陛下可救我。
河神将事情原委详细告知唐王,求唐王劝说那魏丞相行刑时网开一面,别去斩杀自己。
那唐王果是仁慈,见司雨龙神布雨施救百姓,又曲尊来求,当下便答应了。当夜,左丞相魏征睡梦之中,果有天使传达上天旨意,泾河龙王违抗圣旨,篡改时辰,克扣点数,犯下天条,命斩龙台行刑官魏征于六日后酉时三刻处斩泾河龙神云云。
话说龙神求得唐王相助,深感神算先生献计之功,便前往长安街神算先生铺子去,只见那铺子已变成一间酒馆,天算先生已不见踪影。
那唐王果是守信之人,处斩当天午间,便邀请魏丞相到御花园下棋吃酒,从午时一直饮到申时,魏征心知晚间有要事,几次欲作辞别,但见唐王陛下兴致勃勃,劝酒下棋,不忍拂其意,直到酉时,唐王陛下仍无倦意,只是劝魏征吃酒下棋。魏征吃了数十杯,早已烂醉,便伏在桌上呼呼睡去。唐王见魏征睡着,心知答应泾河龙王之事已成,也不唤醒。
待魏征醒转,忽悠秦琼、尉迟恭来报:陛下,真是奇事,千步南巷,十字街口,云端上突然掉下一颗龙头,说罢,将一颗龙头送上。唐王一看大惊,这不是前夜梦中所见的龙神?
却说魏征恍恍惚惚,颤颤巍巍,一缕魂魄走到斩龙台边,果见四名力士已将那泾河龙王押负在龙头铡上,只待刽子官行刑。
那魏丞相乘着八分酒意,执起屠龙宝刀,忽的一刀下去,只见那泾河龙王的头颅应手而落。好一头上天入海的龙神,就此绝命。
正是那:手起刀落处,龙首着地时。叹人间英魂烈魄,一载荡悠悠。
待得天明,唐王问道:丞相昨日饮醉,是寡人命人将丞相送回府中,不知夜间可曾休息好?
魏征道:谢陛下关心,臣昨夜却是多梦,还斩了一头龙,便是那泾河司雨龙神,其犯下天条,臣受玉帝圣旨,已于昨夜斩之。
唐王大惊,心知不妙,本以为饮酒对弈能够拖住魏征,哪料到他竟梦中斩龙。
四、唐王遭难
却说那泾河龙神死后,怨唐王不守信诺,未能劝说魏征,魂魄不散,将一口怨气撒在唐王李世民陛下身上,当夜子时,化作一只半人半龙的妖物,直入唐王寝宫,室内烛火已熄,只墙角燃着一盏长明灯,火光明灭飘忽,又见唐王正待就寝,忽的疾冲而前,对唐王道:狗王好阴险,曾答应救我性命,为何言而无信?
唐王突见一头半人半龙的妖物在空中盘旋,张开血盆巨口,张牙舞爪似要将自己一口吞下,登时吓得魂飞天外,只欲大呼护驾,然梦中难以发声,只觉浑身瘫软,正欲闭目待死,忽见一朵彩云飘至,上有一妙善真人,稳坐莲台,祥光霭霭,左手持一素色净瓶,右手拈一翠色柳枝。唐王虽不信佛宗,却认得那是南海观音尊者,忙大叫:菩萨救我,菩萨救我。
那观音尊者轻挥柳枝喝道:孽障,还不退下,你犯下天条,天要斩你,与大唐陛下何干?
那孽龙大惊,慌忙退去。
观音尊者道:大唐国主,你有此劫难,乃是早已注定,究其根本,非孽龙所致,孽龙易除,你之罪业难除,须你亲身履历,方可化解。
寝宫外数十名护卫听闻陛下呼叫,疾冲入房中,昏黄的灯光闪烁不定,却依稀可见唐王陛下缩身在床角,双目圆睁,手指墙壁大声呼喊:快擒住这孽龙,快擒住这孽龙……护卫望向墙壁,却只是一幅壁画,画上是一头苍龙翱翔九天,只是那龙绘得栩栩如生,双目如电,竟似要破壁而出。
此时便有贴身内监上前安慰:陛下宽心,那只是一幅画,并非真龙。又有人点亮墙壁上的烛火,室内登时明如白昼,唐王见护卫侍立在旁,内监低声安慰,又见室内陡亮,心下略宽,忙摄定心神,再看那墙壁,果是一幅壁画,那凶狠的孽龙竟无影无踪。
往后数日,唐王每待入睡之际,那孽龙都来侵扰,便让力士将那壁画撤去,并点亮九九八十一支烛火,照得唐王寝宫亮如白昼。但那孽龙仍在唐王梦中侵扰。唐王每日便在噩梦中惊醒。又教尉迟恭和秦琼卸下重职,作为贴身护卫,专在夜间护持。那尉迟恭、秦琼乃唐王驾下猛将,先前随唐王冲锋陷阵,手下冤鬼无数。
尉迟恭道:陛下创立江山,杀人无数,何惧鬼乎?二位将军神威,当夜那孽龙果然不敢前来。唐王道:寡人连日无法入寐,幸得二位将军守护。只是二位将军劳累,寡人心中不安。便命丹青圣手闫立本照着秦琼、尉迟恭模样,绘制真容,贴于门上。以镇恶鬼。
至此,民间渐有以秦琼、尉迟恭画像为门神者。
二位将军画像果然能镇孽龙,那孽龙夜间未敢前来滋扰。然唐王心魔未去,仍是水米不进。有太医言道:陛下脉气不正,五脏虚空,恐只有七日之寿。
宫中又放出榜文,欲招个有大法力的法师,助唐王驱除恶鬼。两个月来,法师倒是请来了十几名,又是洒鸡血,又是镶金刀,又是铺黄豆,法师一阵劳神费力,唐王仍是难复旧观。又有人道:孽龙虽去,当面平定四方之时,杀戮太重,恶鬼易除,心魔难去。
唐王形容枯槁,神魂憔悴,就此因惧而病,缠缠反复,终于一病不起。
五、地府游记
话说唐王病重,正弥留之际,忽见一黑一白二位无常推着一座金色龙撵,模样与金銮殿中自己皇帝宝座别无二致。唐王觉得奇怪,常人都说黑白无常乃是阴间索命鬼,操着一对勾魂锁,善勾人魂魄。哪知这二位无常却推着自己的宝座。正待询问,只听无常道:陛下安好,我冥界地藏王大法师菩萨有请唐王陛下往地府一游。陛下请上座。
唐王道:吾常闻黑白无常者,善使勾魂索勾人魂魄,二位却如何架着寡人的御座?
黑白无常道:自盘古开辟,娲皇造物,宇宙遂分为天地鬼三界。天界有三十三重天,由高天上圣玉皇大天尊和上清太上老君掌管,乃天地万物的主宰。鬼界由我地藏王法师掌管。而人界又分为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南詹部州,由人王掌管,而这人类大都集中在南詹部州,今有李氏唐王陛下威加四海,一匡天下,人界三百三十大小国尽皆臣服,陛下乃是人王,与我冥界地藏王法师同为三界主宰,我等小差,怎敢用勾魂索勾你?便请陛下上座。
唐王道:二位无常大人星夜前来,莫非寡人阳寿已尽?
无常道:陛下宽心,此次陛下虽遭逢恶鬼,然阳寿仍有二十载,我二人奉地藏王法师旨意,请陛下往冥界走一遭,十二个时辰后,必当恭送陛下还阳。
唐王不再询问,坐上了龙撵,只觉一股巨力推向龙撵,眼前事物快速倒退,由实而虚,由虚而无,终不可见。不知过了几时几刻,唐王忽觉阴风阵阵,彻骨生寒,遂与无常举步前进。忽见一座城池,巍峨耸立,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冥地府关”五个大字。那无常将白幡摇动,拾阶而上,引唐王径入城中,顺街前行。忽见那街旁有先父李渊、先兄建成、故弟元吉,以及一众被李世民斩杀的李氏子孙。三人大呼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那建成、元吉奔上来揪打索命。唐王躲闪不及,被他扯住。幸有无常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等人,唐王方得脱身而去。
行到数里,见一座碧瓦楼台,辉煌壮丽。唐王正在外面观看,只见前方环佩叮当,四十八名鬼使分列两旁,又有二名判官提前引路,后面却是十代阎君降阶而至,便是那: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十王出了森罗殿,躬身前进,迎迓唐王。唐王谦下,不敢前行。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统摄万民,与我主地藏王菩萨同辈,我等是阴间鬼王,算起来还是陛下的臣子,何须过让?”唐王道:“寡人乃凡夫俗子,岂敢妄论阴阳人鬼之道?”。寒暄罢,唐王前行径入森罗殿上,又与十王礼毕,分宾主坐定。
约莫片刻,秦广王拱手道:人死之后,魂魄羸弱,即使他泾河龙神乃是受命于天,臣闻陛下曾征战四方,交锋破敌,杀伐决断,往往一言而决,又有九龙真气护体,怎会沾染那泾河龙神冤气?
唐王叹道:那河神的魂魄当真霸道,寡人曾受那泾河龙神之托,许诺救他一命,本意乃是借饮酒对弈,拖住魏丞相,使之无法抽身斩龙。然左丞相出没神机,竟一梦而斩,又是那龙王犯下天条,上天降罚,罪之当死,岂是寡人之过?
秦广王道:如此说来,陛下乃是蒙受不白之冤。臣观悦生死簿,自那龙神出生之时,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将死于于魏丞相之手,阳寿四百四十又四载,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强辨,定要陛下来此三曹对案。我等已送他去轮回转生去了。今有劳陛下屈尊前来,请恕我等催促之罪。
说罢便命生死判官取南斗星死簿来,验看唐王阳寿几何。那判官翻了数页,但见南赡部洲大唐唐王国主李世民注定薨于贞观一十三年,正是本年将死。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再将簿子呈上。十王从头一看,见唐王名下注定薨于贞观三十三年。
秦广王问:陛下即位几年了?
唐王道:寡人二十九岁即位,至今有一十又三年。
十王齐声贺道:陛下阳寿应有二十载,可喜可贺。
唐王与十殿阎罗述说一阵,甚是投机,不觉已过数个时辰。
唐王道:方才无常使者说寡人需游历十二时辰,莫不是已到?
十王道:我等只顾与陛下叙话,竟忘了此节。说着便命黑白无常恭送唐王还阳。
那黑白无常执着一对招魂幡,在前引路。崔判官随后保着唐王,径出幽司。唐王举目而看,却不是来时旧路,问无常道:“此路差矣?”无常道:“不差。阴司里都是这般,有去路,无来路。如今一则请陛下游观地府,二则教陛下转托超生。”唐王只得随他两个引路前来。
行径数里,忽见一座高山,阴云垂地,黑雾迷空。唐王道:“崔先生,那是甚么山?”判官道:“乃幽冥山。”唐王悚惧道:“寡人如何敢去那等地方?”判官道:“陛下宽心,自有臣等引领。”唐王战战兢兢,相随三人,上得山岩,
唐王全靠着那判官护持,过了阴山。前进又历了许多衙门,处处皆是哭声振耳,悲号惊心。唐王又道:“此是何处?”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唐王道:“寡人常闻十八层地狱,却不知是哪十八层?”判官道:“乃是吊筋狱、幽枉狱、火坑狱,颖都狱、拔舌狱、剥皮狱,磨捱狱、碓捣狱、车崩狱,寒冰狱、脱壳狱、抽肠狱,油锅狱、黑暗狱、刀山狱,血池狱、阿鼻狱、秤杆狱。
唐王抬眼只见:哭哭啼啼,凄凄惨惨,皮开肉绽,脱皮露骨,折臂断筋,挖眼剜心……都是那些花言巧语、欺压良善、谋财害命之人,堕落千年永不翻身。
唐王心中又惊又怕,不觉冷汗涔涔。
进前又走不多时,又走过奈何桥,见一长队,人人容颜枯槁,二目无光。长队尽头有一老妪,拿着一把葫芦瓢,正给每人分一碗汤水。
唐王道:这些是何人?
催判官道:这些乃是阳寿已尽之人,却还不是我阴司的鬼魂,待得走过这奈何桥,饮完这孟婆汤,前世诸事尽然忘却,那便是我阴间鬼物。
唐王等人从那长队旁走过,孟婆忽然道:这位相公,且饮一碗孟婆汤,好教前世恩怨尽作尘土。说着把一碗黑水递给唐王,唐王见那孟婆长相可怖之极,又惊又惧,只呆望着崔判官和二无常,盼三人解围。
崔判官喝道:孟婆无礼,此乃大唐国主皇帝陛下,是我幽冥界地藏王法师的上宾,我等奉法师之命送他还阳,尔还不让路?
孟婆急忙闪开,躬身让行。
六、唐王还魂
话说唐王等人过了奈何桥,前又到枉死城,只听熙熙攘攘,聒聒噪噪,忽有人喊道:“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唐王听叫,心惊胆战。见一伙断手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上前拦住,都喊道:“还我命来!还我命来!”慌得那唐王东躲西藏,只叫:崔先生救我!崔先生救我!
判官道:陛下,这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都是陛下当年征战四方时留下的杀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陛下得施舍些钱钞与他们,方才救得。
唐王道:寡人只身到此,却哪里有钱钞?
判官道:陛下,阳间有一人,有金银若干,在我这阴司里寄放。陛下可先借他一些,散给这些饿鬼,方可得过。
唐王问道:此人是谁?
判官道:此人姓张名道源,他有十三库金银在此。陛下若借用过他的,到阳间还他便可。陛下乃一国之主,富有天下,料得他必肯借与陛下
唐王喜道:莫不是河南开封府人氏,今年五十又四岁?
判官道:正是,陛下认得他么?
唐王道:此人正是我大唐国师,有通神之能。乃吾之心腹。
判官道:既是陛下爱卿,那更是无碍
唐王遂立了借条文书与判官,借张道源金银一库,着鬼差尽行分散给这些孤寒饿鬼。判官又吩咐道:“这些金银,汝等可均分使用,放你大唐爷爷过去,他的阳寿还早哩。我领了十王旨意,送他还魂,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法会,度尔等超生,休要再生事端。”
众鬼闻言,得了金银,俱唯唯而退。判官令太尉摇动招魂幡,领唐王出离了枉死城中,直奔超生的所在,只见前方有四盏门,门楣上均有字,一门上书王道,一门上书人道,一门上书贱道,一门上书畜道。
判官道:陛下,此处乃出头之处,超生之门,这四盏门分是四种投胎之所,陛下为人王,洪福齐天,自然是走这王道。
判官又道:陛下到阳间,千万勿忘了做个水陆法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陛下当年有不善之处,也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江山永固,帝业延绵。
唐王拜谢道:多谢三位指引之德,寡人必不忘三位教诲。
唐王遂进了王道,只觉飘飘荡荡,恍恍惚惚,已得见长安城外的官道,自永辉门进入便是长安城,见长安城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行人不知几万计,果是一座繁华富丽的都城。又从泰安门入,便是皇城,再往前面,便是初阳宫太和殿,既是唐王寝宫。唐王入得太和殿,只见驾下徐茂公、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马三宝、程咬金、高士廉、李世绩、房玄龄、杜如晦、萧瑀、傅奕、张道源、张士衡、王珪等两班文武大臣,东宫太子与皇后、嫔妃、宫娥、内监,都在殿前举哀,便要晓谕天下,皇帝驾崩,欲扶太子登基。只有魏征在旁道:“列位且住,不可,不可。假若惊动州县,恐生不测。且再候一时三刻,我主必还魂也。
礼部侍郎许敬宗道:魏丞相言之甚谬。自古云:泼水难收,人逝难返,我主早已仙逝,你怎么还说这等虚言,惑乱人心,是何道理?魏征道:“不瞒许大人说,下官自幼得授仙术,穷究天人,推算甚明,昨日夜观天象,东南方日曜星晖芒闪烁,四周隐有紫气,乃是我主王气未散。
唐王进得寝宫内,只见素幡飘荡,人人头戴孝巾,一群丫鬟太监跪在床前战战兢兢,一群太医侍立在旁唯唯诺诺,一群嫔妃皇子伏在床沿哭哭啼啼。
唐王心惊:原来他们当我已死,准备做丧事。幸得回来的早,又有魏丞相力排众议,推迟下葬,要是晚来一时三刻,被他们封在棺椁之中,那便是有死无生了。
唐王见自己遗体躺在塌上,眼窝深陷,口唇紧闭,形容枯槁,实不似活人。心道:果是一具死人,难怪他们要做丧事。便一头扎进肉身中。
众人正在哭泣间,忽听得唐王喊道:饿煞我也,饿煞我也。众人皆抬眼一看,见唐王睁开双目,双手撑在塌上,正欲起身。
众人又惊又喜,有人哭得更加厉害,一时忘了通报给殿前大臣。幸得贴身内监高力士心思明澈,见陛下醒转,闻得陛下说话之声,又见陛下虽容颜憔悴,双目却有神采,方知魏丞相之言不虚,陛下果是还魂了。他急忙奔驰殿外,向一众文武大臣、宫娥嫔妃、王子皇孙喊道:陛下还魂了,陛下还魂了。
却说唐王陛下还魂,众人皆是喜气洋洋,举丧之物早已不知去向,换作了大朱红的灯笼彩带。片刻间,与先前景象已是判若云泥。
唐王有太医精心调养,不过半月,已复先前模样。对众人说起这一日一夜的情形,仍惕然心惊。众人听得陛下在阴间遭遇恶鬼兹扰,便有人心想真是佑我主大难不死,又有人想乃是陛下早年杀业太多,如今被恶鬼所扰。众人各怀心思,一时无言。
忽有人道:须作一场法事超度恶鬼,以保我主平安。
唐王喜道:正该如此。抬眼一观,见说话之人正是左威卫大将军张道源。
唐王道:张爱卿好计策,寡人还阳之时,冥殿十王对我千叮万嘱,务必要作一场水陆法会,超度那些无主冤魂。寡人在阴间还向你借了一库金银,未得你允可,却是抱歉。
张道源道:陛下哪里的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那些金银乃是陛下恩赐,岂敢言借?
七、江流神僧
却说唐王还魂后,果然遵守承诺。命丞相房玄龄发一道圣旨,召天下出家人于三月后聚集神都长安,观看水陆法会。又寻一名得道高人,前来主持法会。
其时,道教盛兴,道宗之名播于四海,虽山间牧童,黄土耕夫,亦知太上道祖。又有玉皇大天尊悬穹高上帝乃道家巨擘,各路仙家多半属道教,三界之内,无不以道教为尊。而佛教由西汉传入中土,只西牛贺洲的佛老如来尊者所在的灵山,是为佛教圣地。民间亦是多道观而少寺庙。天下道行高深的修道之士,多如过江之鲫,出类拔萃者亦是成百上千。然唐王忆起地府阎君的嘱咐,须得由一名佛教高僧住持,方可保法会功成圆满。佛学本就衰微,又那里去寻找佛法精深之人?
大唐国威加海内,政令通达,每五十里设有驿站,配六百里加急骏马,专用来传递文书,不用半月,皇帝圣旨已达最偏远的州县。天下修道修佛之人,无不云聚长安。不到两月,神都长安便聚集了数万方士。一时间长安街头摩肩接踵,旅舍宾馆更是人满为患。好一座繁华富丽的神都长安,熙熙攘攘更胜从前。幸得坊间传闻,江州伏龙寺有一神僧,年岁不及三十,却是通晓诸般佛法,夜间与佛陀相会,其人七窍玲珑,是为天下第一僧。右丞相房玄龄身领重责,正忧愁高僧难觅,听得此传闻,便亲下江州,拜访这位少年神僧。
江州西接庐山,东启洞庭,北连长江,乃是自古第一等钟灵毓秀之所在。
伏龙寺偏居江州西南角,以庐山为背脊,以赣水为经络,建刹数百年,不知出了多少佛门大贤。其时,伏龙寺住持苦智禅师,乃是当地有名的高僧大德。时年苦智禅师出山普渡佛法,顺赣水支流南下,一路尽是青山秀水,野鹤闲云,颇得其乐。忽见江心一点黑斑明明灭灭,苦智禅师定睛细看,似有一物浮于水面,悠悠荡荡朝岸边游来,苦智禅师待得那物游近,原来是一个木盆,上有一件金丝绣被,忽露出一个小圆脸蛋,竟是一名婴儿。苦智禅师端起木盆,见那婴儿小脸惨白。显是饿极。顿起慈悲之心。抱起婴儿,见婴儿怀中有血书一封,书曰:
万福!妾原本长安相国杜府次女,配与新科状元陈公光蕊,我王陛下命光蕊为江州刺史,妾随夫赴任江州,于赣水遭遇水贼,夫为之害,妾脱身不得,为保全腹中胎儿,不得已委身与那贼。那贼子窃我夫之身份碟符,偷梁换柱,假冒江州刺史已六月余。妾十月怀胎,卧薪尝胆,如履薄冰,幸得孩儿无恙。然终日惴惴,恐贼子加害吾儿,又觉愧对亡夫,千回百转无以释怀,但觉无路可续,唯有一死以报光蕊。妾既身死,吾儿必难幸免,与其死于贼手,但盼上天眷顾,得遇慈悲,扶育吾儿长大成人,十八年后,教他认祖归宗,大唐相国府杜公天贵必会领兵擒贼,亦不会忘慈悲养育之恩。吾儿左臂内有胎记,状若梅花,乃吾族历代相传,说与吾父,其便知之。妾陈杜氏泣血拜上!
苦智禅师读罢叹道:原来是如此命途多乖的女子,我观江州刺史陈光蕊颇不似读书之人,虽精明干练,却有三分匪气,原来果然不差。却又不知相国小姐为何要一十八年后再认祖归宗。又见血书下注有婴儿生辰,翻起婴儿左臂,果有一梅花状胎记。
苦智禅师遂将带回男婴伏龙寺,并为其取名江流,为水中流来之意,后尽心抚育,视如己出。
江流长至五岁,始识文断字,七岁出家,随苦智禅师研读佛家经典,好一个过目成诵,七窍玲珑的江流僧。十岁熟读《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大藏经》、《波罗密心经》等佛教经典。十五岁已通晓诸般典籍,融会释家要义,成为伏龙寺第一修士。长至十七岁,更出落得挺拔匀称,肩宽体长,面如冠玉。每与师傅开坛讲法,必有江州合州僧侣倾巢而至,亦常有妇人一旁窥探。
这日,右丞相房玄龄微服下江州,不惊动地方州县和沿途百姓,径往伏龙寺。伏龙寺依山而建,两侧各有一座山柱,似长枪大戟,直刺苍穹。寺前赣水如一头青龙蜿蜒而过。房玄龄博闻强识,熟知佛道典籍渊源,见此情景心道:果然称得上伏龙二字。伏龙寺住持苦智禅师听说唐王驾下右丞相亲身到来,要见江流僧,忙不迭命江流僧沐浴更衣。
房玄龄道:禅师,吾此次来江州。未惊动地方,繁文缛节尽可免去。
苦智禅师即命江流前来面见房丞相。房玄龄见江流僧年方二十,虽名声在外,不免心存疑虑,便存心考验。
房玄龄道:吾尝闻,佛法渊深,圣僧竟然以弱冠之年,贯通无量大法,真是天纵奇才,只是不是虚实如何?
江流僧道:佛法讲求顿悟,有缘者朝阅佛典,暮悟众妙,有人一生求索,也难以窥其门径。
房玄龄点头道:佛从何处来?
江流僧道: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房玄龄道:何谓禅,何谓如来
江流僧道: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无处不是禅,无处不是如来。
房玄龄道:时有风吹烛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烛动,议论不已,何也?
江流僧道:风未动,烛未动,乃檀越的心在动。
房玄龄道:一人甲往观音庙中参拜,见另一人乙正参拜。甲问曰:何求?乙答曰:求己。乙者谓谁?
江流僧道:乙者乃观音也。
房玄龄道:佛家有云,天道轮回,报应不爽,何谓轮回?
江流僧道:“这一日,麋鹿饮于溪,苍狼扑之以食,餍足尚未离去,一猛虎至,苍狼力弱,遭猛虎吞噬。猛虎踌躇满志,欲返归巢穴,忽一猎户至,猎户骁勇多智,以药箭钢叉刺死猛虎,乐而返,怎奈山路陡滑,猎户失足而坠,粉碎尸身散落草莽之中,虫豸蚀咬,须臾化为枯骸。虫豸朝生暮死,躯壳朽坏而归尘土,来年尘土中草木重生,这一日开花结果,终又引来麋鹿。此为轮回。
房玄龄道:昔年佛祖割肉喂鹰以救雏鸽,雏鸽虽获救,然苍鹰又会去捕食更多的雏鸽,此不为助纣为虐?
江流僧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雏鸽是众生,苍鹰亦是众生。若不救雏鸽,雏鸽会死,若救雏鸽,苍鹰必会饿死。当此之时,佛祖舍身割肉以喂鹰,乃是我佛的大慈悲。
房玄龄道:但凡有灵之物,均是贪生畏死,雏鸽如是,苍鹰亦如是。更有炼丹服药者,以图避死延生。佛曰:生死无常,何谓无常?
江流僧道:佛见一老妪悲泣不止,问曰:为何哭泣?答曰:子新死。佛曰:佛可救汝子。老妪大喜,忙问:如何救得?佛曰:有一种火,名为常火,你只须寻得常火,便可救汝子。老妪问:何处有常火?佛曰:你到方圆五十里,遍访百家,凡家户中无生老病死者,汝取之刀石火,此便为常火。老妪喜而去。十日之后,悻而归:我遍访百家,无一人有常火。佛曰:户户皆有生老病死。此为无常,亦是有常。
房玄龄欣然叹服道:果然是我大唐第一修士。吾乃唐王驾下右丞相房玄龄,奉我王之命,前来请禅师两月之后赴神都长安主持水陆法会。勿要推辞。
江流僧道:原来是“房谋杜断”之房丞相,小僧眼拙,竟不认得。二人客套一番自是不提。房玄龄与江流僧约定,江流僧三日之后启程,由江州刺史陈光蕊派两路仪仗队护送。到达长安后,还须共商法会细节处。
房玄龄传得旨意,即时便启程回京。江州刺史陈光蕊收到丞相移文,命其护送江流僧赴京,才知右丞相房公到得江州,自己竟未亲身拜见,深感遗恨。
八、水陆法会
民谣有云:
都城大国实堪观,
八水周流绕四山。
多少帝王兴此处,
古来天下道长安。
………………写点描写大场面的文字,写不出来了…………
……………………………………………………
江流僧高坐莲台,口诵至妙,真是金口玉言,舌灿莲花。
………………再写点描写江流僧念经的文字,实在写不出来了…………
…………………………………………………………
忽有一朵彩云飘至,上有一妙善真人,稳坐莲台,祥光霭霭,左手持一素色净瓶,右手拈一翠色柳枝,众人认得,乃是救苦救难南海观音尊者,自江流僧以下数千佛子,忙伏地参拜。众百姓、众宫女兵甲、王公贵胄大多笃信道宗,于佛教神袛并无敬畏,见观音尊者降临,只是肃然不语,却不跪拜。只唐王感念观音尊者曾梦中相救,驱走孽龙,忙躬身下拜。众人见唐王下拜,亦随之下拜。
观音尊者道:大唐国主李世民,我让你亲身履历,以销罪业。不知你在何处履历,所见所闻者为何?
唐王道:寡人游历冥界,见黑白无常,见勾魂判官,见十殿阎君,见鬼差,见生死簿,见鬼门关,见枉死城,见奈何桥,见先王李渊,见先兄建成,见故弟元吉,见六十四处烟尘之王子,见七十二处草寇之首领,又见一十八层地狱,八十一般酷刑,处处销人骨肉,件件蚀人魂魄,实乃是世间第一等可怖可惧之地。
观音尊者道:那你为何在此作这水陆法会?
唐王道:寡人还阳前允诺十殿阎王,还阳后必会作一场水陆法会,超度那些无主的冤魂,以佑我李氏两千永固,帝业永祚。
观音尊者道:法会有多少僧侣?设几座香炉?诵的是何种经文?
唐王道:水陆法会由寡人右丞相房玄龄操办,他亲身至江州请来伏龙寺高僧江流神僧,自江流僧以下,共计二千七百九十八名高僧,有道宗修士一千三百九十九人,观阅法会盛况,有宫娥、侍卫、官员约二千人,另有长安百姓不知其数。
说到香炉、经文,唐王却不甚了然。正待询问房玄龄。
忽听江流僧道:弟子江流儿拜见观音尊者,此次水陆法会,得唐王盛情,规模浩大,除去与会人等众多,另设七七四十九座紫铜香炉,每座香炉九尺见圆,炉中盛放九九八十一支儿臂香火,周遭各设七名僧侣护持。
观音尊者道:你念诵的是何种经文?
江流僧道:弟子念诵的乃是自幼熟习的天【往生咒】
观音尊者道:『往生咒』从何而来?
江流僧道:昔年卢山禅师于西河打坐,见有数百余人,共乘七宝华舰往西方,卢山禅师遂求同往。船上人曰:法师虽讲得【涅槃经】,却未诵得【阿弥陀佛经】,所以不得同去。卢山禅师问:【阿弥陀佛经】有何妙处?船上人曰:现世所求皆得。不为恶鬼神所惑乱。若数满二十万遍。即感得菩提。若至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陀佛。卢山禅师道:甚妙,吾所求也。遂废旧业,于荒山深谷专修【阿弥陀佛经】,计满二十万遍,心有妙悟,然其中数处仍有不明者。仍诵读不辍,是夜,卢山禅师梦见佛陀,为其授业解惑。卢山禅师心中疑惑一旦而解,顿悟无量大法。峰顶寺僧众,咸见深谷内有数十炬火,大如车轮,空中如奏梵音。并有异香缭绕。此【阿弥陀佛经】又名【往生咒】。
观音尊者道:此经可渡得了生人,却渡不得恶鬼。只怕唐王此番乃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江流僧道:愿听教诲
观音尊者道:此乃小乘佛法,无甚用处,要消解唐王的劫数,须得大乘佛法。
江流僧道:何为大乘佛法?
观音尊者道:大乘佛法乃我佛如来的三藏真经,【谈天】一藏,【说地】一藏,【渡鬼】一藏,共计三万九千卷,可解百怨之结,可消无妄之灾。乃是我佛的无量摩诃,无极大道。
唐王道:请问大乘佛法在何处?
观音尊者道:在西方我佛如来处。
九、如来传经
扣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
自盘古开辟,娲皇造物,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宇宙遂分为天、地、冥三界,后有盘古一气化三清,曰元始天尊,曰太上老君,曰通天教主。再有张氏历劫修持,飞升成天帝。世间始有道宗。道宗者,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从而天人化生,滋长万物。再有禹创夏,汤创殷商,文王创西周。周天子统制万民,三百诸侯拱卫四方。天下宁定,四海承平。再五百年,周室羸弱,诸侯羽翼渐丰,拥兵自重,以至群雄割据,霸主如云,周礼崩而典乐坏,乾坤颠倒,民如火炙。及至始皇,假六世之基,据崤韩之险,启法家之言,又有名将王翦、蒙恬、白起、魏冉、章邯之流,帝师李斯、韩非、尉缭之属,墨家之奇技淫巧,纵横家之远近攻交。呼呼二十年,秦囊括千里沃土,裹携百万之师,兵锋到处,六国披靡。秦灭六国,如破腐土。自始神州浩土,乃有皇帝焉。
却说道家诸神经营已有数十万年,早已法濡三界,意注五行。凡花鸟鱼虫者,飞禽走兽者,贩夫卒子者,王候将相者,山精地怪者,仙佛神圣者,无不仰赖道家天帝,凡有人烟处,必有三清庙。后有太上道祖化胡为佛,开启佛宗一脉,经燃灯古佛、弥勒佛筚路褴褛,惨淡经营,终于气候渐成,再有孔雀王子释迦牟尼尊者于菩提树下顿悟,修成丈六金身,无量大法,是为大日如来佛,佛宗方能与道家分庭抗礼。
却说这一日,西牛贺洲灵鹫山雷音宝刹,释迦牟尼如来佛正与五百罗汉,三千揭谛,满天诸佛讲授无量大道。
如来道:我观四大部洲,芸芸众生,东胜神洲敬天礼地,乃是道宗之根本,万法之总源。北俱芦洲者,蛮荒之地,杀生只为糊口,无甚作践。我西牛贺洲,人人礼佛,心爽气平,终生固寿。只那南詹部洲,杀伐斗狠,多造杀业,信道者亵神,礼佛者渎佛,得陇望蜀,欲壑难填,当真是第一等愚蠢肮脏之所在。我今有三藏真经,望能远传东土,劝人为善,净化众生,乞将那是非恶海化作信善福地。
众佛问道:不知如来有哪三藏真经?
如来道:头一藏乃是【谈天】,溯天地之伊始,明佛道之源流。第二藏乃是【说地】,述万物之原理,测人心之深奥。第三藏乃是【渡鬼】,解往生之结劫,勘来世之玄机。每藏一万三千卷,三藏该是三万九千卷。
众佛道:我佛如来无量大法,只恐那南詹部洲众生愚蠢,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毁谤了盂家之真言。
如来道:依众位该当如何?
众佛环顾对望,均无善法。
只见珞珈山南海菩萨观音尊者道:弟子有一法,却不知中用不中用。
如来道:还得是观音尊者献策,方能不误我的传经大业。
观音尊者道:我观南詹部洲,虽多杀生,却是统御有方,天下人口,大半聚居于此,大唐国主李氏,威加海内,名震八方,宇内尽皆臣服,若能渡他入我佛门,自是上行下效,南詹部洲的亿万子民必然弃道从佛,我佛如来的传经大业,自是计日程功。
如来道:观音尊者果然大智慧,却不知如何能令那大唐国主入我佛门?
观音尊者道:弟子已有计较,只无十足把握,此时却不可说破。
如来道:那便有劳观音尊者亲赴长安,见一见那大唐国主。
却说观音尊者领得佛旨,半云半雾,径至长安。一路慧眼遥观,揣测宇宙,见世人争权者,夺利者,谋财者,害命者,阴谋者,威逼者,杀伐者,屠戮者……无不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半生谋算,终为尘土。又有参禅者,问道者,炼丹者,打坐者,采阴者,辅阳者,多如过江之鲫,蝇营狗苟,却无一人得享无量大道。更觉凡尘之渺小,众生之愚昧。
忽至大唐国长安城泾河观音庙村地界,见一渔夫正在河边猎鱼,撒网收网,反复数次,只猎得花斑小鱼数十斤。观音尊者不由慨叹:辛苦经营,只为糊口,却不知弹指间便化作尘土,真如那泥里蝉虫,朝生暮死。
观音尊者心起灵犀,化作一神算先生,长须白衫,竟是一相貌清奇的中年书生。于长安闹市间架起门铺,上书“天机神算”四个大字,专侯有缘人至。
…………………………完…………………………
十、附录1: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宇宙结构
现代人都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太阳的一颗行星。而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大地像棋盘,天空像罩子。日月星辰都悬挂在罩子上,每天东升西落。
神话故事中,则有了更详细的描述。【山海经】、【封神演义】、【搜神记】等神话故事或道教经典中,天一般分为三十三层,居住着道教的神仙,不同级别的神仙住在不同的层次,比如,道教中地位最高的三清(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住在三十至三十三层天,玉皇大帝掌握着世俗权力,但在道教中,还算晚辈,因此他住在九层天,其它的神仙则住在九重天以下。
地上分为四大洲和四大洋,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詹部洲,北俱芦洲,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大洲漂浮在四大洋中,被四大洋包围。地上中间是一座高山,叫做须弥山,传说须弥山上接三十三层天,下抵十八层地狱,是三界的联通之处。东胜神洲是道教的发源地,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包括道教的创立,基本都发生在东胜神洲。西牛贺洲是佛教崛起之地,是如来佛的地盘,如来佛修行之处大雷音寺,就在西牛贺洲的灵山上。当然西牛贺州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还是信仰道教,只不过西牛贺洲的佛教信徒比其它地方多。就像现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大多数还是汉族人。南詹部洲是中原王朝所在的地方,这里杀伐不断,王朝更替。『西游记』中大唐国就在南詹部洲。北俱芦洲是蛮荒之地,人们茹毛饮血,形同野兽,是未开化之地,因此大多数小说或经典中很少着墨于北俱芦洲。
四大洋则很清楚,分别都有一位龙王。实际上中国神话中,龙王的地位非常低,属于下级官员。『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宴请众神的时候,桌子上摆的是龙肝凤胆,南天门的守卫也不怎么待见龙王。
冥界则分为一十八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八层地狱。当然,冥界的工作人员,包括十殿阎王,无常,鬼差等,都不在十八层地狱中,十八层地狱专指用来惩罚鬼魂的地方。
如下图:中国神话中的宇宙结构
十一、附录2:中国文化的宗教根源
现代社会学家认为:宗教信仰、鬼神崇拜等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一切生物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或自己的传承者更好的活下去。数十亿年的物种演化,也是朝着这个目标。当人们对未来缺乏安全感时,宗教就应运而生。宗教信仰、鬼神崇拜能够让人们相信:只要信仰它,就能一定程度上改变未来,或者即使死亡,灵魂也不会受到惩罚。因此宗教信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焦虑,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是从国外产生。虽然中国有本土的道教、儒教等,但是我认为其本质并不是宗教。道教、儒教与三大宗教的本质区别在于:三大宗教描述了人们死后的世界,比如基督教宣扬,所有人都是有原罪的,只有信仰基督,才能洗刷罪孽,得到上帝的原谅,并且死后可以上天堂。伊斯兰教宣扬,真主安娜是世间唯一的神,只有信仰安娜,才能够尽销前罪,死后可见真主安娜,并获得永远的幸福。佛教则宣扬,世间众生皆苦,苦海无边,唯有苦修,才能到达彼岸,死后可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不难看出,三大宗教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现世的可恶,而宣扬死后的可爱。这样就能够极大的缓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具有普世价值,因此三大宗教才能够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地区得到广泛认可。
反观中国本土儒教,只追究经时之学,教信徒如何追求功名,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来世,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是重今生轻来世。这就无法起到缓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直到现代社会,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文化如何昌盛,中国普通老百姓都是最害怕死亡的。因为中国没有一种能够缓解死亡恐惧的信仰。
再看道教,三大宗教都承认所有人都会死,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它们都是宣扬死亡并不可怕,从而给信徒安全感。而道教则是宣扬可以通过修炼达到延年益寿、避死延生的效果,这简直是釜底抽薪的解决方案。因此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死亡恐惧。但是古往今来,修道者多如牛毛,却没有一个能够长生的,古人平均寿命只有50多岁(战争时期只有30多岁)。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三大宗教宣扬的死后世界,是无法证实的,毕竟人都死了,到底有没有去天堂或极乐世界,谁也无法证实,但同时也是无法证伪的。而道家宣扬的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则很容易证伪,当然道教的教义和内涵远不止这些,但是对于文盲率超过90%以上的中国古代社会,道教所谓的“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等一些艰深晦涩的概念,基本上没有人能够懂。因此,道教就将绝大多数人拒之门外,只有极少数狂热的知识分子才可能钻研道教。
现代社会学认为,三大宗教一般具有以下特质:1,传播性:教义要通俗易懂,即使是文盲也能明白。2,普世性:所针对的问题一定要是老百姓最关心最害怕的事,比如死亡,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无论是奴隶还是贵族,人人都难免一死,死亡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且还不能被证明是骗子。3,包容性:所有人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地域,只要信教,都可获得相同的功效,这样就极大地扩展了受众范围。
只有这样的宗教,才能够广泛传播。世界上的宗教成千上万,但是大多数都没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仅仅在当地或者局部地区传播,就是因为它们不完全具备以上三个特质,有的宗教只能够接受本民族的受众,有的宗教教义太过深奥,普通人不懂,有的宗教宣扬的是虚无缥缈的理想,背离了普通人的现实需求。
很显然,中国道教和儒教都不完全具备以上特质,儒教和道教只能是面向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受众范围很小,背离了广大的底层民众。。但是儒教运气很好,由于其宣扬的忠君爱国、尊卑有序的理念,有利于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因此汉武帝时期开始,儒教被统治阶层一次又一次的强化,并成为封建君主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封建君主通过宣扬儒教,建立了一个秩序社会,称为礼治社会(用礼教治理社会)。礼治相比于法治,统治成本更低,法治需要规定社会的种种细节,并且监督执行,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例如,邻居发生纠纷,具体细节很复杂,双方都有错,如果按照法制理念,就需要调查清楚纠纷的来龙去脉,然后按照法律条文量刑定罪,很显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工作效率不可能做到,而礼治则不需要,只要遵守以下几个简单的标准即可:臣子要服从君主,子女要服从父母,妻子要服从丈夫。平民要服从知识分子,群众要服从干部,穷人要服从富人。实际判决民间纠纷时,礼治效率高,成本低。。。
通过不断的强化这种秩序,这些思想已经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仍然没有变化。
十二、附录3:神话故事中的政治格局
神为什么需要供奉?宗教为什么要传教,以获得更多的信徒?
在世界大多数神话(例如古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印度神话、中国神话),神的力量来源于人类的信奉,只有信徒越多,神的力量才能够持续维持。例如古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遭到上一辈天神的算计,信徒大量流失,宙斯的神力就大幅度减退。最终要躲到奥林匹斯山的神庙里。因此任何神祗,都需要扩大地盘,以获取更多的信徒。
现实宗教,同样要不遗余力的传教,获取更多的信徒,因为教皇的奢侈生活是信徒供养的,只有信徒越多,宗教才能够收到更多的香火钱。
再说中国神话,以西游记为例:宇宙天界,人界,冥界,理论上三界都是道教的地盘,但实际上其它宗教(佛教)已经渗透到了其中。天界一直都是道教地盘,佛教暂时无法渗透。冥界很明显已经被佛教渗透,冥界之主地藏王菩萨是佛教信徒。最主要的就是人间了。东胜神洲道教地盘,佛教打不进去。北俱芦洲蛮荒之地,没什么开发价值,西牛贺洲已经开发的差不多了,那么只剩下人口最多,最富有的南詹部洲了。所以,南詹部洲成了佛教和道教的必争之地。如来佛的传经目标也是南詹部洲。
西游记中,佛教和道教的关系,恰如当今中国的政治格局,我党作为执政党,统治了绝大部分地区,并宣称宝岛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国党也不甘落后,也在努力渗透,并实际控制了宝岛地区。西游记中,道教作为执政教,名义上控制是三界所有地区,实际上控制了大部分地区,但是西牛贺洲这些地区。道教实际并未完全控制,或者控制力较弱。
十三、附录4:中国神话中道教的权力格局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存在政教合一的形态,宗教首领同时也是政治领袖。也就是一个人同时掌握着神权和王权。宗教领袖代表着神权,政治军事领袖代表着王权,也就是世俗化权力。
但是大多数时候,二者是分开的,欧洲社会,教皇代表着神权,国王代表着王权,而往往神权可以凌驾于王权之上。中古欧洲社会,国王就职,需要教皇加冕,表示得到了神的认可,有些教皇甚至可以罢免国王。印度教也宣扬:人类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是原人用嘴巴、手指、大腿、脚趾头制造出来的,因此高低贵贱是不同的,最高贵的婆罗门代表的是神职人员,其实刹帝利代表国王,大臣。中国的皇帝,也自称天子,上天的儿子。可见神权是大于王权的。
道教中,三清四帝等道教创始人,代表着神权,玉皇大帝和一众官僚,代表的是王权,因此,玉皇大帝在九重天,太上老君在三十三重天,太上老君来了,玉皇大帝还要赶忙离座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