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野心可不仅仅是做一款APP

昨天文章说到,在互联网领域,“流量”与“变现能力”两大武器是制胜的法宝。拥有其中一项都可能成为一方霸主。今天我们要谈到的微信,在这两个方面都做了堪称典范的水平。

微信的发展或许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IM阶段、浏览器阶段和OS阶段。

IM阶段

微信最早是作为一款“通讯社交”类,也即是IM应用而存在的。2011年1月,微信内测版本上线,此后,借由导入QQ的关系链和语音对讲、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等一系列功能,在2011年底,微信用户数已突破5000万,此后又在2012年3月突破了1亿大关。

“浏览器阶段

迅猛的用户增长趋势下,2012年8月,微信上线了“微信公众号”——它成为了微信在“浏览器阶段”的代表性大招。无从得知,微信公众号究竟是更多出于高瞻远瞩的长线规划,还是更多基于某种“小步快跑,不怕犯错,敏捷迭代”的指导思想而诞生的,但至少,站在今天看起来,它的诞生和发展,具备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人都知道,“内容”乃是互联网世界中最高频也最重要的基本服务形态,任何一款产品想要在互联网世界中服务好用户,大概率一定离不开内容,而当一个用户面对海量内容,如何选择和过滤也注定会成为刚需。也因此,假使你能够建立起一个海量内容的索引库,并能够做好分发,你注定将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这也是百度所选择的逻辑。

收录所有站点的几乎所有内容,但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承载“内容”的基本单元变成了“APP”,而每一个APP之间,注定是隔绝的,很难将他们所提供的内容集中聚合到一起来分发给用户,这令百度无计可施。而App Store这样的存在,也只能完成应用的分发,而无法实现对于“内容”的分发。

而微信对此的应对则是:把自己的海量用户资源作为流量开放给内容创作者,邀请大量内容创作者入驻微信公众号,在现有已经很成熟的Web内容生态和无数提供各式各样丰富内容的App之外,完全从0开始再造一个独立的内容生态出来。

这一决策要想实现,背后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借由自身的海量流量和极为稳健的操盘策略,微信用了4年,真的做到了——截止到2016年底,微信用户量超过9亿,公号注册账户则达到1777万个,每年产生数以十亿计的内容条目数。

至此,微信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内容生态”——虽然它相比PC环境下百度作为搜索引擎所能完成分发的网站数量和内容数量尚有不少缺失,用户也缺乏“在微信中搜索”的习惯,但“海量流量+海量内容”生态的基本确立,已经足够成为一个极为坚实的基础。

OS阶段

前几天,微信的“搜索”功能,已在不声不响间在IOS端完成了一次更新(安卓仍未出现)。新的微信搜索同时存在两个入口,一个在会话聊天界面上方的搜索框,另一个在“发现”Tab下的“搜一搜”。在新的“搜索”结果页中,接入了更多类型更加丰富的结果和内容类型,并把这些结果依照卡片的方式进行了分类展示。

目前来看,搜索结果按照来源和类型共被分为了:公众号、朋友圈、文章、百科、小说、音乐、小程序、表情、问答、视频共10种类型。并且,针对不同的搜索词,展示时的分类排序有所不同。

从这一版本的更新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微信搜索已经能够实现作为入口同时为内容、服务等进行直接导流,并将要开始培养和加强用户的搜索习惯。这意味着,微信正式迈出了极其富野心的一步——通过这一次更新,微信正式把从2013年上线微信公众号开始,包括投资知乎、搜狗、快手、京东、拼多多、美团等等在内的一系列动作都完全串联了起来。

而借由这一次更新,微信也正式宣告,它要试图超越自己原本作为一款APP的存在意义,将自己变成一个OS,从而成为移动互联网世界中的超级入口,把自己天然拥有的海量流量导向海量内容、应用和服务,成为移动互联网世界中无可争议的超级霸主。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信的野心可不仅仅是做一款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