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神经科学重新认识情绪

今日报告:用神经科学重新认识情绪

当你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情绪,你就知道如何去改造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未来的样子。

——《BBC聚焦》

马徐骏

通过表情、动作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情绪?神经科学已经推翻了这种“情绪指纹”理论。那情绪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今天的议题我分三个部分向你讲述:

为什么不能通过表情符号判断一个人的情绪?

情绪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更明智地驾驭情绪,塑造自己的行为?

2018年《BBC 聚焦》杂志讲到,当你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情绪,你就知道如何去改造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未来的样子。

You can take steps now to influence your future emotional experiences, to sculpt who you will be tomorrow.

听起来是不是很棒?我们接下来就看看这是如何做到的?

| “情绪指纹”并不可信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一部美剧,叫做《别对我撒谎》,剧中的主人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微表情来判断TA是否在撒谎。

那么,问题来了,你真的相信微表情能够判断一个人的情绪么?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的。

因为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弗洛伊德到达尔文,他们都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专属的配套动作,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心率、出汗情况等等。尤其是在达尔文的代表作《人类和动物情感的表达》中,这个观点早就被人认同了。

但今天这篇文章却告诉你,他们说的是错的。给出这个判断的人叫做丽萨·巴蕾特(Lisa Feldman Barrett),她是一位心理学家,她将近30年的职业生涯,都是用来研究情绪的形成机制。

她在今年的3月份刚刚出版了一本书《情绪是如何产生的》,How emotions are made,凝聚了她一生的研究收获,咱们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本书的精华摘要。

《华尔街日报》对巴蕾特在情绪上的研究评价非常高,说她的发现引人深思。

科学类大刊《科学美国人》称赞巴蕾特的发现是:“想法独到、大胆,但却有理有据。”

畅销书《坚毅》的作者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读了巴雷特的文章,也称赞说:“巴雷特这种世界级情绪心理专家,用神经科学让人们对情绪有了全新的认识。”

巴雷特如何颠覆了传统的观点?她为何又能得到这么多的称赞呢?在她的启发下,我们又应该如何更好地管理情绪?

| 为什么表情不靠谱

以前我们都认为表情可以判断情绪,那是因为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这些大神都是这么说的。他们认为,每种情绪都对应一组标准动作,这是对情绪解释的一种经典假说,叫做情绪指纹,emotion fingerprint。这种经典假说已经流传了几个世纪了。

但是为什么巴雷特会说这个假说不靠谱呢?这是因为即使是这些大神,他们在研究情绪时,也只能通过猜测,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是很主观的。

但科技发展到今天,脑部成像技术迅速发展,研究者可以利用这个技术持续观测人类大脑神经活动的运作,任何设想都可以通过科技来验证。

研究者们都发现了什么呢?有两点,第一是,情绪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所谓的情绪指纹并不存在;第二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情绪的理解和相关的表现也不同。

以第一个发现来说,为什么说情绪指纹不存在?其实科学家在这一百多年以来,一直在寻找标准答案,但是从来没有成功过,任何一种情绪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现。

就比如说害怕,有人害怕时眼睛会睁大,有人会紧闭双眼,有人会说不出话,也有人会尖叫、大哭,还有人会忍不住笑。根据最近研究的数据分析,人们在开心的时候,只有12%的人会笑,生气的时候,只有28%的人会表现出不高兴的表情,这么看来,根本没办法发现统一的标准。

第二点就是,不同的文化对于相同的情绪也有不同程度的划分。拿咱们中国人来说,单是吃惊,就有目瞪口呆——惊讶地都说不出话来;惊喜交集——又吃惊又高兴;惊慌失措——太吃惊了,不知道该怎么做,等等。

其他的语言也是,有些甚至都没有办法翻译成英语,就比如说,在太平洋群岛那边有一种语言,有个词叫fago,这是一种情绪,可以代表爱、同情、遗憾、悲伤,就看你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使用。

而生活在纳米比亚的辛巴族,当你看有人在笑的时候,你可能以为他很开心,挺高兴的,但实际上,这个动作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情绪意义。

从咱们刚才说的这两点,每种情绪都有不同的体现,在不同的文化中,对情绪的解释和表现也不同,咱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情绪指纹并不存在。

| 情绪的本质是大脑对身体反应的解释

咱们先来说结论,情绪就是大脑对身体反应的解释。

想要明白这一点,得先明白情绪的创造者,大脑的运作方式。研究显示,大脑中60~80%的能量都是用来做预测的。

预测从哪来?从过往的经验来。比如说你曾经在森林里遇到过凶猛的动物,吓得要命,之后你再在森林里走时,你的大脑就会预测出类似的情景,让你的身体做好准备逃跑。

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做预测,首先,它会对你的行为进行预测。你走路时,当你抬起一只脚时,你的大脑会马上去预测你这只脚会怎么落地,另外一只脚要怎么抬起。那如果预测错了呢?比如说前面突然出现一个坑,但是你的大脑没有预测到,那你就会绊个趔趄。

大脑不仅会对你自身行为做预测,对遇到的人也会预测,比如说你在见到陌生人时,你的大脑会对这些人进行预测,如果他们对你的表情跟你大脑预测相符,比如说,对你微笑或跟你说话,那你就会更快地喜欢、信任他们。

但大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证你健康地活着。大脑会根据预测,向身体各个部分分配资源。大脑会预测什么时候你的心跳会加速或者减慢,什么时候你的血压会升高或者降低,什么时候你会深呼吸,什么时候你需要更多的养分、盐分、糖分、水分、激素等。

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制定了各种方案,当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分配相对应的能量。这个预测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只不过我们意识不到。

我们能意识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感受,也就是情绪。可以说,情绪,就是大脑对你在当前的情境下,对身体反应赋予的意义。

拿脸红来说,你开车时,有的司机不讲规矩乱开,你脸就红了,这时候,脸红代表生气;但要是在初吻之后的脸红呢,就代表兴奋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害羞;再比如说,在公共场合突然发现裤子拉链没拉,脸也会红,这就代表尴尬啊,不好意思啊。

| 三种方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咱们通过上一个部分知道,情绪其实是由三种原料构成的,分别是身体能量、当下的情境,以及大脑基于过往经验所做的预测。而管理情绪,就要从这三种原料入手。

下面,我就给你提供三个实用的方法。

第一,照顾好你的身体,就是稳定情绪的有效办法,给身体充电,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你的大脑在分配能量的时候,因为能量不足而产生负面感受的几率就会更低。

要知道饥饿、疲劳或者生病,它们让你产生的情绪信号,和生气、愤怒、焦虑、悲伤,是一样的,身体好,情绪会更好,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作者还强调,那些能够让你感到舒适放松的活动也很好,比如按摩,它产生的身体愉悦,不仅对精神有好处,还可以减少身体的炎症。

第二个,通过改变环境来调整情绪,比如说出门散个步,不能出门的话,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也会有效果。

那最后一种方法,就是改变构建情绪的第三种原料,过往的经验。这也是最难改变的,因为人们不可能改变过去,但是换个角度来想,每一个现在,都是过去的未来时态。

你可能有过这种体验,莫名其妙的疲惫,想法消极,觉得自己很差,大家都讨厌自己。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这种状态被巴蕾特称为是情绪流感,emotion flu。

还记得咱们刚才讲的情绪是什么吗?情绪就是大脑赋予你身体当下感受的解释。把这种没来由的消极感受,单纯地看做是一种生理上的问题去处理,能够更快速、有效地消解负面情绪。

把情绪流感当成真的感冒来看待,睡一会儿,散个步,做一些锻炼,做任何会让你感受变好的事儿,减轻这些症状。

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就改变了大脑处理这种状况的经验,以前是很难过地承受,现在是可以积极地处理、消解。

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了。我想起了咱们在第一季《世界名刊速读》中讲过《鹦鹉螺》的一篇文章,也是咱们今天的作者巴蕾特写的。在那篇文章中她提到了一个概念——情绪粒度。

简单来说,情绪粒度指的就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区分并且识别出自己感受的能力,能明确自己的感受,就能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那么怎么能提高情绪粒度呢?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学习与情绪概念相关的词汇,增加自己对情绪的感知层次,也可以通过读书、看电影,包括在得到听我们的专栏。这些都是新的体验,把你自己从舒适区中推出来,接受新的事物,体验新的感受,产生新的视角。

红酒对于品酒师来说,有很多层次和细节,颜色对于画家来说也有千变万化,我们也可以像打磨这样的技术一样来练习掌控自己的情绪。

| 总结

情绪就是大脑对于身体当下的反应,做出的解释、赋予的意义。我们的身体能量,过往的经验和我们自身对情绪的感知,都会影响我们未来的情绪体验。

这并不容易,我们不可能像换衣服一样,轻而易举地改变自己的情绪体验,但就像咱们今天的金句说的那样,当你充分了解自己的情绪,你就知道如何去改造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未来的样子。

提问:我们今天讲了四种管理情绪的办法:提高身体能量、改变当下环境、构建新的处理消极情绪的经验、以及提高情绪粒度。你会从哪一种方法入手?为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神经科学重新认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