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菲
公众号:艾菲的理想
在写了《如何建立骨子里的自信?》《如何建立稳固的自我?》后,我收到了很多很好的反馈,同时也收到了读者在实践一段时间后的追问:
“艾菲老师好,在看了文章后我明白了存在价值的重要,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苛责自己了。
过去一段日子里,我试着使用文章中介绍的方法来建立骨子里的自信和稳固的自我,比起过去,我的状态好了很多。
不过我发现,我目前对稳固的自我和骨子里的自信还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好像还没有真切的获得那样的状态和感受,还是会因为一些事陷入过往的模式中,变得怀疑自己、苛责自己。
怎样才能让我在感受层面上更多更真切的拥有存在价值自信和稳固的自我呢?”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提问,是一个实践之后的追问。
而问题的答案就是:爱自己。
01
有句话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如果一个人在爱的氛围中长大,他从中得到的滋养和力量就能支撑他面对未来人生道路上的任何风雨。
因为透过父母的眼睛,我们能够看见自己、并确认自己。所以如果父母是无条件的爱着我们,那么通过父母的爱,我们会确认自己是值得的。
这种值得不是说,只有当我把事情做好了、考试考好了、行为举止都符合父母要求的时候,才能获得父母的爱,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值得的。
而是,不论我做了什么,不论我做错了什么,我都是被父母深深爱着的。
这是一种毫无理由的爱,是一种没有条件的爱。
正是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爱,会奠定一个人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感知力以及稳固的自我。
可见,童年经历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大家一遇到问题就会提到“原生家庭”四个字,它的确很重要。
但是,它也并不是决定性的。
因为不论你的童年是否沐浴在这种无条件的爱中,只要现在的你愿意,你都可以让自己获得这样一份有力量的滋养和力量。
毕竟,你已经长大了,拥有了能够治愈自己的能力。
如何获得呢?
答案就是:爱自己。
通过爱自己,你可以在感受层面上建立“存在价值自信”和“稳固的自我”的基础,从而让它们变得完全可行。
但遗憾的是,我发现人们对爱自己的理解往往是错误的,要么走入歧途,通过不断给自己买东西,满足自己的物欲来“爱自己”,要么干脆就不允许自己爱自己。
什么是不允许自己爱自己呢?
这里一共有三个阻碍,妨碍我们爱自己:
阻碍1:自爱=自私的道德指控
阻碍2:“我不爱自己是因为你的错”的报复心态
阻碍3:“谁该来爱我”的主体不清
02
当谈起爱自己时,我听过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不是自私吗?
其实,自爱≠自私,那么这样的指控究竟从何而来?
1、不顾现实的道德洁癖
最早孔子谈爱的时候讲的是“亲亲之爱”,这是人的天性,就是先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兄弟,然后再将这种情感推己及人到爱同乡,然后再到爱国人爱世人以实现大爱。
但是,后来的人们认为这样的爱是有等级的有差别的,不如博爱这样无等级无差别的爱高级,因此亲亲之爱就受到了贬低。
其实,孔子讲的亲亲之爱是符合人的情感的正常发展的,反而博爱是有些“反人性”的。
因为博爱是在人的道德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才能具备的,是我们从爱自己开始,然后爱家人,到爱周围的人,最后才到爱世人的博爱,这是爱的发展过程。
所以,我们应该首先爱自己,爱自己不是自私。
2、忽略了爱是一种能力和意愿
蔡元培写过:“未有自欺而能忠于人者,自侮而能敬于人者。”
同样,也未有自恨而能爱于人者。
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意思是:如果想真正做到爱别人,你首先就该爱自己。
爱是一种对所爱对象的喜爱、接纳、包容、允许、关注、关心和爱护的状态。如果你能做到对自己的喜爱、接纳、包容、允许、关注、关心和爱护,那么也就拥有了去爱别人的能力。
可见,爱自己并不会让你变得自私,相反自私是因为你缺乏爱的能力以及给予爱的意愿,包括对你自己。
03
我在很多场合中都提到过要爱自己,很多人虽然看起来是接受的,但他们总是喜欢加一句 - “但是”。
“老师你说的爱自己我很受用,但我的原生家庭并没有这样的环境。”
“可是老师,我对自己就是爱不起来,我觉得自己非常糟糕,我父母没有照顾好我,老师你说是不是原生家庭早已决定了我。”
从他们的“但是”中,我看到了隐藏在无意识中的报复心态。
我以前有位同学就是这样的,他想要用自己的失败来证明自己的班主任是个差劲的班主任:“就是班主任才让我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那时,我看着他很心疼,明明可以振作起来,为了他自己好,把自己照顾好,但他却没选择这么做。
是啊,如果他不失败、不败坏,他还可以拿起什么武器去反抗班主任呢?他还可以用什么去证明班主任是很差劲呢?
原生家庭也是如此。
也许确实是你的原生家庭,是你的父母造成了你现在的问题。然而为了能够继续指责自己的原生家庭,为了能让自己拥有一个正当理由去进行持续的指责,并推卸人生中时而出现的各种问题,你的潜意识开始阻碍你去爱自己,因为这样就能通过伤害自己去报复你的原生家庭。
只要你不够好,那就都是你父母的错。
但其实,在你知道了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后,如果你还是继续不爱自己,那么就是你的错了。
04
我们似乎总在期待别人来满足自己,期待别人来爱自己。
但是,懂爱、会爱的人很少。
如果你期待通过别人的爱来灌满你,那几乎你这辈子都不会爱自己了。
从这个现实的角度出发,你要明白爱自己,首先是自己的事。
每个人在爱自己的时候都会遇到不同的阻碍,也许你刚好遇到的就是三种中的一种或兼而有之。
希望你破除掉这些阻碍,给自己一份许可,许可自己大胆的、勇敢的、无可救药的爱自己。
那么,爱自己具体要怎么做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怎样感受到别人的爱的?
我们对爱的感受,主要来自于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每当你有情绪的时候,有人陪伴在你身边,聆听你,这时你会感受到被爱。
陪伴与聆听就是一种行为。
每当你做错事的时候,当你开始指责自己时,有人会在你的身边,不嫌弃你而是接纳和包容你,这时你会感受到被爱。
接纳与包容就是一种态度。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别人对你的爱契合到了你自身的某些部分。
比如,当你饿的时候,如果有人带你去吃饭就会令你感到温暖,但如果你已经吃得饱饱的,他还在给你塞吃的,可能就会令你厌烦。
那么,究竟是契合到哪些部分才会让人感受到爱呢?
当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契合我们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时候,就特别容易让我们感受到被爱。
比如,天冷时,有人给你披上的一件大衣;饿了时,有人给你做上满满一桌菜;失意时,有人在你的身边温柔陪伴你。
因此,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搞明白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都有哪些。
比如,你有哪些情绪需求,身体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人际需求、尊重需求、认可需求等等等等,以及你什么时候会有这些需求。
第二步,对那些能够让自己感到被爱的态度和行为,进行总结。
去总结对你来说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会让自己有被爱的感觉,比如嘘寒问暖,比如在你情绪不好时关心你......
通过这两个问题,总结出自己希望被对待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步,主动采取对应的行为和态度去对待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
当你知道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并知道了自己想要被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后,你就可以根据这些,自己来好好待自己和爱自己了。
比如,在你做错了事情后,你希望别人以接纳的态度,抱一抱你,而不是批评你。那么,当你做错了事情后,你就可以不再批评自己,而是要抱抱自己,以一个接纳的态度来对待自己。
当你好好爱自己后,就能在感受层面上体会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自信,以及稳固的自我。
到时,不仅是认知上,而且是感受上你都拥有了存在价值自信和稳固的自我。
这,才是真正的拥有。
最后的话
送你一首诗 -《爱之后的爱》,作者德瑞克·沃尔科特
这一天终将来到,
那时你将欢欢喜喜,
迎接你自己光临。
你的家门、你的镜中,
与你互致欢迎的笑容
说:请坐。请吃吧。
你会再次爱上这个曾是你自己的陌生人。
上酒。上面包。
把你的心交还给它自己,
交还给这终生爱你的陌生人。
你为了另一个人而忘了他,
他却还记着你。
从书架上取下情书、 照片、绝望的短笺,
从镜里削下你自己的形象。
请坐。享用你的一生。
艾菲介绍:优势发展专家、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思考力发展专家、思考力畅销书《直击本质》作者、“樊登读书”APP“高效思考力提升课”主理人;国际教练协会(ICF)认证专业级教练(PCC)、CEO & 高管教练经验以及个人成长教练 & 生命教练经验超过1500小时,蓬勃学院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