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那些事

我的爷爷40年代初从山东,来到东北吉林省辉南县蛟河口乡。刚开始他给人家扛活吃劳金,后来自己种菜,逐年扩大规模,成了大肚子街有名的李家大菜园子。特别是与我后奶奶结合后,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可是他们觉得身边没有亲人,又没个孩子,感到寂寞,又听说我们五口人在山东生活艰难。基于此,1960年春节刚过,我后奶奶回山东把我和我姑家的三口人接到东北。翌年春天,奶奶领着我又回一趟山东,把我父母和弟弟妹妹四口人一起接到东北单过,我还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

我爷爷没念过书不识字,尝够了没文化的苦头,要写封信还得求先生,因此把我念书识字格外放在心上。1961年9月,让奶奶把我送到蛟河口中心小学念书。我由家门进校门,谁也不认识,开始很受拘束,少言寡语。放学站排时,发现不少人都在看我,有的人还指着我说:“你们看,就是他!在学校还穿活裆裤呢,不嫌害羞!”同学们的嘲笑,把我羞得无地自容,要是有地缝都能钻进去。回到家气囊囊的跟奶奶说:“明天我不去上学了。”奶奶问:“为什么?”我回答:“大伙都笑话我穿活裆裤。”奶奶说:“刚上学就开始逃学,那怎么行!”不管奶奶怎么三番五次用好吃哄我,还是用好话哄我,就是不去上学,在家玩了一个星期。后来奶奶不以为然的笑着说:“不就是裤裆有个口吗?我给你缝上不就得了。”我看奶奶真把裤裆的口缝好了,这才放心的去上学。记得那时小学一年级,学的是国语、算术。国语很简单,每课的字不多,直到现在我还能背下来:人,一个人,一个人两只手,人有手会做工,工人做工农民种地我去上学,-------。每天放学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先把作业写完,然后再去玩。晚上睡觉和爷爷在一个被窝,睡前总是要把一天学的字,用手指在爷爷的后背上写一遍,主要是向爷爷显示自己。爷爷乐得跟奶奶说:“咱孙子才上了几天学,就认了不少字,将来肯定能有出息。”一至三年级时,我没有负担,无忧无虑,除了学习就是玩,家里活用不着我,顶多帮奶奶收拾桌子刷刷碗。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全班五十多人,每次考试都在班里名列前茅,有一次年终考了全年级组第二名。小时候,我在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眼里是个好孩子,在老师的眼里是个好学生。

念二年级时,我班有个叫徐德林的同学,他比我大两岁,是个降级生。老师每次叫他到黑板上做题,他都不会,把老师气得没办法,不是用教鞭打,就是用皮鞋踢他。不知咋的,他一听到老师叫他的名字,就吓得浑身哆嗦。看他每天上课也和大家一样,坐在桌上听讲,本来挺简单的题,可一到前面就糊涂。我看他在黑板上很长时间作不上题,就替他着急。回到家把这事跟爷爷说,爷爷认真地告诉我:“咱不能瞧不起人,笑话人不如人,要多帮助他才对。”后来,我在课后找他说:“上课时一定要注意听老师讲课,精神不能溜号,课后要多写多练,到黑板上答题不要紧张。”以后看他听了我的劝告,学习有了进步,我很高兴。

我学习好,又老实,守纪律,念二年级时,我就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当上了小队长,后来又当上了中队长、大队委员。学校开运动会时,都要检阅少先队,我戴上队干部标识,走在队伍前头,当经过主席台前,我格外挺胸抬头,接受检阅,内心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

我念三年级时,就学着写信,那时我会写的字还不多,给关里我大爷爷、大爷、叔叔写信时,爷爷说一句我写一句,碰到不会写的字,就先留个空,问过肖爷爷回来后把空填上,然后再念给爷爷听。后来,我识字多了,写信就容易了。通过写信,我逐渐地悟出了写信的格式。每次关里来信,不用再求肖爷爷了,都是我念给爷爷听,有的字不认识,就顺下来,爷爷能听懂是什么意思。我还常帮邻居们写信,他们都称我是“小先生”。

我家很穷,买不起好钢笔。念四年级时,看到人家孩子上学,都用上了自来水钢笔,非常羡慕。但看到爷爷奶奶挣点钱很不容易,我不敢管爷爷奶奶要钱买,每天上学都是手里提溜个墨水瓶,里面装的是买块染料兑水自己做的墨水,买个笔尖插在秫秸亭上就是我用的钢笔。后来我念到五年级时,奶奶领我去了供销社,问我要什么样的钢笔,我认真的跟奶奶说;“我要派克钢笔”,从此,我才有了自来水钢笔。后来,奶奶回关里家时,又给我捎来一支叔叔用过的自来水钢笔。

我爷爷虽然不识字,但是他能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里的好多故事。如“三请诸葛”、“草船借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赵云救阿斗”、“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等。冬天,吃完晚饭,我院的小孩都愿来我家听我爷爷讲故事。他还给我讲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谚语,特别是二十四节气歌,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现在我还能背下来: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正铲地,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好,冬至不行船,小寒冰如铁,大寒到过年。

爷爷还教我背《三字经》《弟子规》,给我讲如何做人、做事。从小在大人的教育和感染下,使我养成了勤快、爱劳动的习惯。记得我念四年级时,就跟大人学着干一些零活。我很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跟爷爷奶奶顶嘴,不惹他们生气。每次爷爷奶奶叫我做什么,我都痛快的答应着,唉!然后痛快去做,所以爷爷奶奶都很喜欢我。到了春天,菜园的活挺多,看爷爷奶奶一天忙得不着闲,忙完了园子活还要去很远的山上种地。就让奶奶早晨起来做饭时,顺便把我叫醒,去菜园里拣石头、搂草。到了夏天,中午、晚上放了学,赶忙去园子薅草,菜畦子里的小草薅了一遍又一遍,特别是中午那阵,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我直冒汗,但一想到能让爷爷奶奶多休息一会儿,感到非常高兴。

爷爷还常跟我说:“庄稼是枝花,全靠粪当家,种地不用粪,等于瞎胡混。”冬天和开春的早晨,我看他每天挑着筐,到处去拣粪。我放了寒假,就用木板钉了个小爬犁,编了个大筐,每天拉着走街串巷去拣粪。那时大肚子街大大小小胡同、犄角旮旯,没有我走不到的地方。时间长了,许多年龄大的老人都认识我,夸我说:“李家菜园的大孙子是个好孩子,真勤快,能干活。”一个寒假,我就拣了两千多斤粪。爷爷看我天天拣粪乐得够呛,学校知道后,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还表扬了我。

我还经常跟爷爷到山上去干活。有年春天,爷爷赶着牛车拉着种子和晒好的大粪干,到黑瞎子望沟里种苞米。正赶上我星期天不上学,也跟去帮忙。爷爷扶犁把地扣完后问我:“你能点种还是抓粪?”我看爷爷太累了,就连忙说:“还是我抓粪吧。”爷爷在前面刨埯,我在后面用手一把把地把粪抓到埯里,再用脚踢上点土,然后他在后面把种子点上。干了一会儿,爷爷关心地问我:“你累不?要累了就歇会儿。”我说不累。到了中午吃饭时,又跟我说:“要是累了,下午你点种吧。”我又说不累,一直干到快黑天。回到家奶奶心疼的问我;“孙子今天累了吧?”我响快的回答:“一点不累。”其实胳膊挎了一天粪筐又酸又疼。爷爷乐呵呵的跟奶奶说:“咱孙子真行,抓把粪一点也不嫌脏不嫌累,今天可帮我大忙啦!”

爷爷还教我许多生产知识,他常对我说:“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意思就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他还说:“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过了芒种不可强种”。意思告诉我,过了芒种,种了也白种。在我念五年级时,春天放学后,拿起镐头,赶忙上山开荒种地。炎热的夏天,不怕太阳晒,铲地、背垄、追肥,种的苞米每年都能拉三、四牛车。我还种了豆角、萝卜、香瓜、西瓜、花生、向日葵等。我小时候开荒种地,在东山、大梨树、暖水河子、西老人沟、钓鱼台……,到处都洒下了我小时候开荒种地的汗水,留下了我的足迹。秋收时,爷爷奶奶看到我从地里收回的累累硕果,乐的不得了,同时也使我尝到了劳动的甜头和乐趣。

我家菜园每年都种好多大蒜,到了夏天,起后在地里晒晒放在棚子里,插闲空再编成辫。我放暑假,正是个雨季,爷爷就教我编大蒜。就好像女人编辫子似的,把一头头大蒜编成辫,一辫50头,然后把两辫合成一辫,边编还要边续根三棱草,以增加蒜辫的拉力。我跟爷爷奶奶起早贪黑,一连编了好几天才编完。到了冬天光大蒜就挂了半菜窖。

“百善当头,以孝为先”,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从小就听爷爷教悔:不论做什么事,不管走到哪,心里都不能忘了老人,有好吃的先让老人吃。他还给我讲“卧冰求鲤”的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叫王祥的小孩,他生母有病早逝,后母不喜欢王祥,常在他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说三道四,故而失去了父爱。无论父母怎样对他,他待父母仍一如既往地恭敬孝顺,精心侍候,很听后母的话,后母让他做的事他都尽心做好。

一个寒冷的冬天,后母生病想吃活鱼,让王祥去河里捉。当时天寒地冻,所有的河流都结了厚厚的冰无法捕捉,王祥为了得到鲤鱼,使后母满足,脱下衣服卧在冰上,用自己的体温溶化河冰,冻得他全身发抖,但仍然忍着、忍着,突然间他身下的冰裂开一条缝,从裂缝处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的捉住鲤鱼飞奔回家,煮鱼汤给后母吃。后母吃了鲤鱼汤病好了,从此一家三口和和睦睦,王祥孝敬父母的故事传为佳话。听了这个故事,我很受教育和启发。

农村单干时,我姑姑家在黑瞎子望沟里种地,放暑假我到他家玩,姑夫种的香瓜熟了,第一次就摘了十来个,都不舍得吃。姑姑认真的对我说:“这瓜你拿回家,先给你爷爷和奶奶尝尝。”我挎着装香瓜的筐,一路上瓜香四溢,微风吹过,香味扑鼻,使我垂涎欲滴,馋的真想吃一个,可一想起姑姑嘱咐的话,大人都没吃我怎么能吃呢?到家后我把筐交给了奶奶,并说这香瓜是我姑父种的,刚开园,摘了几个,姑姑说让你和爷爷尝个鲜。吃完晚饭后,我看爷爷奶奶要吃香瓜了,就赶紧到外面躲了起来,约末他们吃完了我才进屋。一进屋,奶奶问:“你姑姑她们吃了吗?”我说:“这瓜在那谁也没吃,拿回来让你俩先尝尝。”爷爷笑盈盈地说:“你也来吃一个吧”我这才拿了一个最小的吃。姑姑对于父母的一片孝心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我家有条大黄牛,全靠爷爷饲养,每天不是去放,就是割草喂。还要在菜园或去山上干活,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减轻爷爷负担,腾出空干别的活,放了暑假,我就承担了喂牛的活。晴天我上山放,雨天我割草喂,每天还要牵到河边饮一遍,我还习惯的打扫一遍牛圈。有一次我干完活,从牛后面去看牛槽里还有没有草,没料到牛急了,从裤裆间把我顶了起来。我赶忙喊在一旁干活的奶奶。“奶奶,奶奶!”奶奶一看我骑在牛脖子上,两手把着牛角,可把她吓坏了,拿起棍子去打牛,牛一看不对劲,低下头把我放下来。事后奶奶嘱咐我说:“以后注意点,没事儿别在牛旁边玩,给牛拌草一定要拿个木棍。”

我看奶奶做饭没有引火柴,点不着火,灶坑冒烟把她呛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为了做饭好点火,不让奶奶再受罪,我跟邻居王金秋搭伴,每天早晨天不亮起床,到东山上割蒿子,一天割四捆,用背扦子背回家。开春季节,山上还有雪,奶奶放心不下,做好早饭后,趴在墙头向山上望,一直等到我回来才放心。我吃完饭,赶紧背起书包去上学。

我从小就爱琢磨事,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在外面见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还是遇到什么喜欢的东西,回家后,总想研究研究。

有一天,我在街上看见卖的苏雀,红肚皮,红脑壳很好看,叫起来也很好听。我想得到养着它,可没钱买。回家后,我边扎鸟笼子边琢磨,把鸟笼上面留个孔,再做个翻板安上,上面放上谷穗,鸟来吃食掉进笼子,翻板马上又恢复原样,鸟飞不出来。我把做好的鸟笼子,放在场院的草垛旁,不到半天时间,笼子里就进了好几只鸟。乐得我赶紧拿回家给爷爷看,爷爷表扬我说:“你真能,研究成功了!”

一天,我去河东村,一个叫王永贵的同学家玩,见他正在拉他自己做的二胡。我不仅佩服他,而且羡慕的不得了。我想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二胡,可那时候我家比较困难,不可能向爷爷提出买二胡的要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回家后,我找了根竹筒,求王永贵照二胡长短锯了一截,钻上眼。又找了根木方,用刀削,用砂纸磨,做了二胡的柄。到生产队饲养场,从马尾上剪了几根马尾毛做弓子。没有蛇皮,上山捉了只赖蛤蟆用蛤蟆皮代替蛇皮,糊在竹筒上,在王永贵同学的帮助下二胡做好了。我先拿给会拉二胡的李兆信爷爷看,并让他教我拉二胡。他拉了一段“苏武牧羊”,然后跟我说:“二胡的音质还行,做的不错”。他教我拉的第一支曲就是“东方红”。自己做的二胡虽然不好看,但我很得意,就当做了个玩具吧。

我小时候还喜欢编筐窝篓。一看见人家编筐就很羡慕,蹲在旁边看不够。回到家,上山割榆树条学着编,第一次是编了个小背筐,编到最后不会收口,就拿到李爷爷家(李善平的父亲)请他手把手教我编沿,他一边教还语气亲切朴直地跟我说:“编筐窝篓全凭收口,编筐不会拧沿饿死一半”,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收尾很重要。筐编好后,把我喜欢的不得了,拴上绳子,背着上山采山菜、拣蘑菇、拣核桃。后来我又学着编粪箕子、土篮子、挎筐、筛子、笊篱等。不仅能用榆树条编,还会用柳条、苕条、椴树皮编。

我看见别人上山放牛拿着蓑衣,晴天坐着,雨天披着挺好。我趁三伏天到草甸子割老表蓑,学着编蓑衣,一连编了三个。带着蓑衣放牛,晴天可以坐着休息、铺在地上睡觉,雨天不仅遮雨还能挡寒。大人夸我悟性强,心灵手巧,干啥像啥,一看就会。我觉得世上没有难的事,只要细心钻研,别人能做的事,我就能学会做好。

我家的锅灶一碰上西北风,就犯风,奶奶点着火时,顺灶坑门一阵阵往外窜火冒烟,有时把奶奶呛得饭都不能做。有一天,我把烟筒扒了,正巧爷爷从外面回来赶上,很生气的问我:“你把烟筒扒了干啥?”我说:“研究研究,修一修。”他又说:“瓦匠都没修好,你小孩子家能研究出个啥名堂,真是胡闹!”我看了又看,琢磨来琢磨去,发现烟筒跟下坑浅,烟筒脖留的眼太大。猜想可能毛病就在这。于是,把烟筒跟的坑掏深了点,又把烟筒脖的眼砌成二碗口大,还档上一块迎风石,这回比以前好烧了,但有时还是有点截火。后来上山打柴时,拣了一根中间有洞的倒木,在洞里面点火又烧一下,当烟筒管接在烟筒上,又把灶门扒后,砌低了、小了点,这回什么风都不犯,好烧了。把奶奶乐得跟爷爷说:“别看咱孙子年纪小就是比你强,好几年不好烧的锅灶,让他修好了。”

冬天,看到别人拉着小爬犁上山拣柴我挺羡慕,我也学着做爬犁。上山砍了两根拧劲子做辕子,回来用稻毛火烤好再慢慢煨个弯,等凉透后,按需要尺寸凿上卯,两根横承凿铆要带奓,再把四根腿据上榫钉到横承和辕子上,爬犁就做好了。但两根辕子接地跨度必须一尺八,大了小了不随号不好使。放了寒假,我和弟弟拉着自己做的小爬犁,到十几里远的山上拣柴,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一个假期就拣一垛柴火。有一年,我和弟弟一直拣到腊月二十三。要过年时,开始劈柴火,劈出的暴马子柴,专留过年三十晚上煮饺子烧。暴马子点燃后,嘎巴嘎巴响,就像放小鞭似的,为过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我9岁时,养了一条狗,由于他身上的毛多半是白色,又带点儿黑的,所以给它取了个名叫“花花。”

花花两年后长成了大狗,有三尺多长。二尺多高,胖乎乎、虎头虎脑的,两只大耳朵,走起路来忽闪忽闪的,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灵敏的鼻子不住的翕动,扫帚似的大尾巴,不时的摇来摇去,它叫起来罕声罕气的,生人见了它真有点儿发畏。

花花很听话,我放学回家总爱跟它玩儿,让它干啥,它就干啥。你用手摸摸它的头,它就伸出舌头舔舔你的手;手在它头顶画个圈,他就趴在地上打个滚儿;让它握握手,它就把前爪伸到你手上;要是抱抱它,它就偎在你的怀里直撒娇又舔你鼻子又添你脸,要是小鸡进了园子,手朝鸡一指,它像明白什么意思似的,立马跑去把鸡撵走,可听话了。只要我不上学,我到哪,它就跟到哪,陪着我上山放牛、拣柴。我一个人上山,有时贪了黑走在大树林里,让它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离它远了,它就等我跟上来再往前走。觉得有他在我身边壮胆,什么也不怕,它真是我的好伙伴。

花花平时在家总爱趴着,常闭上眼睛睡大觉,可外面来了陌生人,他立刻“狺狺”不停,仿佛是在告诉家里主人,来客人啦!当我出去迎接时,它马上停止了叫声,跟在客人身后尾巴摇来摇去。但一看客人提着东西往外走时,没有主人的话,花花是不答应的。花花不偷食,我家好吃的放在那,它都不看一眼,再好的东西,不是主人给的它不吃。人说狗通人气,这一点也不假。像花花这样的狗,我怎么能不喜欢呢?

我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所以对奶奶印像特别深。她个子不高,长的挺瘦是个小脚,外表一看挺严厉,可她心地非常善良,谁都夸她心眼好。她有个特点,就是爱管闲事,不管家里还是外头的事她都管。谁家的孩子要是爬墙头跳杖子,只要让她看见,就难逃脱,拿着大烟袋或棍子又骂又打,我们院的小孩都望她害怕。尤其是范玉文、李小军这两个淘小子见了她,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规规矩矩,就连我和弟弟大妹妹都一样怕她。奶奶对我的要求很严格。放学后和晚上八点前必须回家。有个星期六的下午,放学后,我和弟弟去大河洗澡、钓鱼,被她发现后,拿着大烟袋,围着磨盘转圈撵着打我俩。直到我俩认了错,表示再也不上大河洗澡了,她才消了气。

奶奶是个能人,会接生、会看小孩的一些小病,而且都是尽义务不收钱。就拿接生来说,还经过县正规培训呢。所以我家半夜三更经常来人敲门,他不管天黑、下雨、下雪、刮风,二话不说挾起她的小包,就跟人家走了。那时在大肚子街,她的接生技术,是比较好的,遇到难产和其它一些难题,都能处理。小孩生疮长疖子,头疼脑热,咳嗽等小病都能治。有一家生小孩难产,来请我奶奶,她去后不用分说手到病除,母子平安。正因如此,来我家感谢她的人挺多。一年接的点心、水果吃不过来。特别到了过年,来感谢的人更多。在那个年代送包点心、买斤水果就不错啦。

    奶奶还会做刀口药。她每年都让我捉几只老鼠崽(没长毛的老鼠)要点生石灰,装进猪苦胆里,吊在屋檐下,干后研成面备用。记得我念五年级的秋天,学校组织割柴火,上山前和同学打闹,我帽子的带被拽掉了一头,戴着不得劲,另一头用手又拽不掉,就用镰刀割,不小心用力过猛,把左手二拇指削的露了骨头,鲜血直流止不住。我吓得赶紧跑回家让奶奶看。奶奶拿来她做的刀口药,往我手指上撒,边撒嘴里还嘟囔些什么(就好像在念咒语)药撒在刀口上,血立马止住也不疼了,过两三天伤口好了。每年秋天,她还让我割益母蒿她熬益母膏、五月节捉癞蛤蟆嘴里放墨块吊起来,日后用来治小孩痄腮(腮腺炎)......

那时,我院前后住着十四户邻居,相互间处的都很好,大家都比较善良,有困难不用开口,许多人都去帮忙。有一年,我家的房子漏了,准备修一修,爷爷先是找了几个人,后来有的听说,一下来了七八个,有的铡草、有的缮房、有的抹墙,没用上一天功夫,就把房子修好了。还有一年,奶奶回了山东,爷爷那时当闾长,晚上常出去开会,我一个人在家害怕,那时我家住的比较背,过墙就是乱葬岗子,夏天常看见“鬼火”在坟圈里跳来跳去。便求比我大几岁的邻居王金秋、李国荣跟我作伴。他俩没啥说的,晚上睡觉前还帮我复习功课,直到奶奶从山东回来。我觉得,那时的人真有人情味,人与人之间都非常近边。我觉得在五十年代那时,人与人的感情都是朴实善良的,大家的心都是清澈透明的,虽然生活都不怎么好,但是都其乐融融。在这院里大人没有吵过嘴、红过脸的,小孩没有偷摸、打架的,邻里之间不分你我。孩子要是到哪家玩,赶上饭时,让吃就吃,谁也不计较谁。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过去人与人之间那种朴实热乎劲不见了。现在离了钱不行,不用说别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亲兄弟、姐妹,没钱也不好使。

我们院里,有个爷爷叫肖祥云,是个老保学,写一手好毛笔字。一到过年的前几天,爷爷就让我,把他请到我家写对联。要写几幅,都贴在哪,告诉他就行了,至于写什么词,就不用管了。我帮他研墨、裁纸,写完晾上。肖爷爷裁纸有个窍门,用线不用刀,这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见到。他把纸叠好后,穿上线,按住线头一端,扯另一端线头,裁的纸又快又齐。过年时,我们院邻居的对联都求他写。

在小学时我有一位老师始终忘不掉,那就是我六年级时候的班主任——李春光老师。她当时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老师,刚从师范毕业就被分配到我们学校了。她从外表看非常朴素,不爱打扮,但是她平易近人对学生非常和蔼,从不训斥、挖苦人,而且还非常耐心。不会答得题,无论是问她几遍,从未见她有不耐烦的时候。我们小学毕业后,她就被调到离我们学校很远的碱水河小学当了校长。由于她对学生好,无论走到哪,学生都会想着她。秋天,我们四个同学搭伴儿,有蒋灿、王集财另外还有一个人忘了叫什么名,步行去看她。为了走近道,我们爬山越岭,穿树林,过田地,不怕路途遥远、道路崎岖不平,边走边问路,到了下午终于找到了她的学校。我们一见到了她,都不由自主的热泪盈眶,就像好几年没见面似的。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给我们做了好吃的饭菜。晚上把我们安排在学校的宿舍。第二天,我们走的时候梁老师一再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国家栋梁之才。”还给我们每人揣了五个熟鸡蛋。我们含着泪,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她。直到今天已有50多年了,我还没有忘记她,因为她在我的心目中是最好的老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少年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