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 心得 重温数学史,激发探索精神

  今天读到这一节,吴正宪老师告诉我这数学是经过漫长的人类发展,积淀的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师有责任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人类智慧文明。

吴正宪老师在执教《圆的周长》这一节时,在学生们用测量法算出圆的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后,并未直接对结论予以肯定,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用实验法得到的数据,受误差影响不够精确咋么办?这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存在的这个‘3倍多一些’的关系是变化的还是确定不变的?如果是确定不变的又该怎么得到呢?

这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我接着说道,其实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人类数千年!在古巴比伦、印度、埃及、中国,由于生产生活需要,人们用实验测量就已得到圆周长与直径的比约为3,中国的算经也有周三径一的记载,后来为求精确比值,我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了割圆术,祖冲之继承并发扬了刘徽思想,把比值精确到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多年。后来经中外数学家的演算证明,这个比值是固定不变的,并取用字母π表示。

  吴老师在讲这节课,没有按照常规思路先介绍学生早已熟悉的祖冲之的爱国教育,而是介绍了刘徽的割圆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数学的探索无止境,学习了圆周率的研究史,让孩子们知道对数学的知识的追求像圆周率的位数一样也是无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 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 心得 重温数学史,激发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