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出了太多太多的神童:
项橐(xiàng tuó)七岁成为孔子的老师;甘罗12岁当宰相;蔡文姬六岁能辨琴(一说四岁,一说九岁);元嘉幼时能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曹冲六岁能称象;曹植七步能写诗;白居易一岁识字,六岁作诗,十六岁名满天下;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张居正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原本13岁就可以),23岁中进士;王阳明12岁立志做圣贤;诸葛亮27岁一出山,便名动天下……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时候是因为缺少史料记载,有的时候是人为故意篡改或者刻意隐瞒事实,导致后世普遍认为,这些人都是天赋异禀,天纵奇才,生而知之。但,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研究了他们的成长经历,当深入的研究了他们的成长背景时,慢慢地发现,永远没有什么所谓的天赋神童,只有所谓的教育,尤其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解剖一下历史上的这些所谓“神童”的成长经历。
1、四大神童之一——甘罗
据《史记·甘罗列传》记载:“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由此可见,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但,为什么他十二岁就如此有能力、有才华,成为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宰相,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我们也只能根据相关史料进行分析、考证。
原来,甘罗仅仅在12岁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智慧,他能够有这样造化,和他个人家庭背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他的爷爷叫甘茂,本人也是一名非常有能力、做事比较出色的政治家。甘茂年老死亡的时候,甘罗还很小,年纪刚刚12岁。也是这一年,甘罗出使赵国,想出奇计,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十几座城池,由此受到秦始皇的封赏,担任上卿(相当于丞相)之职,并将甘茂原来的田地、房宅赐给甘罗。其后事迹史籍无载。
现在,我们进行合理的推测一下:就算甘罗出生在官宦世家,就算他的遗传基因非常好,但是,如果说,他没有受到非常好的教育,没有过人的聪明才智,就算有再好的机会、再好的背景,他恐怕也很难在12岁能够成为宰相,接替爷爷的位子,去主管爷爷该做的事吧?君不见,历史上有太多太多出生于官宦世家的纨绔子弟,祖上的背景够好了吧?基因也够好了吧?但是那些家伙,不仅没有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反倒成了危害国家和社会的蛀虫。这些家伙失败的根源,我认为,也可追溯到失败的家庭教育上。
所以,我固执的认为,甘罗一定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当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只能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良好的教育,才是一个人成才的决定性因素。(注意:我不是说唯一因素,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2、四大神童之二——项橐
关于项橐,在信史中并没有详细记载,只是在《战国策·秦策五》中记载到: “甘罗曰:‘夫项槖生七歳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歳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其余内容,我推测,很有可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我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那里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这就是著名的“城让车、车让城”之辩。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回答道:"我叫项橐。"
老夫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了很多诸如“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车轮……”一类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来为难项橐,但都被项橐不假思索地回答了。
完了之后,项橐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你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到:"鹅和鸭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他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
孔子瞬间被秒杀,只得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驾着车绕道走了。这就是著名的“孔子师项橐”的故事。
由于缺乏其他史料的证实,这里不便妄自揣测,只能留于后人继续猜测吧。
3、四大神童之三——蔡文姬
《三字经》曾言“蔡文姬,能辨琴。”这个故事的梗概如下:蔡文姬六岁时,其父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文姬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后面又故意弄断第四根问她,蔡文姬不假思索答曰,第四根。有这样聪慧的女儿,蔡邕自是十分欢喜,震惊于女儿的天分之余,便开始教女儿学琴,两年后,文姬便琴艺学成,其父把自己的焦尾琴送给女儿,由此可见蔡文姬的音乐造诣可见一斑。蔡文姬辨琴的典故,由此得来。
过去,一般都认为是蔡文姬天资聪颖,生而知之,就连其父也如此认为。但,我们深入研究后发现,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我们谈及蔡文姬,不得不提及她的父亲蔡邕。他在当时可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大人物,他常常作为大书法家被后人传颂,曾校定《六经》的廖误,将正文刻在石碑上,立于太学门外,成为后世的“熹平石经”,前往观摩的人络绎不绝,据说,每天停在那里的马车就有一千多辆。蔡邕的书法,有“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的美称,蔚然大家,成为当时偶像级的人物。另外,蔡邕与曹操也是挚友,这也使得之后的“文姬归汉”变得合情合理。所以,蔡文姬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面,她的家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沙龙,也是那个时代的高级图书馆,自小耳濡目染,饱受这些文人雅士的熏陶。所以,至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蔡文姬年幼时就表现出超凡的智慧和才能,几乎成为一种必然。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蔡文姬的例子,再一次使我们确信了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大神童之四——元嘉
在《射雕英雄传》中,有个考验一个人才智的题目——左手画方,右手画圆。这样的问题,在神童元嘉的眼里,简直是弱爆了!元嘉是南北朝时期人,传说他年幼时,曾做过这样的表演:双手均拿著笔,左画圆右手画方,口中则一字不漏地背诵文章,同时也能准确无误地数著正在吃草的羊群数目,他的脑子也没有闲著,正构思著一首五言诗,并用脚夹著笔把这首五言诗工工整整地写在在地面的纸上。他同时做著这六件不同的事,每一件都完成得非常好,目睹者无不惊讶万分。因为能同时干多个事儿,被誉为“神仙童子”。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对于元嘉的成长背景也由于史料的缺失,而无法考证,在此也不置可否。
但是,再稍加思考,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和你我这样的普通孩子纵向对比以后,所谓“神童”只是拥有与其年龄不匹配的才能(被神化的技能除外),而这样的才能像我等凡人,通过后天努力学习,应该也是有可能获得的,如果真的是与生俱来的,只能专属于他们,别人根本就无法习得了。
第二、大量的现代脑科的研究表明,没有不聪明的孩子,只有潜能未开发的大脑,每个孩子都拥有神奇的大脑,只是目前人类还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开发利用。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成为神童的可能。
第三、神童也不见得会一直“神”下去,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就是典型的事例。如果方仲永真的是生而知之,生来就为神童,用现代的话说,如果是基因遗传下来的,理论上讲,他的才能应该是不会枯竭的的吧,但,众所周知,没多久,方仲永便“泯然众人矣”。
由此,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天赋固然是重要的,但神童绝非生而知之,绝大部分都是后天习得的。其实,早在北宋时期,王安石就告诫人们不能单单依靠天赋而不去学习新的知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才更为重要。后面我们再具体来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