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仅想“摸鱼”,还想“躺平”的中国年轻人!

(插画师:Charles Bailey)


老师说:“学生严禁染发!”

父母说:“还是赶紧去工作吧!”

朋友说:“差不多该结婚了吧?”

同事说:“你不买房子吗?”

你自己说:“......”

在本田直之的随笔《少即是多》的112面上写着以上这些文字,随后他提醒道:

对自己来说,到底什么是幸福?

认真想想,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以前就听过日本有被称之为“草食族”的年轻人,他们宣称:“反正我对物质没什么欲望,所以我不太需要钱,也不打算努力工作。”

听起来很废是吧?但是又让人有点暗暗认同的感觉。

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极简力、断舍离好像都是对物质过剩的欲望做一种反省。

低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豆瓣上甚至产生了一个“低欲望年轻人生活实录”的庞大小组。

在这个小组里,大家多半分享的是不用通过“买买买”,也能从“小确幸”中感受到切实幸福的生活方式。

另外,还有像网络上流行的“年轻人摸鱼指南”等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段子,都暗暗反映了现代一部分年轻人逐渐崇尚“低物欲、低努力”的风向。

那天,看到一个被称为是“躺平学大师”的人。这个人的发言和生活方式都非常有趣。

他说他没什么物质欲望,每月的花销控制在两百以内,一年只工作一到两个月(比如有时候到横店当群众演员扮演“躺平的尸体”),其他时候都在玩。

他说人应追求简朴的生活,大可不必如此劳累。

人应该制造自己的主体性,“可以像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思’”,而不该被周围看不见的思维强压着生活。

总之,人就应该躺平。因为“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看到他的生活哲学,我笑了,很想为其喝彩。

网络上连篇累牍对他的报道让我觉得“躺平”也正在成为一种现象,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形成与日本“草食族”遥相呼应的“躺平族”吧!

很多人会说,什么“躺平族”,不过就是懒惰和不求上进而已。但我觉得“躺平”的思想中,其精华部分是舍弃“为过多的欲望所累”。

如果你对一个2万块的LV包包没有欲望,你就不必为这2万块钱付出相应的时间和汗水,也不会因为没有这个包包而觉得折磨、不甘。

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好,但也可以先好好思考一下想买这个东西的原因。是真正出于喜欢、需要,还是出于广告的洗脑、比较心理,或是周围施加的无形压力?

除此之外,也要好好考虑为了满足这个欲望,我要付出什么?比如好几十个小时的加班,比如月末的账单等等。

有人可能会想,不就是几万块一个包包吗,思来想去干什么,还不是因为穷?

那么,如果是几十万的车子呢?几百万、几千万的房子呢?

正如本田直之所说:“人一旦被欲望奴役,就会变得什么都想要,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以上,都是我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思考,肯定算不得什么人生指南了,权作一番整理和分享。

这些话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

就像有所谓“草食族”,也有所谓“肉食族”,当牛羊温和地在青草地上细嚼慢咽时,虎豹正在大草原上大快朵颐。它们可能都觉得快乐。

“低欲望、低付出”的行事风格只适用于一部分人。

事情的关键还是,将“以他人为中心”的习惯逐渐转变为“以自己为中心”。

不受周围人影响,慢慢摸索怎么样的生活是最宜于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有时候,会觉得个人的思维很容易固化和偏狭。

就像手机通过大数据不断给你推送你爱看的内容一样,在生活里,我们也常会有只看和只听自己认可的观点和思想的倾向。

譬如我可能会买一本《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作为自己的睡前读物,另一个人可能就会买一本《努力、奋斗,直至最后一刻!》作为自己的通勤读物。

我们就这样在类似的书籍、观念的影响下,逐渐织就了属于自己的牢固不破的“信息茧”。

这两天看《我住在这里的理由》的圆桌派,中日女生谈彼此间的不同。

日本女生谈她们在女性杂志上学习“如何可爱地吃肉包子”、不敢在人前打嗝、也不敢自己去吉野家吃盖饭,因为怕被男性觉得很不“精致”......

当被中国女生问道“为什么你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时,有个日本女生回答说:“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

我想不止她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一种“这样的世界中”

还是要不断地开拓视野、与有智慧的人交往、多读好书、走出去,并一直怀有质疑和“破坏”常识的勇气啊。

至少,我对自己是这么期望着的。

关于“躺平”,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原创:善一,欢迎到主页找我玩!)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不仅想“摸鱼”,还想“躺平”的中国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