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阅读的门槛

高中生的国家通用语阅读有没有门槛

    阅读到底有没有门槛,对语文老师来讲,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说没有门槛,高中生对于一般的文字都已经熟悉,阅读的初级阶段已经完成。一般的报刊杂志,新闻小说,散文,诗歌,基本上都能很通畅的读下去。从这个角度讲,通用语的阅读确实没有门槛。本文所有的思考都是基于国家通用语的阅读,下文不在赘述。

    可到实际运用中,我们要去阅读一些科普类的论文,数学相关的论著,或者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哲学方面的书籍,甚至于就是我们高中的课本范例,学生普遍反映出是有难度的事情。打个简单的比方,语文老师去读数学论著一般是比较畏惧的,甚至去读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书,有时候也感觉到比较费劲。所以在实际运用中,我们感觉到阅读又是有门槛的。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来思考,因为语文的阅读,是一个应用性的东西,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学层面的想象。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应该教学生阅读文学类文本,或人物传记类新闻等用的文本,在学生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他需要阅读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现在的语文课,提倡整本书的阅读,其实早在叶圣陶老先生就在提整本书阅读的意义,语文老师也在积极的探求如何去阅读一本书。如何给整本书阅读做引导,这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但实话说,中间有很多模糊的东西。不同类型的书需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而作为语文老师,自身领域涉及的不是很广,或者是不深入,其实很难对学生做到有效的指导。于是很可能用其他方法来替代,如网络上搜寻一些关于书本的知识,或借鉴他人的论点,或者就是开读书会,读书分享做读书笔记,实际上等于是把一个有门槛的事情降低了门槛,甚至叫做没有门槛。于是阅读又变得很混乱,学生的表现也是参差不齐。

    从语言的角度看,章熊先生提出“语言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也不是到此为止。如果我们忽略了前一个问题。就会低估学生的理解力,如果忽略后一个问题,对学生的发展,又脱离了大多数的学生。”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高中生的阅读当然不是从零开始,学生的接受能力到底有多强,我们应该有一个判定。也就是说高中生的阅读门槛到底可以有多高,我们语文教师能否针对现在的学生情况做出准确的判定,这对学生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开展,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对于后者,就是学生的阅读,不仅止于高中,我们要为学生的后续发展,进入更高的平台,更深入的阅读和为其工作生活服务为宗旨。这样的话我们又该如何去开展阅读?

    张志公先生认为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要向实用性方向发展。我们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在鉴赏能力方面的发展有很多的经验,从理论上讲是兼顾到鉴赏能力和实用阅读的,而且我们有诸多相关的论文,文学类文本该怎么阅读,实用类文本该怎么阅读,以及高考试卷上的使用类文本该怎么阅读,然而在现实的实际运用中,效果并不理想。多数学生更喜欢读文学类作品,并且主要是文学类作品里面的现当代小说,读诗歌的不多,读戏剧的也不多 ,而对于实用类作品,接触的相对来说更少。从这一个角度讲,学生接受的作品更多的是社会生活中成年人所推崇的,流行的一些书籍。而这些书籍大部分是被成年人当作消遣,娱乐的作品。并非是说这些作品对学生没有用。只是说对于学生的拓展视野,完善学习方法,提升理解能力是不足的。从自身的工作环境来看,语文老师一般会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学类的作品,学生依然是选择其感兴趣的作品来阅读。比如我们推荐他看诗集,没有多少学生去看。推荐学生去看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没能引起多少兴趣。我们也做过导读,推荐读一些历史类、哲学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更别说像《数学原理》《资本论》这样的书籍,最终感兴趣的同学不多。究其原因,不完全是因为老师的方法问题或者说是学生的不上进,其实最根本的是这些书对于学生来讲太难读了,让他们感觉到理解困难。这样来说,这就回到了一个开篇提出的问题——门槛。这类书的阅读是有门槛的,而我们的学生还不具备跨越门槛的能力。或者说即使具备了跨越门槛的能力,在现实的阅读中,他却选择了更轻松的无门槛的方式阅读。

    学生读东野圭吾,阿加莎克里斯蒂,读三毛,读张爱玲,读余华,学生觉得很容易理解,并且他们会一直阅读这类书籍,很难短时间跨越到更广泛领域的阅读。其实也就是说学生的理解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在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谈到过这个问题: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从头到尾都很理解。相当于作者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可能换了一个话题,组织了一个新的故事,但其中所讲的道理所用的方法,都是你所理解的,不需要费心思去思考,你会读的很顺畅,那么这类的书籍,你获得的应该仅仅是资讯,而不是提升你阅读的能力,没有曾益你的理解能力。这种说法固然有一些绝对, 但从理论角度能够理解,比如你阅读一则实事新闻,读下去你可以很顺畅的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这个角度讲,你获取了资讯。它的文字通畅,适合普通人阅读理解,当你的理解能力已经达到这种要求的时候,他对你的理解能力,就没有太多的帮助。拿普通的新闻阅读对高中生来说确实不会存在任何问题。也就是说这对高中生来讲是一种无门槛的阅读。

    我拿阅读新闻阅读举例,应该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高中依然会学习新闻。我们的实用类文本考察,甚至在高考试卷上都会出现新闻的考察,这怎么可能会是一种没有门槛的阅读,怎么可能没有阅读与理解?是的,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关系,普通的新闻阅读,读者只需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件,以及这件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新闻往往都是生活中的事件,也经常是曾经发生过的再发生,没有特别需要咀嚼的。而放在我们的教材作为范例的新闻,就拿《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来讲,我们在教学中至少要分清楚新闻的样式报道通讯特写的区别,分析新闻结构的多样性特征,了解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的关系,明确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的区别,能够去粗存精,抓住主要信息,提炼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的关注社会意识,或者是压缩语段等。这与我们平常的新闻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些难度就是阅读的门槛。具备了跨越这种门槛的能力,学生回过头去再读新闻,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当然学生不会喜欢像上课一样去分析新闻。这里面有一些潜移默化的东西在帮助学生的理解,去帮助他们思考。

    章熊先生概述学生语言的发展是从习得到学得再到习得,这是一个往复循环的发展过程,这里面包含学生的理解力的发展也是如此。对于难读的书,说明他的门槛更高。学生不愿意读《史记》《资治通鉴》《国富论》《资本论》甚至不愿意去读亚里士多德著作或者是其它的学术论著,其实更说明,我们的学生大多在一个层次停留时间太久,或者始终徘徊在某一个地点,并没有学以致用的把习得学得再到习得进行循环。我们并非说只有高中生才可以去阅读某些书籍,或者到了大学才能阅读某些书籍,从根本上讲,只有学生的理解能力达到了才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门槛始终是门槛,如果学生长高了,是不是跨越门槛就容易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长高,人文素养的发展不可忽视,简单的说,文学类的作品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体悟人生,立德树人。但另一方面对学生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的阅读我们也要引导。我们的教学大纲已经有明确的倾向和指导,跨领域的,跨媒介的阅读越来越重要,只是我们作为一线的老师,能不能静下心来仔细的去分析,哪些类型的阅读是必须有计划有序列的给学生引导阅读,并且有一定的方法指导。比如谈到美学,我们不仅学朱光潜的一篇文章。能不能对朱光潜的《谈美》《悲剧心理学》做一个具体的引导阅读。在做自然科学类的作品的时候,比如贾祖璋的《鸟类概论》。以此类推,我们可以选取各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并不一定要搞清楚其中的专业原理,我们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能够研判某一类型的作品的写作特征,我们能够做的更多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方法,去拓展他们的阅读领域。在现当代,我们的学生,并不一定需要特别高的文学修养,但却一定需要更多的阅读技能和较好的阅读思维。

    刘征写过《木偶探海记》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木偶浮在海面漂流了几千里,却并没有测量出还有多深。自以为海水浅,其实对于阅读教学来讲,探一探门槛到底有多高,深入的想一想,总比像木偶一样可在表面去考虑要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中生阅读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