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盈整理………………李学武讲述…………
………………一………………
我叫李学武,1945年1月出生,现年75岁,初中文化,住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姚王村十五组,灵宝市木偶艺术团团长。由于我终生热爱木偶戏艺术,自1994年3月成立灵宝市木偶艺术团至今,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的演出活动,为传承普及木偶戏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6月,被三门峡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命名为“三门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1月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1953年我开始在姚王村初级小学上学。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一个木偶戏班在我村演出,我觉着好奇,就跟着父母亲也去看演出。当我看到木偶戏《小货郎翻箱》这出戏时,马上被操纵木偶老师“唱做一体,人偶合一"的精彩表演吸引住了。心里就想着长大了我也要当个木偶演员。
1957年我开始在程村高级小学上学。期间又看了几次皮影、木偶戏班的演出,越看越坚定了长大当木偶演员的想法。放学回家,弄块布让妈缝个娃娃儿头,画上鼻、眼、嘴、耳朵,下面绑个十字架,穿件衣服,拿上装模作样地开始在院里练习。
1959年我在灵宝二中上学。在二中我参加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除了表演节目,还学会了板胡、二胡等乐器。
1962年我初中毕业了。这时刚好灵宝成立了木偶剧团,我心中的梦想又开始了:到木偶剧团学艺去。但家里父母年龄大了,缺乏劳力,我应该参加劳动挣工分,为他们分忧解愁,怎能忍心让父母继续受苦受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终于向父母说明了想去木偶团,父母知道我爱木偶戏,很爽快地答应了我。
来到木偶剧团,我就跟着李丙生老师学艺。李老师是团里的台柱子,他精湛的技艺,细腻的表演,使我对他非常崇拜。他不但要求我学会木偶的操纵、木偶的表演、木偶的制作,还要学会唱腔、台词、会演会唱。就这样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我跟着李老师一招一式地学会了操纵木偶,一字一句地学会了唱腔、台词,一件一件地学会了制作木偶。由一个什么也不会的毛头一伙子变成了一个木偶演员。
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所有的戏曲艺术都被污蔑为封建糟粕被迫停演,木偶戏也受到了冲击,木偶剧团只得解散。我回到村里参加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练演出八个样板戏。期间还被抽调到程村公社兴修水利的宣传队担任队长,排练和水利相关的小戏到工地演出,激励社员大干快上、修好水利的热情。以后又回到村里参加业余剧团的伴奏和演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戏曲界,消声匿迹多年的传统戏又开始演出了。我参加了几个剧团的演出,但心中一直丢不下木偶戏,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把木偶剧团成立起来,让这朵戏曲奇葩重新开放使之发扬广大。
………………二………………
灵宝木偶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木偶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据说春秋末年,老子在函谷关写完《道德经》后,被其道徒用木偶的形式吟唱诵经,用的是春秋时创建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曲调。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发展到了繁荣期,灵宝木偶戏也和当时的蒲剧、眉户、道情紧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在豫、陕、晋三角地区广为流传。
经过十多年的酝酿,1994年3月我终于找到李丙生老师,向他咨询成立木偶剧团的事情。李老师听说后十分高兴,经过一番商讨,我们到三门峡市群众艺术馆找到了贠更厚老师,经过贠老师的热情帮助,三门峡市群众艺术馆批准灵宝市木偶艺术团挂牌成立,随后我们又办了营业执照和营业性演出许可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和李老师到西安
购置了古装头像30多个,戏曲服装20多套。回到家后,木偶还不够。我凭着在县木偶剧团学到的制作工艺流程,专门找适合雕刻的杨木和桐木,经过精雕细刻、打磨、刷漆等工序,将木偶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服装不够,我就到集市上买些各种颜色的布头。和夫人肖雪芡根据人物形象需要,通宵达旦地精心裁剪,一针一线地缝合,终于把木偶形象制作完成了。
一切准备就绪,就招聘演员准备排练演出。主要演员有我和李老师、苏娟草、杨月亲、田花亮、张百年等人。没有排练场地,就集中在我的家里,抄台词、练唱腔、排动作。先后恢复和从新排练了8本戏,如《小货郎翻箱》、《还魂带》、《烈女传》、《张连卖布》、《林公子投亲》、《穷亲戚》等。然后在灵宝、卢氏等地演出,群众反映强烈:木偶戏又现世了!
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多,新的矛盾出现了:由于没有车辆,转台只能租车,长期下来,租车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减少支出,我咬紧牙关,背着夫人肖雪芡卖了家里的农产品、土特产等,凑够一万八千元购买了一辆带车蓬的大型三轮车专门拉戏箱,运输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木偶戏由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部分祖成。操纵木偶的演员表演时有喜怒哀乐的感情,有轻柔、威武的动作,有能唱善说的语言表达形式。木偶的头、眼、嘴、手、足都能活动自如:演唱、道白时嘴随着曲调的旋律张闭,眼也随着表演的动作转动;从目光、动作中可以看出木偶的高兴、忧愁、愤怒、憎恨。木偶的手,送物、取件、击鼓、弹琴、骑车、划船、跃马扬鞭、张弓射箭皆能动作敏捷、游刃有余。力求把手上的操作,嘴上的说唱,脚底的步伐,全都合谐地配合起来,达到“真若出于偶人肝肺间″的艺术境界。所以人们称赞说:木头人,木头人,真真正正像个人。木偶戏,木偶戏,活像真人在演戏。乐队的伴奏乐器丰富多样:文场有板胡、四胡、二胡、笛子、三弦、秦琴等,武场有板鼓、大锣、小锣、大钗、小钗等。
在表演形式上,我和李老师、苏老师自己操纵木偶,自己演唱、道白。这样做的好处是手随心走,唱随手走,演出效果和真人一模一样。而其他演员只会操纵木偶,道白,不会演唱。就由张百年老师伴唱,还要同时给操纵木偶不同角色的演员都伴唱。伴唱时要全神贯注地盯着操作木偶的演员的一招一式,配合默契才能做到伴唱到位,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一张桌子,两三个木偶,八九个人,一招一式、一弹一唱间,演绎神话的奇幻奥妙,历史的波澜壮阔,世间的繁纷常情。这就是灵宝木偶戏的魅力。
灵宝木偶艺术团成立二十多年来,坚持送戏下乡,普及木偶戏曲艺术,足迹遍布豫、陕、晋金三角地区,受到观众的支持和赞扬。多次参加全国、全省、全市的各种大型活动演出,屡获殊荣,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2000年2月,应三门峡市文化馆的邀请,我团在陕州风景区连续演出一周,受到文化馆领导和观众的欢迎及赞扬。白玉国馆长赠送我《蒲剧音乐》、《蒲剧唱腔精选》、《蒲剧唱腔粗谈》戏曲专著作为纪念。
2005年5月,我团在三门峡市第三届“黄河金三角地区民间艺术展演周”活动中演出的《八郎捎书》荣获金奖。
2009年6月,灵宝木偶戏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3月4日,中国戏剧网对灵宝市木偶戏进行专题报道,呼吁抢救濒临失传的非文化遗产木偶戏。
2013年2月,我团受“金顺铜业杯″新乡市第八届“卫水春色″文化庙会组委会的邀请,首次到新乡市演出。为了让新乡市的观众对灵宝市木偶艺术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连夜创作编排了《四个仙女夸新乡》的新剧目。第二天演出后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组委会的领导被灵宝木偶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立即和我团续签了七天的演出合同。
2014年农历大年初一,陕西省咸阳市马跑泉风景区用专车把我团演职人员接到景区演出。下车后我们不顾路途劳累,稍作休息就开始演出。新颖的节目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受到了景区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2017年8月,经过众多专家、评委的层层筛选评审,我团组织编排的神话木偶剧《禹开三门》成功入选三门峡市竞选“魅力中国城″的演出,在央视播放。并先后在郑州、三门峡、灵宝等地演出,为三门峡市成功晋升“魅力中国城″做出了贡献。
2018年4月13日,文化河南.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文化财富》栏目“匠心中原"系列之灵宝木偶戏:刻木牵丝显神奇。用了将近8分钟的时间对灵宝木偶艺术团进行了报道。河南民俗专家倪宝诚老师,灵宝文化馆馆长,我和我团演员苏娟草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2018年11月至12月,在灵宝市文化馆组织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中,我团专门编排了适应学生观看的《哪咤闹海》、《武松打虎》、《猪八戒背媳妇儿》等新剧目。走进灵宝市第一幼儿园,灵宝市第四实验小学,城关镇解放小学,函谷关镇初级中学等中小学,为学生举行专场演出,普及木偶戏知识,教学生操纵木偶,学习简单的表演方法。
简简单单的舞台,神采各异的木偶,引人入胜的情节,诙谐幽默的道白,声情并茂的演唱,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的眼球。随着剧情的进展,他们时而兴奋,时而欢呼,时而叫好,时而鼓掌,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2019年4月上旬,第十三届中国河南国际贸易投洽会上,我团参加了三门峡市的招商展演活动,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关注和称赞。
2019年6月4日,在灵宝市2019年“文化和遗产日″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中,我团参加展示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掌声不断,场面感人。
2019年11月5日,我和灵宝木偶艺术团其他四位演员,应“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组委会的邀请,赴上海参加组委会安排的的“非遗暨老字号展示项目(河南)″的展演活动。我们对参加展演剧目《禹开三门》从新编排提炼,演出后好评如潮。
2020年3月16日,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系列介绍之之十八,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灵宝木偶艺术团做了详细介绍,又一次增加了灵宝木偶戏的知名度。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目前灵宝木偶艺术团的生存情况并不十分理想。演职员工大部分都已七十多岁,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条件差,处于有技术没有传人,面临人亡艺绝的风险。很多资料无人整理,不能出书得以保存传承。传承人缺少基本权益保障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帮助传承人整理资料,给传承人提供传习场所,经常组织开展研讨、展示、宣传、交流合作等,给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提供有利于生存和传承的环境条件,让灵宝木偶戏传承有人,生生不息,兴旺发达。
古朴雅拙的灵宝木偶戏,带着山野粗犷的气息和大地原始的清香,从历史的亘古中跋涉而来。让我们送给灵宝木偶戏更多关注的目光吧,让灵宝木偶戏这朵戏曲奇葩在当代文明的和谐社会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文整理者王邦盈,1951年2月出生,灵宝市西闫乡东古驿村人,中共党员,河南大学函授中文本科毕业。1970年3月参加教育工作,一生教书育人。曾任“河南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会员,三门峡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2011年1月退休。
本文讲述者李学武,1945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灵宝市阳平镇姚王村人。灵宝市木偶艺术团团长,2013年1月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