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的听书笔记

        听完《跃迁》,对书中三个概念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个概念是联机学习。书中提出了单机学习和联机学习的概念。所谓单机学习,就是我现在主要的学习方式,一本书一本书的死读,写思维导图,然后存在那里。偶尔考虑怎么落实,但总体来说是低效率的学习。与此相对的是联机学习,就是在与高人的交流中,用答案交换答案。通过不断的与人交换看法,并不断的归纳总结,撬动知识杠杆,快速的掌握知识。这个就是学习中的借力思维。

      对比来看联机学习是一种更高效率的学习,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这么强大的资源,没有机会去向那么多高人链接怎么办?我觉得从借力思维的角度向外拓展?可以查看互联网上的高手的笔记,或者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来达到交换意见的目的。当然,知识付费的方式也是很好的,比如听书、听课等。

        所有的东西都适合采用联机的方式学习吗?可能也不尽然。我觉得关于元典的学习是不能通过联接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的。所谓元典,我指经过长期时间检验过的经典书籍,比如《道德经》、《金刚经》、《周易》、《孙子兵法》、《伤寒论》、《黄帝内经》等,当然也包括各行各业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经典的书籍,比如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书籍等等。

        为什么元典书籍不能通过联机学习呢?我认为类似于元典的书籍太过于经典,是形成思维认知底层的东西,这个是不能通过简单的交换来获得。元典的含义太过于丰富,思维层次远较普通人的认知高,任何人看可能都只能得到一部分。所以也就只能通过不断的反复阅读,不断地体认感悟才能有所收获。而且这种收获是随着年龄和经历而不断加深的。这类的知识,通过联机的方式来学习,利用率是不高的。

      所以联机学习虽有高效,但是也是有适用范围的。

      另外书中有个小技巧很值得学习,就是通过对比常规的同类书籍中内容的重复度,来迅速掌握一门知识的核心。这个方法很好。

      第二个概念是破局。所谓局,我理解是自己迷在其中,仿佛深陷泥潭,不得解脱。为什么会迷?一是惯性,没有反思;二是身在局中,认知的层次不够。大概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若要识局,就必须跳出身外,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更高层次来思考问题。

      作为个体,狮子>斑马>草;但是作为群体,却是草原>斑马群>狮子。短期来看,自私的收益大于无私,从长期来看却是无私的收益大于自私的收益。所谓善良是最大的自私。产生这种判断悖论的原因在于看问题的层次与格局的不同。参考坐标系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对于破局,无非是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作者提出的办法是“见众生”,保持开放而专注、迟钝而有趣,简单善良可激怒,诚然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出去见识一下不同的玩法,自然会有判断。

      其实,樊登在无意间还透露了另一个方式来破局。就是学习元典,例如《论语》。原因就是元典的思维层次远高于当代绝大多数人的层次,且经过时间的洗礼。

      当然,反思和自省的力量也非常重要。这是识局的方法。

      其实,话好说,事不好做。意识得到元典的重要,但学到没有?融会贯通了没有?做到没有?这需要自省!

      第三个概念是读书。什么是读书?作者认为, 反思和自省就是读,对境可以是人、事、物等一切境与相就是书。这是对读书的本质的解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跃迁》的听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