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宝玉的“咏白海棠”被评为“压尾”之作,在众姊妹中落了第。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秋容”可以指“秋色”,也可以指“悲愁的面容”。
这里的“七节”不一定是实指有“七节”,也可以只是表达出数量多。
就像有些数字也只是用来表示虚指,甚至是夸张,比如李白《秋浦歌》中的那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就算有白发也不可能有“三千丈”,所以是夸张。
就算有“三千丈”,你量得出来吗?
这样说的目的就是用来表达白头发多,愁绪多。愁绪就像白头发一样多。
也有点化抽象为具体的意味。
就像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里的“砌成此恨无重数”,就是将“恨”来“化抽象为具体”了。
但这两句话里提到的“秋容”和“雪”某种程度上也是暗点黛玉和宝钗两个人。
这样理解的话,“秋容”的更好的翻译应该是“悲愁的面容”。
若只是说“秋色”,那就可以翻译成“秋色浅浅淡淡地映照在室内的门上,海棠花开数量很多,像盛了满盆的雪”。
若是“悲愁的面容”,就可以翻译成“(海棠花)悲愁的面容浅浅淡淡地映照在室内的门上,海棠花数量很多,像盛了满盆的雪”。
黛玉就总是“悲愁的面容”,宝钗的“薛”就和“雪”谐音相同。
那“浅浅淡淡地映照在室内门上的悲愁面容”岂不就是像林妹妹那凄怨的身影总是浅浅淡淡地烙印在宝玉的心头?
数量很多的,像盛了满盆雪的海棠花岂不就是像雪一样洁白?
数量多也就越是有清冷绝尘之感,恰如宝钗。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海棠花)就像是刚出浴的杨太真,是冰雕砌的身影;也像捧心的西子,是玉做成的魂魄。
这两句更令人觉得像是说宝钗和黛玉两个人。
在《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当宝钗说自己不去看戏的原因是“怕热”之后,宝玉就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不过这确实惹到了宝钗,她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所以在这里提到的杨太真(杨贵妃)就很有可能暗指宝钗了。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写太真出浴就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刚出浴的杨太真娇柔的身影仿佛像冰一样清冷。
而黛玉和西施的姿容也是很像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juan,【51】去声)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不过黛玉要“病如西子胜三分”呢。
说黛玉就像那捧心的西子,是玉做成的魂魄。
一个丰腴,一个清瘦。
都似仙女下凡,只是一个是端庄的美,一个是忧愁的美。
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美好。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清晨破晓时的清风也不能吹散它的千点哀愁,连下的一夜雨还为它多添一道泪痕。
这句话很明显让人看到了黛玉的身影。
虽然前四句话给人感觉是一半在说宝钗,一半在说黛玉,其中似乎也有一个对比。
但这句话很明显让人觉得全在说黛玉。或许在这里也是体现出的黛玉和宝钗在他心里地位的不同。
他虽然和两人都愿意亲近,但到底还是和林妹妹亲近一点。
而且他也有自己“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不也正像是黛玉提笔写作《秋窗风雨夕》时候的心境吗?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或许那些“骤风急雨”本身就可以比作自己的万千愁绪和为此流下的伤感的泪水。(“风”是我的愁绪,“雨”是我的眼泪)
当然,深层次的理解也可以把“风雨”比作使自己受到痛苦的恶劣环境,抒发了自己在孤立无援处境中的凄苦心情。
风吹不散妹妹脸上的哀愁,雨也只是给妹妹脸上多添一道泪痕。
因为多愁善感,所以即便是微雨清风也能牵动心绪。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如果独自倚靠着有画饰栏杆的时候心中有念想,(不知不觉)就听着清脆的捣衣声和幽怨的笛声送走了黄昏。
“听砧声”,就是听“捣衣声”,往往表现出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笛声”在古诗文里也常常是与离人思乡联系在一起的。
就像那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悠悠的羌笛声会勾起士卒们的思乡离别之意。
在宝钗的“咏白海棠”中就有一句“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白海棠)想要用自身的清白洁净来报答白帝,它亭亭玉立,不声不响,等待下一个黄昏。
只不过宝玉的“白海棠”还是“独倚画栏”, 听着“清砧怨笛”的。
若化身成一个美人,那就一定是一位带着愁怨的美人。
“独自倚栏”本身就增添孤寂之感,更何况还要听到“清砧怨笛”呢?
就像是黛玉《桃花行》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和宝钗《忆菊》中“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的结合体。
若是一位美人,倒是兼有“钗黛”的神韵了。
这样说的话,倒是容易让人想到“兼有钗黛之美”的秦可卿,“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黛玉和宝钗本身就已经芳华绝代,而秦可卿更兼有黛钗之美,可见其美可属十二钗之首。
所以最后两句,保不准是宝玉想起了早已香消玉殒的秦可卿的音容笑貌。
毕竟,他们也曾有过一段“太虚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