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无效努力,管理时间的八大黄金守则

近两年一直很流行时间管理法,不管是”番茄时间表“还是“时间块”,都是为了能够在相同工作长度内让自己有更多产出,即提高工作效率。但坚持使用的人不多,归其原因,大概是弄反了顺序。在提高效率之前,比起先了解“器”,比如什么软件提高效率更好,更应该了解“术”,比如这些软件背后的原理是怎样的,只有将背后的逻辑弄清楚,才能坚持实践。蔡垒壁在他的书中把如何“赚时间”写的很清楚,要想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多产出,首先要明白以下八大守则。

列出条目任务


如果让你去回想自己一天做了多少件事情,你能想起几件,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许多人从早忙到晚,睡前回想时发现一天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做完,那到底是在忙什么?为了避免这种瞎忙的状态,可以在每天早上给自己列举任务清单

我的实践:其实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假忙”,自己感觉自己很忙碌,后面用有道云笔记记下自己一天要干的所有事情,如果后续又有新工作再往里加,每完成一条就化掉/标记,对未完成的任务可总结原因,重复提醒自己,避免下次再次掉坑。

寻找高效时段


不得不承认大脑是无法长时间保持高速运转状态,每人每天最佳黄金时间各不相同,有人在深夜有人在清晨有人在午后,你会发现,一天中会有一段时间的效率是普通时间段的两倍,我们称这个时间为“黄金时段”。

我的实践:试着去寻找自己高效时段,但“高效时段”并不是一次性,一天之内会多次出现,找到规律后,在这个时间段内集中做最烧脑最重要的事情,提高时间使用率。

远离干扰源


Wilhelm Hofmann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醒着时,把大约1/4的时间用来抵制欲望和干扰。而这个研究是在BP机时代做的,互联网的兴起带来的诱惑与干扰也就越多,比如app消息推送的提示音、微信朋友圈的红点等等,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是人的天性,这是无法避免。

我的实践:远离干扰源,在进行重要工作时尽量选择安静且不易被打断的环境,如果这样的环境不好找,可以把手机调至静音,然后拿到视线区以外的地方,本人就是一个十分不抗扰的人,基本隔段时间就会看手机,试着看书时把手机放在房间,可以至少保持1h以上完整阅读时间。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


除了休息独处的时候,工作日时段很难找到一整块时间,但工作日的休息时间是由不同时间碎片组成的,要提高时间使用率,利用碎片时间同样也是关键。

我的实践:我会利用地铁上的50分钟阅读一些不是特别烧脑的文章,即保证了我的学习需求,也降低了时间的损耗。

明确任务目的


就像蔡垒壁说的,人是天生的多线程动物,上班时经常会出现一闪而过的想法,但并不是每个都要去做,工作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个都要在当下去解决

我的实践:这一点的我做的很不足,现在在尝试的方法是,一旦思绪开始跑偏,我会在纸上写出做这件事的目的,不断明确这一目的,减少不必要的无用功。

降低切换频率


“一心两用”并不是不可以,只要自己大脑CPU够用,但大部分人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任务间来回切换,至少是需要5分钟的整理才能将脑细胞的触点恢复到之前工作的活跃状态,那么我们一天中是有多少个5分钟可以浪费呢?


我的思考:这一点也正在改进中,目前还做不到完全避免切换,只能从减少切换频率开始。

减少后台运行


工作中遇到瓶颈,开始下一项工作,依次类推,雪球越滚越大,未完成的工作越积越多。

我的思考:遇到瓶颈如果一时半会解决不完会先去处理其他事情,但会把上个事情的其他准备工作做完,避免最后时间来不及或造成拖延。蔡垒壁的建议是尽量把上一个任务处理至收尾阶段后再去做其他任务,这样每个任务收尾工程也不会过于庞大。

挤一挤,再挤挤


时间的弹性非常大,看上去十分忙碌的生活,其实“水分”不少,即使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依旧是可以腾出空余时间做一些要做却一直没做的事情。

我的实践:不光是利用上下班通勤时间,还可以利用睡觉前或者减少周末睡懒觉的时间,被挤出来的时间可以去完成很多事,像现在我就坐在床上码字。

当然理解以上这些逻辑之后,剩下的就是实践了,但即使实践了离真正掌握还有一段距离,那就是必须让自己养成”习惯“,让它成为像吃饭睡觉一样”必做“的事情,只有这样在提高效率上才能有质的飞跃。


以上,与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做无效努力,管理时间的八大黄金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