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冯柳所说的“可预期,可展望,可想象”?

第一类:“可预期”-量的逻辑

提价、新产能、新产品、新收购

量的逻辑是最容易理解的。也是一般投资者最喜欢看的,但过于一致的预期容易引起短期博弈行为,最典型的现象是“加速”。

如果大部分人都看到了三年的业绩增长,确定性又太强,那结果必然是把三年的业绩在三个月内体现掉,然后就是在这个位置不停地震荡,跌深了就会被人捡回去,到了一定位置又被嫌弃,大机会就这么变成了大鸡肋。

更糟糕的是提前跑路,如果大部分人预期有50%的涨幅,那么一定会有人在30%的时候跑路,如果没有长逻辑,后来的人就会被套在景气高点。

量的逻辑尤其不适合个人投资者参与,没有信息优势,看到这些研报时,往往股价已经实现了其逻辑,此时再参与,风险大于机会。

第二类:“可展望”-质的逻辑

中长期战略:公司正通过扩品类扩区域方式逐步成长为综合平台公司

商业模式改善:从项目制软件转向SaaS模式

竞争格局改善:中小产能因为疫情长期性出局,改变了行业供大于求的格局

竞争壁垒加深:规模扩张后,成本将进一步下降,优势更加巩固

还有,国产替代、股权激励、管理改革红利,等等。

相较于吃信息差的量的逻辑,质的逻辑本质上是持认知差。

但质的逻辑也需要量的逻辑的印证。前者产生的估值扩张也需要后者带来的业绩配合。

第三类:“可想象”-信仰的逻辑

因为无法证实,这类逻辑需要长时间的“洗脑”,还需要其他逻辑的印证;

但又因为无法证伪,一旦相信,就成为最忠实的信徒,导致有信仰逻辑的股票,常常出现易涨难跌的走势。

最常见的想象,是各种“大趋势”,比如:技术革命:智能化将把汽车改造为电子产品;消费升级:未来不断对产品进行升级;以及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环保,等大趋势。

同样常被想象的,还有“管理层”能力,海天、爱尔、立讯、特斯拉这类公司的高估值,都与管理因素有关。

三种逻辑之间的关系:

投资是一个“黑箱游戏”,不信任是基本底色,所以任何逻辑都需要持续获得财务数据上的支持,“量的逻辑”才是最基础的逻辑,任何牛股,都要持续满足投资者当季业绩的预期。

“信仰的逻辑”并非空中楼阁,需要持续分解为不同阶段的“质的逻辑”,才能强化投资者的信念。比如汽车智能化的大逻辑,需要不断有技术突破、爆款电动车型和更多传统车企的加入。

这也是为啥小米在行业低估的时候,投资者只按照传统生意给2倍PS的估值;而在行业回暖+盖过华为(不管原因是什么)之后,一下子就能像特斯拉那样给20倍PS。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理解冯柳所说的“可预期,可展望,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