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湖南卫视大型教育电视节目《少年说》一播出,就引起了众多家长的关注,其中有一个名叫袁璟颐的孩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节目中,袁璟颐说妈妈老是拿自己和学霸闺蜜对比: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自己怎么这么差?
抱怨过后,接着袁璟颐几乎哭着说出对妈妈的期盼:
“妈妈,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
“妈妈,我不适合用激将法,你们总说我差,我就真的会觉得自己很差!”
“妈妈,你以后可不可以不要再说别人比我好这样的话了?”
璟颐的“真情告白”,非但没有换来妈妈的理解,反而被妈妈“教育”: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简而言之就是:你被打击很正常!!
没有得到妈妈的回应,璟颐抹着泪跑下台...
那实际上,“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像璟颐妈妈想象的那样光芒四射吗?
随后“别人家孩子”吴笛上台,她说璟颐善良、热忱、有感染力,是无可替代的,在自己妈妈的眼里,璟颐同样是“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好像总是喜欢把孩子和别人家的做对比,这种场景我们经常遇到:
你看xxx成绩多好,每次都名列前茅...
你看xxx工作多好,一个月好几万...
你看xxx多有本事,已经买车买房了...
但这样的对比在孩子眼里,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否定。否定的不光是才能,还是孩子的热情、亲子之间的信任,更是自信和自尊。
记得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同一资质的孩子做测试卷,结果成绩大部分都一样。
然后他把这批孩子又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常规组。其中实验组的孩子,被告知自己是有天赋和特殊才能的,而常规组则没有告知任何信息。
接下来时间,实验组的孩子不断被鼓励,被认可点点滴滴的变化和进步,而常规组孩子,则没有任何鼓励和认可。
最后学期末的成绩显示,实验组的孩子普遍取得了较大进步,另一组则没有任何大的变化。
认可,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知乎热榜上曾有一个问题:怎么看待“别人家的孩子”?
网友的高赞回答是:“和逼迫自己比起来,逼迫孩子容易多了。”
的确,简单粗暴地找个模板,比自己精心养育真的容易太多。
与其否定孩子的缺点和劣势,不如学会接纳和关爱。
因出生时的意外,刘浩从小双目失明,妈妈康桂芹难过之余却没有气馁,而是接纳了刘浩身体的缺陷:辞职24小时不间断照顾刘浩、不惜卖房让刘浩住院、给医生下跪请求治疗、为了孩子梦想背着刘浩四处拜师...
康桂芹说:“浩浩,别怕,妈妈会当你一辈子的眼睛。”
一次偶然的机会,康桂芹发现刘浩很有音乐天赋,他可以把听过的曲子弹出来,这让康桂芹很是开心,于是她决定带刘浩学琴。
在北京求学的路上,因为没有学费就在琴行蹭琴惹来众多白眼,没有琴谱康桂芹就为孩子亲手刻制,甚至一度窘迫到在路边乞讨度日...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媒体看见了妈妈的坚持和刘浩的天赋,帮助刘浩上了音乐学校,经过学习和好心人的培养,刘浩在一次比赛中获得金奖,并被央视选中参加迎“五一”的文艺晚会。
还记得这句话吗: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
如果没有妈妈的用心关爱,刘浩也许会因为身体的缺陷,被周围的人嘲笑,度过暗淡的一生。
如果没有妈妈的坚持付出,刘浩的天赋也许就在困难和障碍中,遗憾地被埋没。
或许你的孩子没有很好的成绩,但他独立,孝顺父母,与人为善...
或许你的孩子很内向、不合群,但他专注、认真、乐于思考...
...
谁都会有缺点和不足,只有选择去接纳关上的门,才会发现一扇敞开的窗。
所以请每一位父母不要简单的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否定孩子。
至于那些喜欢别人家孩子的家长,求求你善良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