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归于寻常兴味浓

“我不敢想象,没有负担,中国教育将会怎样?过重负担,中国教育又会怎样?教育本身就是个负重前行的过程。”——陈宝生

教育本应该是安静的,更应该是干净的。可是,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传统的价值取向被新的价值诉求取代之后,教育园地也不再是清风明月,变成了“蛙声一片”。这种喧嚣与聒噪不是教育领域的局部,而是充斥到教育的角角落落。正是这样,今年两会期间,围绕教育的相关话题仍然是人大代表热议的话题之一,出镜率最高的教育类当之无愧地跻身前三甲的序列。稳坐前三把交椅,如果是公众对其的满意度,还值得大书特书一番。只可惜,公众关注的焦点恰恰是教育及其与教育相关的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大致梳理一下,教育部长答记者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极具代表性。

社会的转型带动方方面面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进行着转变,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是,教育由传统型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各种流派,但涉及教育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的学生减负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根深蒂固,这么多年来学生非但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正值成长关键期的孩子来说,超负荷的施压不但不能让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新人,反而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审视,这样的教育不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会危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业。正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出台了专门治理负担过重的问题。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多因一果的综合征,涉及学校、老师、政府、家庭、社会。要从跟不上遏制住这股风气,各个相关方只有协调一致,共同发力才有可能实现。可是,从现实的境遇看,号称“史上最严减负令”自颁布实施以来,虽然多管齐下,尽管那些肆无忌惮的相关方稍微有了收敛,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像“线下减负,线上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象的出现就是一种表现。

之所以出现这种阳奉阴违、令行不止的情况,不是偶然的个别性的原因,而是长时间多种疾病积重难返的结果。从源头上看,考试结果成为唯一的评价教育教学的指标,一考定终身成为学生成功与否的根本性评判标准。这样,从学校到家庭,直至全社会都直接或间接地对产生了恐惧心理。学校要生存发展,教师要考核和进行职称评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诉求要实现。所有这些要完成,焦点都落在学生身上。所以,“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一度就成为了经典的鼓励学生奋进的至理名言。在被奉为圣经的名言的感召下,学校、老师、家长尽可能最大化地往学生孱弱的肩膀上堆东西。只要还能够行走,还可以呼吸就无大碍。在这种强大需求的作用下,社会机构瞄准了其中蕴藏的商机,也乘势而上,想方设法变着花样为学校、家庭提供增负式服务。学校的挤压、老师的加压、家庭的补压、社会机构的增压,多重挤压带来的结果就是书呆子、半个人大批地涌现。长此以往,毁了一代人,蝴蝶效应引发将是毁掉国家和民族。

要改变这种状况,凡是与教育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相关方各司其职而不越俎代庖,按照规律办事而不乱作为、胡作为是前提条件。具体到细节,诚如陈宝生所的说:“学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控课程门类和总课时、课程容量和难度,严控‘非零起点’教学;老师要严格依照大纲和课程表来教学,要严控作业数量和难度,不要给孩子们出刁钻古怪的题,多出‘师生友好型’问题;政府要从质量标准、课程教材、考试招生、评价体系、素质教育引导等方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负担过重问题。还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减负奠定基础;

家长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孩子要有合理的预期。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不做的,绝不强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理性地引导孩子做;社会不要传播似是而非的所谓教育理念,不要给一些不良机构做代言人,不要给一些号称懂得教育的大忽悠助力。”可以看出,作为教育的掌门人为教育从泥淖中走出来画出了清晰的路径,为医治疾病缠身的教育开出了药方。至于能否走出迷宫,能否药到病除,除了需要时间,更需要相关方思想上的正确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本业的,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的框定下,人的关怀,生命的教育是教育应该完成的使命。但是从现下的教育看,在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用下,教育最应该做的事情——关爱生命、呵护生命被弃之不顾,取而代之的是机械性的知识的灌输,僵化的技能训练。这种生命缺失的教育,短时间内可以驯化出许多能够游刃有余地应付各种考试的机器,但当这些机器离开了其存在和成长的土壤之后,进入到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熔炉中,他们由于缺乏主动性、应变性和创造性而变得无所适从。即使能够疲于应付,他们的生活和人生也会是灰色多于亮丽。与其他的社会组织相比,学校是最单纯的,除了师生关系,不应该存在其他的关系;除了知识的滴灌、灵魂的唤醒,不应该出现铜臭飘香的情景。从教育的本义上看,教育要真正回归正途,遵循教育的规律,专业人做专业事,而不是门外汉对其指手画脚是基本的保障。

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社会性事务,教育置身在社会的大染缸中,很难做到独善其身。而要让教育的应有之义彰显出来,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真正发挥作用,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只有全民都变得理性了,都为教育良性发展营造和谐的环境,教育的教化育人功能才会体现出来。“社会环境非常重要,环境好了,祖国的花朵会更灿烂。”

减负作为一个多因一果的综合征一定要系统施策。‘减负难,减负难,减负再难也要减,今天不减负,明日负担重如山。负担重如山,学生会不高兴的。学生不高兴叫什么呢?就是宝宝不高兴。’”陈部长的话多少带有戏谑的味道,但其背后也隐藏着些许的心酸与无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沉疴已久的教育痼疾要在短时间内根治,难于上青天。但是,行走总比驻足欣赏到的风景多。(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归于寻常兴味浓)